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5.5~3.4 kyr BP环境变化及其对古文化演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05 10:19

  本文关键词:江汉平原5.5~3.4 kyr BP环境变化及其对古文化演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4年

江汉平原5.5~3.4 kyr BP环境变化及其对古文化演替的影响

李枫  

【摘要】:江汉平原是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汇合而成的典型河积-湖积平原,是能显著反映全球-区域尺度自然系统变化和区域-地方人地关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本研究就是在全面考察江汉平原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集成分析,重建江汉平原5.5~3.4kyr BP古环境变化过程;同时,借助GIS技术手段分析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区域内考古遗址时空分布和典型聚落形态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江汉平原5.5~3.4kyr BP地理环境背景变化的机制及其对考古文化演替的影响,剖析考古文化断层的成因,实现对区域史前人地关系动态变化科学问题的解答。 通过对江汉平原JZ-2010剖面沉积物中孢粉、总有机碳、总氮、有机碳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磁化率以及粒度等在内的多项环境替代指标的分析,结合野外考察确认的地貌条件及沉积特征,可知剖面记录的5.5~3.4kyr BP区域环境整体属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但随时间推移不稳定性增强,并呈现降温和变干的趋势。其时湖泊发育,湖洼地外河流及地表径流带入的泥沙极少,沉积速率很小,沉积以粘土质粉砂为主体。周围为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草地或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森林草地植被景观。各项指标记录的4.4~4.2kyr BP气候快速显著变干,明确响应了全球变化的4.2kyr事件。 JZ-2010剖面记录与典型考古遗址探方及区域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对比,说明5.5-3.4kyr BP江汉平原的环境变化具有比较一致的过程,都经历了全新世大暖期衰退期不稳定的温湿阶段(5.5~5.1kyr BP)-适宜的暖湿阶段(5.1~4.5kyr BP)-温暖的干旱化阶段(4.5-4.2kyr BP)-温度下降干湿波动阶段(4.2~3.7kyr BP)-稳定但减弱的暖湿阶段(3.7~3.4kyr BP)。同时也包含了4.9-4.6kyr BP和4.1~3.8kyr BP两个洪水频发的时期。江汉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以低纬过程为主导次级驱动的东亚季风变化产生明确响应。自白垩纪以来即持续下沉且沉降量大于沉积量的构造特点,东北方、北方和西方为山地包围而面向东南方倾斜开放的箕斗状地形,都对江汉平原中全新世以来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江汉平原大溪(6.5~5.1kyr BP)、油子岭(5.9~5.1kyr BP)、屈家岭(5.1~4.5kyr BP)及石家河(4.5~4.0kyr BP)等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址时空分布变化和典型聚落形态演化的分析表明,各期文化遗址及史前古城均集中分布于江汉平原北部和西部边缘地带,海拔30~100m范围内的山前岗地和河流低阶地地貌部位,极大程度地受制于江汉平原新构造运动特点和从边缘向中心海拔递减的环形分布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考古文化序列与区域地理背景的探讨显示,江汉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构造地形共同效应形成的良好生态优势,使其在全球变化5.3kyrBP事件期间未受显著影响,从而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获得较大发展;5.3kyr BP之后油子岭文化的迅速扩张和随后屈家岭文化对长江中游的统一,亦得益于汉东地区通达性极强的地理区位,以及面积较大、河流湖泊发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大洪山山前岗地所提供的史前人类理想栖息地。 对江汉平原5.5~3.4kyr BP气候环境变化对新石器时代晚期各考古文化特点及演替影响的讨论,揭示了环境变化与史前人类活动两者关系随时间历程的动态变化。持续的适宜的温暖湿润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屈家岭文化的繁荣,人口增长和聚落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对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压力;4.5kyr BP后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退化及资源限制,客观上促使了原始社会形态高度密集且组织性增强,继续推动着石家河文化的发展;4.2kyr事件的干旱效应和随后的洪水期摧毁了史前社会的原始稻作农业经济基础,石家河文化于晚期急剧萎缩、覆灭并形成文化断层。 江汉平原5.5~3.4kyr BP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主要由自然地理环境子系统、人文地理环境子系统和人地调控子系统三者构成,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地域和时间进程上相互重叠或交错,彼此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时间的进程,江汉平原人地系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动态关系变化依次表现为协调成长型、冲突脆弱型和危机破坏型,考古文化从成长、扩张、繁荣转而为衰退、消亡和湮灭。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467;K87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周尚哲;;宇宙成因核素技术在第四纪冰川测年研究中的评述及展望[J];冰川冻土;2009年03期

2 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赵艳;江汉湖区的开发及其环境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4 邓宏兵;蔡述明;杜耘;薛怀平;魏显虎;;近50年来江汉湖群水域演化定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5 王慧亮;王学雷;厉恩华;;气候变化对洪湖湿地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6 李福春,谢昌仁,金章东,潘根兴;南京老虎山黄土剖面中铷锶地球化学和磁化率与古气候变化的关系[J];中国地质;2003年01期

7 张德厚;江汉盆地新构造与第四纪环境变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4年01期

8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殷鸿福;;江汉平原9.0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9 王学雷;吕宪国;任宪友;;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综合评价与水资源管理探讨[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10 黄润;朱诚;王升堂;;天堂寨泥炭地层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文,孙玉琼;发挥银矿资源优势 把四川省建成产银大省[J];四川有色金属;1998年03期

2 谢明辉,王兴明,陈后兴,罗仙平;碲的资源、用途与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现状[J];四川有色金属;2005年01期

