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缙云山典型水源林生态水文功能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04:14

  本文关键词:缙云山典型水源林生态水文功能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源涵养林 林分结构特征 光合特征 生态水文功能 评价指标体系 林分结构调整


【摘要】:缙云山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其森林对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为三峡库区典型区段长防林的建设提供指导。为探索研究区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及其结构与功能间的关联,本文针对缙云山典型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特征、群落结构生理特征以及水源涵养功能开展调查研究,将结果进行整合以评价当地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并为缙云山及亚热带地区水源涵养林以发挥森林功能为基础的林分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为:(1)研究区的人工次生水源涵养林典型林分主要为四川大头茶阔叶混交林、苦槠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杉木阔叶混交林、毛竹马尾松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阔叶混交林以及毛竹纯林。林分整体混交度达到55%以上,平均大小比数在0.36-0.67之间,角尺度为0.5的部分占比例最大。林分中最大和最小比例的林龄组分分别是中龄林和过熟林,胸径结构分布规律为中小径级(胸径11 cm)树木所占比例最高。各林分生物量积累情况差异较大,最大的为四川大头茶阔叶混交林,最小的为毛竹纯林。(2)林下最接近地表的1m土壤平均容重为1.37 g cm-3,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呈递增趋势。虽然土壤田间持水量等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在各林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均随土壤由浅入深呈递减趋势。林下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反映出土壤中各化学元素总体属稀缺程度,且同样随土壤由浅入深而递减,但土壤pH随着土层深入而递增。自然条件下,研究区9种优势树种净光合速率最大的为四川大头茶,最小的为马尾松。降水和PM2.5对各树种光合作用总体上是抑制的。(3)各林分穿透雨率、林冠截留率及树干茎流率变化范围分别为73.73%-85.33%、13.36%-26.10%及0.09%-1.31%。枯落物最大截持水量和有效截持水量变化范围则为1.24mm-2.74 mm和0.95 mm-2.45 mm.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最大蓄水量在515.90 mm-662.11 mm之间变化,渗透速率随时间变化差异较大,但趋势相似,均呈指数降低。(4)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缙云山水源林生态和水文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整合构建了包含有26个指标的缙云山水源林生态水文功能评价体系。各林分的评分高低顺序大致为:针阔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毛竹林群落。(5)将影响水源林生态水文功能的关键指标与其结构因子进行耦合分析,得到3种对林分生态水文功能影响较大的结构参数,影响能力依次为:林龄标准差混交度角尺度。利用林分结构参数实测值计算所得生态水文功能评分与生态水文功能评价模型所得各林分评分的高低情况一致。可知,缙云山地区水源涵养林的理想化结构模式应以现有的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为模板,其结构能促进林分内树木自身长势,维持群落稳定性,并充分发挥林分各生态功能。同时,在缙云山地区对林分结构调整时应首先从林龄、混角度和角尺度入手。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 林分结构特征 光合特征 生态水文功能 评价指标体系 林分结构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2
  • 引言12-14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14-22
  • 1.1 水源涵养林研究进展14-19
  • 1.1.1 水源涵养林整体研究14
  • 1.1.2 水源涵养林群落稳定性研究14-17
  • 1.1.3 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研究17-19
  • 1.2 水源涵养林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9-20
  • 1.3 水源涵养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20-21
  • 1.4 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展望21-22
  • 2 研究区概况22-26
  • 2.1 重庆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22-24
  • 2.2 缙云山地理环境24-26
  • 2.2.1 地理位置24-25
  • 2.2.2 地质地貌25
  • 2.2.3 气候特征25
  • 2.2.4 土壤类型25
  • 2.2.5 森林植被25-26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26-46
  • 3.1 研究内容26
  • 3.2 研究方法26-45
  • 3.2.1 样地设置26-27
  • 3.2.2 野外数据获取27-31
  • 3.2.3 盆栽树种的光合作用测定31-38
  • 3.2.4 林分数据处理38-42
  • 3.2.5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42-44
  • 3.2.6 灰度关联分析44-45
  • 3.2.7 数据分析45
  • 3.3 技术路线45-46
  • 4 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配置研究46-64
  • 4.1 林分主要树种组成46-50
  • 4.1.1 树种区系分布46-47
  • 4.1.2 林分密度及树种组成47-50
  • 4.2 林分空间结构配置50-56
  • 4.2.1 林分树种混交度50-52
  • 4.2.2 林分树种大小比数52-54
  • 4.2.3 林分树种角尺度54-56
  • 4.3 林分非空间结构配置56-62
  • 4.3.1 林分树种林龄结构56-58
  • 4.3.2 林分树种胸径结构58-59
  • 4.3.3 林分生物量特征59-62
  • 4.4 小结62-64
  • 5 水源涵养林群落基本特征研究64-100
  • 5.1 林地土壤特征64-73
  • 5.1.1 土壤物理性质64-68
  • 5.1.2 土壤化学性质68-73
  • 5.2 林分优势树种光合特征73-89
  • 5.2.1 自然条件下优势树种光合特征73-79
  • 5.2.2 优势树种光合作用对不同条件降水的响应79-82
  • 5.2.3 细颗粒物(PM_(2.5))对各优势树种净光合速率的影响82-88
  • 5.2.4 林分最大净光合速率88-89
  • 5.3 林分物种多样性特征89-92
