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11-04 17:13

  本文关键词: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年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陈卉  

【摘要】:本论文对蒯因提出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进行了理论梳理,并将这一语言哲学论题与英汉/汉英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以翻译意义为依据的,既具有客观性,又能容纳不确定性的新的翻译观念。 首先通过文献归纳与概念分析,对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持行为主义意义观的蒯因设想了一个彻底翻译的思想实验,在这个思想实验中,观察句是基础,刺激-反应是判断的标准。他通过分析发现:以同一个语言事实为观察基础的几个翻译手册之间可能会互不相容,因为彻底翻译思想实验的三个步骤——兔子跑过时语言学家对语词的猜测、土人同意或不同意、语义上升后的分析假设——全部隐藏着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第三步分析假设阶段,并由此得出翻译不确定性的结论。这一论题对以意义事实为基础的传统翻译观提出了挑战。在对这一论题的进一步阐释过程中,蒯因体现了自己的整体论观念、实用主义思想及新经验主义立场。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蒯因提出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三点理由: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以及本体论的相对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类似于一种弱意义上的翻译不确定性,它预设的是语词的物化,即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真的特性。这种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表现在语言学习的四个阶段、指称本身的异常多变性(模糊性、歧义性及不透明性),以及语言的特异性三个方面。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类似于一种较强意义上的翻译不确定性,它预设的主题是其由感觉证据赋予的经验内容,是指我们关于世界的科学理论超越了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而本体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特定的背景知识,相对于分析假设和相对于对存在量词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按照蒯因行为主义的意义观,几个相互竞争的翻译手册中,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哪一个是正确的,而没有正确的翻译意味着没有意义的存在,由此导致了意义怀疑论,翻译的可能性也受到挑战。因此,,蒯因的理论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于是,我们引入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论,并通过彻底诠释、诠释不确定性及三角测量模式来阐述从诠释到翻译的可能性。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论文进而探讨了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关系。首先,对所谓不可译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对翻译不确定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之间关系的讨论,再次论证翻译的可能性。接着,论文例举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差异与不匹配,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基于翻译是可能的,但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本文对Dorit Bar-On提出的翻译意义概念进行了修正、改善,将它视为介于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一套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概念整合而形成的,具有语境依赖性、时间性、协商性、生成性及动态平衡性。翻译意义被引入翻译评价体系,作为判断翻译好坏的标准。 最后,本文结合翻译不确定性论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对英汉互译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了批判性的考察,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见解。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同一源文本的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主张以保存翻译意义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来区分好坏与优劣。也就是说,翻译意义保留得越多,翻译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翻译意义对翻译文本的评价指标分为准确、最佳、相当、更好四个基本类型。此外,本文还将翻译意义作为协调一种既能容纳不确定性,又具有基于文本类别不同的客观性的新的翻译观念的手段,并以语境原则及翻译意义作为协调信达雅的分析框架,重构了一组可用于评价英汉互译对错与优劣的合理性标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蒯因的语言哲学[J];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2 武光军;;奎因的翻译哲学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3 胡红辉;曾蕾;;《论语》及其英译本中投射语言的人际功能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赵明,王慧娟,吕淑文;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杜世洪;;从个案出发看“不可译现象”的可译潜势[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6 吕俊;;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一个译学中哲学误读的纠正[J];上海翻译;2012年02期

7 涂纪亮;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8 黄振定;简论翻译的客观性与主观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9 汤富华;;从意义不确定论谈译本差异的永恒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10 何刚;情境、意向、表达行为——表达方式探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郑鸿芹;;翻译原则、策略、方法与技巧的概念范畴及其关联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柯扬茜;论可译性的限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4 海云;;沉默的法律语用对比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李有学;汪来杰;;国家与政党:工具性选择与均衡性调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崔长青;;翻译教材的描写性探因[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高卫民;;西方协商民主发展的分析及其启示[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4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6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7 崔建明;从词汇与句法角度看法律英语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8 张晓泳;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D];河北大学;2009年

9 高飞;体育英语英汉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蒯因的语言哲学[J];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2 曾蕾;;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齐曦;;论英语使役结构与“投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关系建构功能——英汉对比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覃江华;;典籍英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语篇意识的融合——以《论语》三种英译为例的讨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雪芹;谈《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7 罗康隆;文化相对主义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8 赵明;论译者的淡化意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赵明;论可译性的相对性[J];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04期

10 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齐宪凯;功能语法视角下《论语》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刘振校;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邹春媚;《论语》语篇体裁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荣;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王静;张志林;;诠释的不确定性与自我知识的确定性[J];哲学研究;2009年10期

3 黄玉霞;;从动物习语翻译看翻译不确定性[J];科技资讯;2008年06期

4 吴小芳;蒋金运;;翻译不确定性的认知理据[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梁真惠;;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哲学方面》评介[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7期

6 段秀芳;闫坤如;;奎因本体论思想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叶闯;;翻译不确定性与对意义的否定[J];世界哲学;2009年01期

8 彭爱民;;蒯因不确定性论题解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朱志方;;翻译何以可能——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批判[J];学术月刊;2008年04期

10 王静;王雪玲;康冰;肖琳;周国华;;后现代主义语境观对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灵运;;浅谈文字游戏与语言的不可译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刘淑娟;;浅谈翻译中的注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樊敏;;荔波布依族方块布依文古籍的抢救及其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周玲;;理解对译者意味着什么[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7 杨志鸿;;论不可译的文化现象及相关理论[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8 于海江;;《英汉大词典·补编》的难点与可行性[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郑惠瑛;;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简彪 屈菡;[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李征;[N];文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董晨 顾敏 翟慎良;[N];新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刘焰;[N];文艺报;2011年

6 周瓒(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N];中国妇女报;2001年

7 舒欣;[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郭佳;[N];深圳商报;2001年

9 本报评论员 谢珂;[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朱丹;[N];经济参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卉;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3 龚晓斌;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喻锋平;翻译研究“转向”现象的哲学观照[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葛中俊;钱锺书视域中的翻译之名与译品之实[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7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清平;家园的寻觅[D];河南大学;2012年

10 赵璧;博弈论视角下的重译者策略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蒯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哲学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2 曾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吴婷婷;论翻译的不确定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玲;翻译不确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振校;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史亮亮;指称论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杨平平;哪种自然主义认识论?[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佳憶;注释在纪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3年

9 周春香;《埃尔默·甘特里》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2年

10 肖屹真;《埃尔默·甘特里》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4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b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