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1:33
本文关键词: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研究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标志着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蒲松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反映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凝炼文采斐然。这样一部巨著长期以来是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对该作品的翻译一直以来也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之一。 《聊斋志异》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同时也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代表,《聊斋志异》拥有外文译文的语种最多。自1784年《聊斋志异》被译成日文开始,到20世纪末,它已经有日、英、法、德、俄、韩、意大利、西班牙和越南等20余个外语语种的译文。其中,英语译文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但是针对《聊斋志异》英译所做的专门研究却不尽如人意。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研究力度不够、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研究内容大部分都还只是停留在译本综述、语言对比和翻译策略的层面等。 因此需要从其他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交叉学科来对《聊斋志异》的多个译本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还可利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模式和手段进行研究探讨,使翻译研究与时俱进,为文学名著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灵感,开拓新思路。 诠释哲学作为文本理解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和方法论,在西方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经历了早期的神喻解释、罗马时代的法律文献解释、对《圣经》的诠释、古典语言学等阶段,发展为以汉斯·乔治·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当代哲学诠释学。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的建立,对人文以及自然学科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伽达默尔以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一书,为了解世界本源提出的当代哲学诠释学的主要原则,对翻译研究更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以该理论为框架,通过其理解的历史性、前见、时间间距和视域融合等核心概念来分析《聊斋志异》的四个英译本,诠释多译本和误译等主要现象,并通过运用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具体方法对各个译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译者的翻译风格以及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制约机制。 本文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842年德籍传教士郭实腊(Karl Gutzlaff)在《中国丛报》刊登的Extraordinary Legends from Liao Chai;1880年出版的翟理斯英译两卷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1981年出版的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Selected Tales of Liao Zhai;1989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汉学家梅丹理和梅维恒翻译的Strange Talas from Make-do Studio。这四个译本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上的迥异,与本研究的理论框架非常契合。 论文的第一章是对《聊斋志异》及其作者的评述,同时综述了当代《聊斋志异》的传播,重点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在此基础上,对《聊斋志异》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进而指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创新,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等。在第二章中,分析了诠释哲学与翻译研究的关联以及基于此理论的翻译研究之现状。第三章深入研究了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的多译本现象。第四章探索了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英译中的误译现象,重点在于文化负载词语中存在的有意误译。第五章利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模式和方法来研究《聊斋志异》四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并从诠释学的视角分析译者风格的成因和制约机制。第六章总结全文,指出研究的主要发现、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局限性,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视阈下分析了《聊斋志异》的四个有代表性的译本,诠释了《聊斋志异》的多译本、文化误译、译者风格差异等主要现象,验证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和对翻译现象解释的适用性。 研究发现:在诠释学视阈下,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而产生的偏见是同一原著的多译本现象产生的根源。同时,发现《聊斋志异》多译本中出现的误译现象,尤其是对文化信息的有意误译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的视阈下表现出合理的一面,同时也表明了有意误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诠释学视阈下,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模式和技术手段分析译者风格后也发现,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等因素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从以上研究中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文化输出国还是文化输入国的译者,都务必要克服理解的历史性的局限性,发挥译者自身的文化身份的积极作用,优化翻译策略,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在译介活动中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才能够推动中文经典作品向英语世界的传播。 总之,本研究在当前“务必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诠释学视域下《聊斋志异》的英译研究,力图从中得出有益于文化输出的翻译策略,期望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途径,为中文典籍的英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诠释学 多译本 误译 译者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35
- 1.1 《聊斋志异》:其书其人,奇人奇书14-21
- 1.1.1 浮白载笔成奇书:《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与恒久魅力14-18
- 1.1.2 神鬼狐妖皆文章:蒲松龄的现实之路与奇幻之旅18-21
- 1.2 当代《聊斋志异》的传播21-28
- 1.2.1 《聊斋志异》经国内媒介的传播21-23
- 1.2.2 《聊斋志异》的跨文化传播23-25
- 1.2.3 《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25-28
- 1.3 《聊斋志异》研究概述28-31
- 1.3.1 海内外的《聊斋志异》研究28-29
- 1.3.2 《聊斋志异》的英译研究29-31
- 1.4 本研究概述31-35
-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1-32
- 1.4.2 本研究的内容及创新32-33
- 1.4.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33-35
- 第二章 诠释哲学与翻译研究35-47
- 2.1 诠释学溯源与发展35-41
- 2.1.1 诠释学溯源35-36
- 2.1.2 诠释学的发展轨迹36-38
- 2.1.3 伽达默尔与当代哲学诠释学38-41
- 2.2 当代哲学诠释学与翻译研究41-47
- 2.2.1 诠释学与翻译研究41-43
- 2.2.2 伽达默尔的当代哲学诠释学与翻译研究43-47
- 第三章 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多译本现象研究47-92
- 3.1 理解的历史性、偏见与多译本现象47-57
- 3.1.1 理解的历史性47-52
- 3.1.2 理解中的偏见52-55
- 3.1.3 多译本现象的诠释学解读55-57
- 3.2 《聊斋志异》多译本现象的诠释学探源57-92
- 3.2.1 郭实腊的《聊斋志异》译文58-64
- 3.2.2 翟理斯译本64-73
- 3.2.3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73-83
- 3.2.4 梅丹理梅维恒译本83-92
- 第四章 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92-143
- 4.1 误读与误译92-107
- 4.1.1 诠释学视阈下的理解过程92-96
- 4.1.2 从误读到误译96-107
- 4.2 《聊斋志异》译本中的文化误译现象的诠释学解读107-140
- 4.2.1 社会文化负载词的误译109-122
- 4.2.2 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误译122-127
- 4.2.3 宗教文化负载词的误译127-132
- 4.2.4 语言文化负载词的误译132-137
- 4.2.5 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误译137-140
- 4.3 结语140-143
- 第五章 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译者风格研究143-175
- 5.1. 词汇与句子层面的《聊斋志异》译者风格研究143-160
- 5.1.1 四个译本的基本数据情况143-144
- 5.1.2 四个译本的词汇长度分布情况144-146
- 5.1.3 四个译本的高频词情况146-152
- 5.1.4 四个译本的独特词情况152-159
- 5.1.5 四个译本的平均句长情况159-160
- 5.2 篇章层面的《聊斋志异》译者风格研究160-164
- 5.2.1 《聊斋志异》的四个译本在篇章层面的基本数据161
- 5.2.2 《聊斋志异》四个译本在宏观结构上的差异161-164
- 5.3 《聊斋志异》译者风格的诠释学解读164-175
- 5.3.1 译者的文化身份与译者风格165-169
- 5.3.2 历史文化语境与译者风格169-175
- 第六章 结论175-181
-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175-178
-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178-181
- 附录181-186
- 参考文献186-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巍;;六十年来《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的传播[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3 王恒展;浅论《聊斋志异》与话本小说的关系[J];蒲松龄研究;1997年02期
4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阎峰;;25年(1980—2004)来蒲松龄研究简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王运鸿;译者的抉择还是历史的选择——以《聊斋志异》的翻译为案例[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7 夏露;;略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典小说在越南的翻译热[J];东南亚纵横;2007年05期
8 孙晓锋;;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同性恋[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9 林文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英文版)作品选译策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10 曾Zs颖;;《聊斋志异》还是《来自一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1064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06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