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机制
本文关键词: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型草食动物 放牧 草地生态系统 空间异质性 空间变异 空间格局 植物多样性
【摘要】: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的核心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草地生态系统中诸多生态过程(ecosystem processes)的重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生态系统不断趋于简单化,草地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为了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的正常生态过程,深入理解草地异质性形成的原因变得日益重要。大型草食动物(large herbivore)放牧是影响和调控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开展不同草食动物放牧对草地空间异质性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维持和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指导草地放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北方草甸草原两种最主要的放牧家畜-绵羊(sheep)和牛(cattle)作为试验对象,在不同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下,系统地研究不同放牧方式(无牧,No grazing;羊单牧,Sheep grazing;牛单牧,Cattle grazing;牛羊混牧,Mixed grazing)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揭示北方松嫩草甸草原的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不同放牧干扰的响应,进一步分析植物-土壤异质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对放牧的响应,探讨放牧与植物多样性互作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大量收集和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松嫩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特征变量(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总无机氮、全氮、氮利用率、有机质、全磷、p H值、电导率、含水量)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的土壤特征变量的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C.V.;空间结构变异,C/C+C0)之间差异显著。各土壤特征变量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氮利用率电导率硝态氮铵态氮总无机氮全氮有机质全磷含水量p H。各土壤特征变量的结构异质性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质含水量总无机氮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电导率p H氮利用率。就松嫩草地土壤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氮元素而言,不同形式氮元素的变异系数差异显著,其中,氮可利用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而土壤总氮的变异系数最小。空间结构变异与变异系数之间规律不一致。土壤氮利用率的变异系数最大,而结构变异反而最小。土壤电导率的变异系数较大,但结构变异强度较低。但土壤p H的空间异质性两个组分的变异程度均较低。(2)放牧方式对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产生了显著不同的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强烈地依赖于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在高、低不同的植物多样性草地上,羊单牧均降低了植物群落异质性,但在高多样性草地不显著;牛单牧提高了植物群落异质性,但在低多样性草地作用结果不显著;混合放牧对高多样性草地植物群落异质性没有影响,但显著降低了低多样性草地的植物群落异质性。放牧对各土壤变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不同。但在高多样性草地,任何一种放牧方式均可以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异质性。对于草地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氮元素,除上述作用外,单独放牧牛在两个多样性草地一致地增加了土壤可利用氮的空间异质性。牛、羊单牧对土壤p H、电导率的作用一致,均提高两个多样性水平上二者的空间异质性。混合放牧对土壤p H、电导率的作用不同。混合放牧在两个多样性水平上,均降低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而牛、羊单牧对二者的作用不同,且在两个多样性水平上,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规律。(3)放牧方式对土壤氮通量-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作用结果显著不同,但这种不同的作用结果与对放牧对土壤氮库的作用不同,并不依赖于放牧前草地植物多样性水平。牛单牧显著地增加了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羊单牧和牛羊混牧并没有显著地改变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尽管不同放牧方式对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不同,但任何一种放牧方式都没有降低草地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相反,而是放牧对其产生了维持或增加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系统中,任何放牧方式都没有通过降低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而退化松嫩草地生态系统。(4)草地土壤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强烈地依赖于不同放牧方式和空间异质性组分(变异系数C.V.和结构变异C/C+C0)。在未放牧的样地中,土壤氮利用率变异系数和结构变异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均没有表现出任何相关性。在放牧样地中,任何一种放牧方式都没有改变土壤氮利用率的变异系数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牛、羊单牧也没有改变土壤氮利用率的结构变异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而混合放牧促进了土壤氮利用率结构变异与植物多样性之间正相关关系的形成。通过对如上主要实验结果的分析,本研究获得了关于放牧对草地空间异质性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和较以往更为深入的理解:由于不同放牧家畜的偏食性以及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放牧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二者关系的作用规律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放牧方式会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产生不同的作用结果,且这种作用强烈地依赖于不同的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而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地土壤氮通量-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与植物多样性背景无关。在高植物多样性草地上,不同大型草食动物的适度放牧均能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异质性,较高的土壤空间异质性能够为不同植物物种提供更多的生态位,进而促进植物物种共存并提高草地植物多样性。因此,在草地放牧系统中,高的植物多样性能够促进草地产生正的动物-植物-土壤反馈环(feedback loop)。本研究再次强调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对于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此外,放牧并没有降低土壤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并且这种效应与放牧方式和植物多样性背景无关,无论是何种放牧方式及其草地植物多样性背景,放牧均可以维持或增加草地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从维持草地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视角来看,单独放牧牛被认为是松嫩草甸草原的最优放牧机制。本研究为指导草地放牧管理、制定合理科学的放牧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型草食动物 放牧 草地生态系统 空间异质性 空间变异 空间格局 植物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1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引言13-28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14-24
- 1.2.1 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概念14-17
- 1.2.2 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方法17
