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研究及检疫性种类检疫鉴定方法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研究及检疫性种类检疫鉴定方法的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储藏物昆虫 检疫鉴定 吉林省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摘要】:储藏物昆虫是指能够适应储藏物环境,在干燥储藏物内能够正常生活、繁殖的一类昆虫。主要包括危害储藏物的有害昆虫,及捕食和寄生这些害虫的天敌昆虫,前者称为储藏物害虫。储藏物昆虫与进出境植物检疫工作息息相关。当前,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韩国、非洲等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与国内其他省区的仓储物调运也越来越频繁,已形成全新格局。但是针对储藏物昆虫的认识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本论文以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的种类、分布及危害等调查为研究基础,开展了吉林省(中朝边境除外)进境植物、植物产品及集装箱等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中朝边境口岸进境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境旅客、截获有害生物等调查;8种(属)检疫性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方法;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和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 Ballion成虫触角感器扫描电镜等一系列研究。本研究为今后研究吉林省储藏物昆虫提供了基础性数据,为8种(属)检疫性昆虫的检疫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提高植物检疫工作的质量,破解国际贸易壁垒,保护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及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信誉,以及有效防控储藏物昆虫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储藏物昆虫种类调查、形态学检疫鉴定、触角感器电镜扫描等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对吉林省储藏物昆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储藏物昆虫共有162种,分属于3纲,12目,52科,其中储藏物害虫1纲,7目,39科,131种;天敌3纲,7目,13科,31种。首次发现吉林省新纪录种共18种,其中储藏物害虫13种,即:阔鼻谷象Caulophilus oryzae(Gyllenhal)、沟翅皮蠹Dermestes freudei Kalik et N.Ohbayashi、吉氏分阎虫Merohister jekeli(Marseul)、黑足球棒甲Monotoma picipes Herbst、日本伪瓢虫Idiophyes niponensis(Gorham)、脊鞘薪甲Dienerella costulaua(Reitter)、大眼薪甲Dienerella arga(Reitter)、缩颈薪甲Cartodere constricta(Gyllenhal)、小隐甲Microcrypticus scriptum(Lewis)、二星齿胸隐食甲Micrambe bimaculatus Panzer、腐隐食甲Cryptophagus obsoletus Reitter、拟施氏隐食甲Cryptophagus pseudoschmidti Woodroffe、粗角小蕈甲Mycetophagus antennatus(Reitter)。天敌5种,即:凹肥螋Anisolabis excise Bey-Bienko、云南钳螋Forcipula yunnanea Bey-Bienko、黄褐食虫蝽Xylocoris galactinus Fieber、仓蛾姬蜂Venturia canescens Gravenhorst、螨类寄生瘿Silvestrina tyrophagi Domb。在检疫性害虫中,仅发现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一种在我省个别地区有发生。2.对六种储藏物昆虫的中文名称进行了重新修订,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将这六种害虫所在的科名融入到中文名称,便于记忆这六种害虫所在的分科,通俗易懂;二是专家认为这样更合理,利于分类学工作的开展,即:咖啡豆象Araecerus fasciculatus(Degeer)变更为咖啡长角象、双齿谷盗Silvanus bidentatus(Fabricius)变更为双齿锯谷盗、椭圆薪甲Holoparamecus ellipticus Wollaston变更为椭圆扁薪甲、头角薪甲Holoparamecus signatus Wollaston变更为头角扁薪甲、波纹蕈甲Mycetophagus hillerianus Reitter变更为波纹小蕈甲、粗角蕈甲Mycetophagus antennatus(Reitter)变更为粗角小蕈甲。3.对检疫性储藏物昆虫相关种类及近缘种的有关生物学和幼虫、成虫等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豆象科Bruchidae中暗条豆象Bruchidius atrolineatus(Pic)、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es(Fabricius)、罗得西亚豆象Callosobruchus rhodesianus(Pic),皮蠹科Dermestidae中肾斑皮蠹Trogoderma inclusum Le Conte、拟肾斑皮蠹Trogoderma versicolor(Creutzer)以及天牛科Cerambycidae中家希天牛Hylotrupes bajulus(Linnaeus),以及豆象属Bruchus spp.