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研究
本文关键词: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研究
刘琳琪
【摘要】:指称问题是语言学、社会学及认知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指称形式作为语言符号在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中起到重要作用,指称形式的选择是言语交际中合作和对话的动态映射和体现。 在日常会话中,话语的发出者,即言语交际中的表达主体,在交际中会选择使用多种语言形式来指称自己。表达主体通常会使用“我”、“我们”、“咱们”等第一人称代词来指称自己,但是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交际目的,以及话语结构形式的制约,表达主体往往也会选择其他词汇和短语,通过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语法化的方式等多种语言形式来指称自己。本文的研究将用更开放的视野更多样化的眼光去观察人称代词、名词短语、语法结构等指称形式,作为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问题,以此增强表达主体指称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文在指称理论和指称意义推演的基础上,以专名和通名的研究为基本参照,对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作出相应的静态描述说明,重点探究其在动态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以及指称意义。同时,对自我指称的语用环境,语用动机,使用的原则和机制以及语用功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实现表达主体的言语意图。 能否成功地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正确理解表达主体的指称意图,跟交际主体的生活阅历、性格能力、语言把握能力以及交际主体间的熟悉程度等诸多方面有关系。当然,言语交际中的还存在很多非语言因素,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既有一定的客观性,又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表达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交际过程中又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指称角色互换理解的动态性和指称思维过程理解动态性。 表达主体在言语交际中自指时会使用多种形式。其中词汇方式,包括称谓类词语和非称谓类词语。其中语法方式,主要描写表达主体采用不同的自我指称,其结构形式、语序特点及其句法表现。表达主体自我指称的可及性,对话语形式结构具有制约作用。按照认知规律和语言接受规律,表达主体自我指称的可及性和构建的指称对象与接受主体的认知图式的反应速度有关,可及性越高越容易被识别。本文研究范围内的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形式,即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组合的现象也类同于限定成分共现的现象。其结构安排,主要表现为同位结构,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其中人称代词与指量名短语的共现结构和人称代词与数量名短语的共现结构,具有争议性归类,本文的观点更倾向于支持将其列入主谓结构的分类。此外,表达主体还可以通过话语标记语和语法结构呈现出指称方式语法化形式。 表达主体在话语形式中实现的条件不但需要满足主观条件,还需要满足客观条件。其中,主观条件包括表达主体的交际动机、交际意图、交际心理和交际素养等方面;客观条件包括交际对象、交际语境和交际话题等方面。表达主体的话语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达主体的社会身份和话语身份。表达主体通过话语形式的改变,不断地进行自我身份的建构,用以突出其权势地位、职业特征、性别差异和性格情绪等诸多方面。表达主体直接在交际场中建构出强势的话语身份,通过选择突显权势地位的自我指称方式,并提示接受主体强化和意识到此时此刻表达主体所建构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表达主体也可以通过模糊的语言表达形式,模糊的指称对象,以及模糊的指涉范围,在自我身份的建构中刻意模糊身份,从而在特定环境和场合下,满足表达主体的需要。所建构的模糊身份,实际上遵循了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在特定语境下,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表达意图。因此,表达主体能够在各种变异的语言选项中做出商讨性的选择,顺应语境、语言结构,满足交际意图。表达主体在话语形式中实现的模式包括认知图式模式,语言效用模式和移情离情模式,其中涉及到交际主体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交际能力、交际角色和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同模式的实现规则。 本研究从语言使用的动态角度观察自我指称现象,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不同语境下表达主体的表达视角以及心态对言语编码、言语解码的特殊制约作用。研究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形式随着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表达意图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些在社会人际功能中的指称和身份建构中的指称等方面同样起到特殊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军;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的功能指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陈令君;马坤;;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及其交际功能[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3 余俊伟;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张爱玲;;“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及其表达效果[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徐流;从汉语词汇史角度论“为”与“搞”[J];辞书研究;1996年05期
6 洪牡丹;;浅议第一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功能[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潘永樑;角色参照语法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8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9 李谨香;;对比语用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指示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林有苗;;称呼语转换策略的顺应性阐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胡伟;张玉金;;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5 张爱玲;;“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及其表达效果[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徐流;从汉语词汇史角度论“为”与“搞”[J];辞书研究;1996年05期
7 李锦望;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的组合及其结构、语义分析[J];渤海学刊;1993年03期
8 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何元建;X标杆理论与汉语短语结构[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10 潘永樑;角色参照语法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5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阳;与“个”相关的两种主观性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耿小敏;“我说”类元语言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玲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称谓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琳琪;;自我指称在人物语言中的投射和移情[J];文艺争鸣;2014年03期
2 王天思;;论描述的性质及其规则——兼及悖论产生的描述根源[J];哲学研究;2007年08期
3 陈伟;陈建;;论自我指称的合理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刘书斌;;自然语言中的自我指称及意义[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年06期
5 刘弘;;指称和指示[J];文教资料;2006年30期
6 丁和平;;悖论与“自指”[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杨宁芳;;悖论分类及其产生原因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丁和平;;悖论的根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刘叶涛;;逻辑悖论与自我指称——兼评克里普克的逻辑悖论思想[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Г.Д.列文;金川;;辩证法和集合论的悖论[J];哲学译丛;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壮虎;;自指性命题的逻辑构造[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琳琪;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妹静;作为观念的“主流媒体”:以“新媒体”为参照[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机构
>吉林大学
>厦门大学
相关作者
>刘琳琪 >林妹静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的自我指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3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