- 1.2.3 空间异质性的尺度依赖性特征17-19
- 1.2.4 放牧对草地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影响19-21
- 1.2.5 放牧对草地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21-22
- 1.2.6 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影响的尺度效应22-23
- 1.2.7 草地土壤异质性与植物多样性关系及其对放牧的响应23-24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4-25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5
- 1.5 技术路线25-27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工作进展27-28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28-34
- 2.1 研究区域28-29
- 2.2 研究方法29-34
- 2.2.1 样地设置29-30
- 2.2.2 取样方法与指标测定30-34
- 第3章 松嫩草甸草原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34-42
- 3.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35-36
- 3.2 结果与分析36-38
- 3.2.1 土壤特征变量的散点分布图36
- 3.2.2 土壤特征变量的变异系数36
- 3.2.3 土壤特征变量的结构异质性36-38
- 3.3 讨论及结论38-42
- 第4章 不同植物多样性背景下放牧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42-71
- 4.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4-45
- 4.2 结果与分析45-66
- 4.2.1 植物物种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45
- 4.2.2 植物群落异质性45-48
- 4.2.3 各土壤变量的变异48-66
- 4.2.3.1 土壤可利用氮48-51
- 4.2.3.2 土壤全氮51-54
- 4.2.3.3 土壤有机质54-57
- 4.2.3.4 土壤pH57-60
- 4.2.3.5 土壤电导率60-63
- 4.2.3.6 土壤含水量63-66
- 4.3 讨论及结论66-71
- 4.3.1 放牧方式对植物群落异质性的影响66
- 4.3.2 放牧方式对各土壤变量含量的影响66-67
- 4.3.3 放牧方式对各土壤变量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67-71
- 第5章 不同植物多样性背景下放牧对草地氮利用率空间异质性的影响71-81
- 5.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72-73
- 5.2 结果与分析73-78
- 5.2.1 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73
- 5.2.2 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73-74
- 5.2.3 氮利用率的空间异质性在各处理内的变异74-75
- 5.2.4 粪便效应75-78
- 5.3 讨论及结论78-81
- 第6章 土壤空间异质性与植物多样性关系对放牧的响应81-91
- 6.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82
- 6.2 结果与分析82-87
- 6.2.1 土壤氮利用率的空间变异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82-85
- 6.2.2 土壤氮利用率的空间格局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85-87
- 6.3 讨论及结论87-91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91-96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91-93
- 7.2 本研究的主要建议93-94
-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94-96
- 7.3.1 研究思路的创新94
- 7.3.2 研究成果的创新94-96
- 参考文献96-107
- 后记107-10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的情况109-11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111-11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福,董鸣;生态学系统的空间异质性[J];生态学报;2003年02期
2 胡旭;王海涛;卢建国;丛培芳;何兴东;高玉葆;董治宝;;干旱和半干旱区油蒿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响应[J];中国沙漠;2007年04期
3 王政权,王庆成;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4 王其兵,李凌浩,刘先华,贺金生;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5期
5 李哈滨,王政权,王庆成;空间异质性定量研究理论与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6期
6 孙阳;张青;郑景明;;空间异质性对植物种群动态的影响:三种模拟方法的比较[J];生物数学学报;2012年03期
7 辛晓平,杨桂霞,徐斌,李向林;放牧和刈割条件下草山草坡群落空间异质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4期
8 张宁;滕玖琳;何兴东;王海涛;高玉葆;;猫头刺群落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响应[J];中国沙漠;2008年04期
9 车前进;曹有挥;于露;宋正娜;董雅文;;景观空间异质性及城市化关联——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1年23期
10 叶尔江·拜克吐尔汉;李海燕;朱小虎;黄俊华;;北疆荒漠优势灌木种群空间异质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新荣;;干旱沙区土壤空间异质性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2 方彪;王利兵;刘鹏;王普昶;;内蒙古草原土壤物理因子空间异质性分析[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3 王海涛;何兴东;高玉葆;卢建国;薛苹苹;马迪;;油蒿群落演替后期植物密度对土壤属性空间异质性的响应[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赵平伟;彭贵芬;琚建华;鲍美香;;云南省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分析[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5 薛付忠;王洁贞;马希兰;张玉军;;疾病空间异质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谷加存;王政权;韩有志;王向荣;梅莉;张秀娟;程云环;;采伐干扰对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土壤表层氮素空间异质性的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7 高玉葆;何兴东;;毛乌素沙地植被生产力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响应[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何兴东;高玉葆;王海涛;卢建国;薛苹苹;;从空间异质性角度探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机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晨;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控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邵方丽;冀北山地典型森林植被与土壤成分的空间异质性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韩有志;林分空间异质性与水曲柳的更新格局和过程[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一;临安次生灌丛植被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2 王子敏;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氮形态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张莉;黄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辛磊;住房价格中地方公共品的资本化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5 陶云龙;城市住宅特征价格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冉雯瑞;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静;大型草食动物采食空间异质性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赵长存;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9 沈海燕;不同类型红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郝建秀;张掖绿洲及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水盐空间异质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88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68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