  • 5.3.1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89-90
  • 5.3.2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90
  • 5.3.3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90-91
  • 5.3.4 物种多样性指标间的关联91-92
  • 5.4 林分结构生理功能评价指标体系92-96
  • 5.4.1 评价初选指标体系92
  • 5.4.2 评价指标体系降维92-95
  •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成权重95
  • 5.4.4 林分结构生理功能评价结果95-96
  • 5.5 小结96-100
  • 6 水源涵养林水文功能研究100-122
  • 6.1 林冠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100-103
  • 6.1.1 林冠层截留能力100-102
  • 6.1.2 林冠层持水与蒸散特征102-103
  • 6.2 灌草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103-104
  • 6.3 枯落物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104-106
  • 6.3.1 枯落物层持水能力104-105
  • 6.3.2 枯落物层蒸散特征105-106
  • 6.4 土壤层水文特性与水源涵养功能106-112
  • 6.4.1 土壤水文动态特征107-108
  • 6.4.2 土壤蓄水特征108-110
  • 6.4.3 土壤水分入渗特征110-112
  • 6.5 强降水条件下林地坡面产流特征112-115
  • 6.5.1 林地产流深对强降水的响应112-114
  • 6.5.2 林地产流时间对强降水的响应114
  • 6.5.3 林地产流峰值对强降水的响应114-115
  • 6.6 林分水文功能评价指标体系115-118
  • 6.6.1 评价初选指标体系115
  • 6.6.2 评价指标体系降维115-116
  • 6.6.3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成权重116-117
  • 6.6.4 林分水文功能评价结果117-118
  • 6.7 小结118-122
  • 7 水源涵养林群落生态水文功能与林分结构影响因子耦合关系分析122-132
  • 7.1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关键影响因子分析122-127
  • 7.1.1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与单个关键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123
  • 7.1.2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各关键影响因子灰度关联分析123-127
  • 7.2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关键影响因子影响机制分析127-128
  • 7.3 水源涵养林生态水文功能与林分结构影响因子耦合关系分析模型128-130
  • 7.4 重庆缙云山地区水源涵养林理想化结构130
  • 7.5 小结130-132
  • 8 结论与讨论132-136
  • 8.1 结论132-135
  • 8.1.1 水源涵养林典型林分结构配置132
  • 8.1.2 水源涵养林群落基本特征132-133
  • 8.1.3 水源涵养林水文功能133-134
  • 8.1.4 水源涵养林典型林分群落生态水文功能综合评价134
  • 8.1.5 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与生态水文功能耦合模型134-135
  • 8.2 讨论135-136
  • 8.2.1 创新点135
  • 8.2.2 展望135-136
  • 参考文献136-150
  • 个人简介150-151
  • 导师简介151-152
  • 成果目录清单152-153
  • 致谢153-1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成德,余新晓;水源涵养林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潘存德;师瑞峰;;森林可持续经营:从木材到生物多样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童崇光;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赵惠勋,周晓峰,王义弘,周洪泽;森林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5 许东新,杨学军,唐东芹,吴云昌,吴时英;上海外环林带森林结构的优化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李金荣;刘刚;李纯;;实现可持续森林结构调整模式的基本条件与构造前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潘紫重;应天玉;赵艳霞;;帽儿山复层异龄天然林的林龄结构[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8 杜娟;赵景波;;西安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与含水量季节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9 程建中;李心清;刘钟龄;胡璐;黄代宽;;中国北方草地植物群落碳、氮元素组成空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地球化学变化的关系[J];地球化学;2008年03期

10 杨洪学,蒙宽宏,孟祥楠,赵雨森;阿什河流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洋毅;缙云山水源涵养林结构对生态功能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蔚漪;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时忠杰;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森林植被的坡面生态水文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宋吉红;重庆缙云山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赵中华;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晨霞;重庆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同吉;石质山地防护林水文效应及林分结构配置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曾立雄;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张锐;重庆市四面山几种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易琴;缙云山几种常绿阔叶树的光合生理特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余蔚青;钟山风景区次生栎林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7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927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