和斑皮蠹属Trogoderma spp.2个属的现场检疫和实验室鉴定方法,共计7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这些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方法有利于提高这些检疫性储藏物昆虫及其近缘种在口岸的截获率和检出率,指导检验检疫实验室具体操作,可有效保护吉林省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意义重大。4.对中朝边境口岸2009~2011年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口情况、进境旅客情况,以及2007~2011年截获有害生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和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等储藏物害虫,以及其他林木类等害虫,传入吉林省的几率增大。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有害生物鉴定资料储备、有害生物除害处理能力建设、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与农林部门合作七个吉林省中朝边境口岸实际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5.对吉林省(中朝边境除外)2005~2014年进境植物、植物产品及集装箱等进行检疫,将采集的昆虫进行实验室鉴定,并将鞘翅目Coleoptera储藏物昆虫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吉林口岸进境植物检疫工作共截获储藏物甲虫125批次(鉴定到种),隶属于鞘翅目24科、55属、61种,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4种13批次,种类数占6.6%,截获批次数占10.4%,分别为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es(Fabricius)、巴西豆象Zabrotes subfasciatus(Boheman)、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截获批次较多的主要集中在薪甲科Lathridiidae、锯谷盗科Silvanidae、小蕈甲科Mycetophag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豆象科Bruchuidae、皮蠹科Dermestidae。其中,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截获批次数占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截获总批次数的76.9%。重点应关注豆象科Bruchuidae、皮蠹科Dermestidae、象甲科Curculionidae等科储藏物昆虫,其存在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较高。6.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谷斑皮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和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 Ballion成虫触角感器的数量、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成虫触角具有3类10种类型感器,包括3种刺形感器(sensillum chaeticum,SC),6种锥形感器(sensillum basiconicum,SB)和1种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两种皮蠹每种感器在触角各节的数量和分布均不相同,其中谷斑皮蠹成虫有9种感器,无锥形感器Ⅵ;花斑皮蠹成虫有8种感器,无锥形感器Ⅲ和锥形感器Ⅳ。通过比较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特征及差异,为两种皮蠹及其近缘物种的分类鉴定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并提出扫描电镜技术在将来的出入境检疫中应用前景广,能够为害虫的鉴定提供更充分的形态学依据,进而提高检疫鉴定工作的准确性,促进口岸通关速度。
【关键词】:储藏物昆虫 检疫鉴定 吉林省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379.5;S476.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引言13-26
- 1.1 研究背景13-17
- 1.1.1 储藏物昆虫概述13-15
- 1.1.2 储藏物害虫的经济意义15-16
- 1.1.3 储藏物昆虫在植物检疫中的重要性16-17
- 1.2 研究现状17-24
- 1.2.1 吉林省生物入侵现状17-19
- 1.2.2 我国储藏物昆虫区系调查研究进展19-21
- 1.2.3 检疫性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方法研究进展21-23
- 1.2.4 电镜技术在储藏物昆虫触角感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23-24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26
- 第二章 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种类调查研究26-37
- 2.1 概述26
- 2.2 材料与方法26-27
- 2.2.1 调查方法26
- 2.2.2 调查范围26
- 2.2.3 仪器和试剂26-27
- 2.2.4 标本整理与鉴定27
- 2.3 结果27-35
- 2.3.1 储藏物昆虫及天敌种类发生情况27
- 2.3.2 储藏物昆虫及天敌所占比例情况27
- 2.3.3 储藏物昆虫危害程度情况27-28
- 2.3.4 新纪录种及形态特征描述28-31
- 2.3.5 储藏物昆虫中检疫对象的调查31-35
- 2.4 分析与讨论35-37
- 2.4.1 本次调查的结果35-36
- 2.4.2 检疫性储藏物昆虫的调查36
- 2.4.3 加强合作与交流36
- 2.4.4 本次调查的重要性36