3 黄蓓;生命形成的有序性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刘成刚;戴瑞榕;;下扬子地区铁帽型金(银)矿床形成机制及成矿模式[J];安徽地质;1993年02期

5 李双应;颜怀学;金福全;;皖南上震旦统兰田组缺氧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J];安徽地质;1993年03期

6 张德;皖南罗冲-宋冲锑矿成因探讨[J];安徽地质;1999年04期

7 何刚;李双应;;晚古生代全球古气候特征及其研究方法[J];安徽地质;2006年04期

8 管后春;李运怀;杨西飞;;2.5Ma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9 孙林华;桂和荣;;皖北新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10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明义;张鑫;周涛发;;安徽省名特优农产品深层次开发问题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丁奎首;杨主明;林俊;苏文;傅小土;李秋立;唐国强;毛骞;;新矿物南岭石的再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时永志;祝金德;;东洞庭湖区土壤中镉含量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6 李中明;赵建敏;马瑞申;焦赞超;史春睿;刘百顺;秦百青;;豫西郁山铝土矿沉积环境[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7 付治国;瓮纪昌;卢欣祥;;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8 张树清;汪爱华;张柏;;遥感信息系统支持的三江平原湿地消长与区域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研究[A];2001年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9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10 那玉林;;试论区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利伟;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和龙山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范喆;尕斯库勒湖泊钻孔记录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及古环境演化[D];兰州大学;2010年

5 方克艳;近40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7 黄永卫;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太平岭一带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波;滇东北地区会泽、松梁铅锌矿床流体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吴鹏;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伟;豫西鲁山地区中元古界汝阳群沉积相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顺喜;河南省西部中二叠统山西组聚煤环境及沉积演化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明洁;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韩瑞胜;栖霞蓬莱群沉积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成世才;山东寿光蔬菜基地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选择性种植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丽;连环湖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特征及沉积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雪;辽东半岛黄土沉积与黄渤海陆架沙漠化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美霞;辽东半岛黄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其环境意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威;喀左盆地九佛堂组划分与沉积相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徐生,杨达源,韩辉友;皖南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初步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徐馨;我国东部晚第四纪气候演变[J];冰川冻土;1989年01期

4 崔之久,张威;末次冰期冰川规模与冰川“异时”、“同时”问题的讨论[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5 许刘兵;周尚哲;;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6年04期

6 章新平,,姚檀栋;我国部分地区降水中氧同位素成分与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J];冰川冻土;1994年01期

7 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夏正楷,陈福友,岳升阳;北京大学校园内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9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环境考古学发展回顾与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姜钦华,张江凯;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史前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力 唐飞 钟治;[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赵杰 宋艳花;[N];中国文物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富强;《史记》农史信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辰羲;莫多闻;毛龙江;刘辉;;京山屈家岭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2 高登义;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J];自然杂志;2005年04期

3 熊飞;李文朝;潘继征;;外界干扰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6年03期

4 杨金兰;;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5 尤莉;杨晶;邸瑞琦;李中建;;二连浩特气象站环境变化对观测资料的影响[J];内蒙古气象;2010年06期

6 陈荷生;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引起环境变化的识别[J];中国沙漠;1987年02期

7 袁玉江;;阿勒泰地区气候-人类活动-环境变化相互关系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8 吴祥定;;树木年轮分析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0年02期

9 施少华;;全新世高温期环境变化对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3年02期

10 王英辉;《气候与环境研究》出版“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专辑[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枫;朱诚;吴立;李兰;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齐士峥;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沈承德;;江汉平原12757 cal.a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辩率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丽原;沈吉;朱育新;;近四十年来南四湖沉积底泥反映的湖区环境变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程根伟;张文敬;;关于环境变化认识的科学思辨[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4 高峰;;天池博格达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5 康建成;JOUZELJ;STIEVENARDM;PETITJR;温家洪;;极地冰芯记录揭示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影响[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戴雪荣;俞立中;师育新;PeterAppleby;HelenBennion;JohnBoyle;;太湖流域最近五十年来的湖泊沉积记录与环境变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田志;李海侠;王芳;王艾红;杨宝山;肖立锋;;武汉市鲁磨路道路尘埃的磁性特征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阎德飞;孙柏年;;甘肃侏罗纪Solenites of.murrayana气孔特征反映的环境变化信息[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沈玉芳;仇勇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德福;湘桂;李春海;;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环境变化沉积记录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中国包装报;2003年

2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张建设;[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曾红鹰;[N];人民日报;2003年

4 于清教;[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朱玉峰;[N];法制生活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于德福;[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聂大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国际天主教发展机构主席兼荷兰慈善机构主任 勒内·格劳藤休斯 何英 编译;[N];中国能源报;2009年

9 综合开发研究院 (中国·深圳)公共政策课题组;[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10 王山;[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枫;江汉平原5.5~3.4 kyr BP环境变化及其对古文化演替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4年

2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3 舒强;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刘章勇;江汉平原涝渍地生态恢复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张军;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8年

7 林岚;环境变化条件下松嫩盆地降水入渗补给量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泉源;基于RS、GIS技术的海岸带环境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柱;江苏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D];贵州大学;2007年

2 阮大银;超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3 李文东;黄河三角洲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理高;江汉平原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倩;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6 贾萍;北京主要河流湿地近十年环境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曹艳峰;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野火与环境变化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立辉;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中结核的理化特征及形成环境[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建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际原则的借鉴与修正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文智;一汽汽车直销中心市场营销策略案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江汉平原5.5~3.4 kyr BP环境变化及其对古文化演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5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