- 2.4.5 六种储藏物昆虫中文名称重新命名36
- 2.4.6 存在不足36-37
- 第三章 豆象科检疫性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方法研究37-54
- 3.1 国内储藏物昆虫豆象科概述37-41
- 3.1.1 豆象科概述37
- 3.1.2 国内豆象科昆虫种类37-41
- 3.1.3 国内豆象科昆虫发生及截获情况41
- 3.2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41-43
- 3.2.1 暗条豆象概述41-42
- 3.2.2 仪器、用具和试剂42
- 3.2.3 实验室鉴定42-43
- 3.2.4 形态特征(见附录 2)43
- 3.2.5 标本和样品保存43
- 3.3 四纹豆象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43-46
- 3.3.1 四纹豆象概述43-44
- 3.3.2 仪器、用具和试剂44
- 3.3.3 实验室鉴定44-45
- 3.3.4 形态特征(见附录 3)45
- 3.3.5 标本和样品保存45-46
- 3.4 罗得西亚豆象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46-49
- 3.4.1 罗得西亚豆象概述46
- 3.4.2 仪器和用具46
- 3.4.3 实验室检测鉴定46-47
- 3.4.4 形态特征(见附录 4)47
- 3.4.5 标本和样品保存47-49
- 3.5 豆象属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49-54
- 3.5.1 豆象属概述49-50
- 3.5.2 仪器、用具和试剂50
- 3.5.3 实验室鉴定50-51
- 3.5.4 形态特征(见附录 5)51
- 3.5.5 标本和样品保存51-54
- 第四章 皮蠹科检疫性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方法研究54-62
- 4.1 国内储藏物昆虫皮蠹科概述54-55
- 4.1.1 皮蠹科概述54
- 4.1.2 国内皮蠹科昆虫种类54
- 4.1.3 皮蠹科昆虫检疫鉴定方法及截获情况54-55
- 4.2 肾斑皮蠹和拟肾斑皮蠹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55-57
- 4.2.1 肾斑皮蠹和拟肾斑皮蠹概述55
- 4.2.2 仪器、用具和试剂55
- 4.2.3 实验室检测鉴定55-56
- 4.2.4 鉴别特征56-57
- 4.2.5 标本和样品保存57
- 4.3 斑皮蠹属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57-60
- 4.3.1 斑皮蠹属概述57
- 4.3.2 仪器、用具和试剂57-58
- 4.3.3 实验室检测鉴定58
- 4.3.4 形态特征58-59
- 4.3.5 标本和样品保存59-60
- 附表60-62
- 第五章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研究62-65
- 5.1 家希天牛概述62
- 5.2 仪器和试剂62
- 5.2.1 仪器62
- 5.2.2 用具62
- 5.2.3 试剂62
- 5.3 实验室鉴定62-63
- 5.3.1 表面检查62-63
- 5.3.2 剖材检查63
- 5.3.3 镜检63
- 5.3.4 培养检验63
- 5.4 鉴定特征63-64
- 5.4.1 天牛亚科Cerambycinae鉴定特征63
- 5.4.2 希天牛属Hylotrupes鉴定特征63
- 5.4.3 家希天牛的鉴定特征63-64
- 5.5 标本和样品保存64-65
- 第六章 吉林省中朝口岸储藏物昆虫截获情况研究65-75
- 6.1 概述65
- 6.2 资料收集与整理65
- 6.3 结果与分析65-68
- 6.3.1 2009~2011年各口岸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口情况65-66
- 6.3.2 2009~2011年各口岸旅检情况66
- 6.3.3 2007~2011年各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66
- 6.3.4 吉林省中朝贸易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66
- 6.3.5 口岸实际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66-68
- 附表68-75
- 第七章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甲虫的研究75-82
- 7.1 概述75
- 7.2 材料与方法75-81
- 7.3 结果与分析81
- 7.4 小结81-82
- 7.4.1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昆虫种类81
- 7.4.2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昆虫批次81
- 7.4.3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昆虫的来源情况81-82
- 第八章 两种皮蠹触角显微结构研究82-96
- 8.1 概述82-84
- 8.1.1 感器82
- 8.1.2 鞘翅目储藏物昆虫触角感器种类82-83
- 8.1.3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经济意义83
- 8.1.4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成虫触角感器研究83-84
-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84
- 8.2.1 实验材料84
- 8.2.2 样品处理84
- 8.2.3 数据统计与分析84
- 8.2.4 触角感器的命名84
- 8.3 结果与分析84-94
- 8.3.1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形态特征84-85
- 8.3.2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触角感器85-87
- 8.3.3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触角感器数量比较87-94
- 8.4 结论与讨论94-96
- 8.4.1 感器功能推测94-95
- 8.4.2 感器分类学意义95-96
- 第九章 结论96-99
- 9.1 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种类调查研究96
- 9.2 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标准方法的建立96-97
- 9.3 吉林口岸植物检疫中储藏物昆虫研究97
- 9.4 两种皮蠹触角显微结构研究97-98
- 9.5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98
- 9.6 本论文的创新点98-99
- 参考文献99-108
- 附录108-198
- 致谢198-19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99-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勤;闫洪波;李成德;;昆虫分类的主要技术手段[J];河北林果研究;2006年04期
2 刘美佳;蔡平;;昆虫分类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3 齐桂臣;;一部重要的昆虫分类工具书——《中国农业昆虫》[J];植物检疫;1988年02期
4 朱家颖,李正跃,肖春,严乃胜,袁盛勇;生物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中国啮目昆虫分类[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6 梁帆;赵菊鹏;梁广勤;胡学难;;浅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昆虫鉴定中的作用[J];植物检疫;2007年04期
7 黄海荣;程菲;曾春;王晓红;唐艳龙;姜静;;生物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J];湖北植保;2010年02期
8 莫圣书;王玉洁;赵冬香;;同功酶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9 田力;;浅谈昆虫命名[J];甘肃农业科技;1980年03期
10 章士美;江西昆虫分类研究工作进展概述[J];江西植保;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聆;周俊国;吴利民;秦雪峰;;计算机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2 申效诚;刘玉霞;任应党;;新中国半世纪来发现昆虫新种简况[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晶;王明福;薛万琦;;我国昆虫分类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分析[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虞国跃;;中国昆虫物种多样性[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淑萍;刘福林;;RAPD技术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莹;任东;;内蒙古道虎沟地区中生代古蝉科化石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金道超;;DNA条形码与昆虫分类——利其器以善其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1:DNA条形码可以改变人类认知生物物种的方式吗[C];2009年
8 夏如冰;王思明;杨宗武;;相关理论与技术突破对中国昆虫学发展的推动作用[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丽萍;张友军;张文吉;张贵云;;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10 任国栋;;昆虫分类大趋势:形态分类+DNA分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1:DNA条形码可以改变人类认知生物物种的方式吗[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南开大学昆虫分类学特殊学科点;昆虫分类学科的春天[N];光明日报;2003年
2 茹华;台湾法医利用昆虫破案[N];法制日报;2002年
3 见习记者 张宏伟 孙浩;我省昆虫研究有了重大突破[N];河南科技报;2001年
4 唐代清 田辉;他填补了昆虫分类的一个空白[N];河北日报;2003年
5 侯明;经济效益哪里来[N];光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许琦敏;“基石”不稳制约前沿发展[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令德;中国蟋蟀总科昆虫发声器及鸣声时域特征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寅亮;部分种类昆虫声学(直翅目)及嗅觉通讯(双翅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马娜;蝎蛉科昆虫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交配机制和系统发育研究(长翅目)[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杨和平;昆虫自动识别系统及网络版昆虫图文检索查询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魏春艳;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研究及检疫性种类检疫鉴定方法的建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袁向群;中国弄蝶科分子系统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佳s,
本文编号:688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68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