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七子心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6:17

  本文关键词:先秦七子心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孔、孟、老、庄、墨、荀、韩等七子生活于东周乱世,乱世之中的各种情形是他们展开心论的现实基础,这其中既包含政治秩序的毁坏,朴质民风的消隐,还涉及到兼并战争带来的破坏。现实的苦难促使先秦七子去思考生活中的矛盾,而天人关系则是他们对这些现实矛盾的形上概括。以人与天的纠葛而论,老子提出了“天地不仁”、庄子认为“天刑”无处可逃、孔、孟皆是敬畏天命、墨子“天志”、“非命”的矛盾更显露出天人关系的紧张所在。以人与天的揖别而论,荀子和老、庄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老、庄却对“天之小人”的状态表现出惋惜之情。然而,以人与天的交融而言,在孔、孟、老、庄、墨、荀的思想中却都能发现他们对天人并生的向往,这种向往又构成他们心论所要直接面对的形上世界。 荀、墨、韩、孟对心灵之真有着强烈的追求。荀子提出“治气养心”,并以养心至诚作为心灵之真的实现。相比之下,墨子对心灵之真的理解则更倾向于对真实功利的考量。韩非子的观点与墨子相似,只是他站在法家立场,认为对欲望的因势利导才是追寻心灵之真的正路。孟子则以“浩然之气”作为心灵之真,而这种对真实的理解方式便引申出心灵之善的问题。如孔子追求的君子之德便是心灵之善的表现,而孟子的求其放心更是至善之心的显露。老子和庄子并没有在心灵之真与心灵之善的问题上过多停留,他们更愿意在真实与至善的基础上去探求一处乌有之乡,那便是心灵的所求之美。老子以“贵柔之心”追求着若水的虚灵上善,庄子则用“游心”的状态听任自然。 孔、孟、荀、庄对心知来源的问题有着不同见解。孔子和孟子对先天之知格外推崇,荀子更为认可后天之知,庄子则对心灵之知保持着谨慎的怀疑态度。孟、荀、墨、韩对心性善恶的问题有着激烈的争鸣。孟子维护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墨子和韩非子则与荀子相似,他们的思想中都有着性恶意识的影子。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老、庄从“无”的立场批判了“有”的狭隘,老子认为礼义是道德之末,庄子认为儒墨的追求都是有为之心的刻意造作。 孔子的起居行状反映出从心所欲的圣人境界,老、庄的高士之风体现出道家游心骋性的自然情怀,墨子和韩非子的适心而行则是他们对自家心论的努力落实。与此同时,,七子心论并没有随着秦汉的统一宣告终结,它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国哲学。老、庄心论对魏晋玄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弼用“贵无”之心诠释老子,郭象更用“玄冥之境”诠释出庄子的逍遥之心。与之类似,孔子和孟子的儒家心论不仅是宋明理学探讨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新儒家所没有回避的重要问题。朱熹以把握天理作为心灵不逾规矩的前提,王阳明的“只求诸心”更是孟子精神的一种回归。时至现代,梁漱溟在困境中捍卫着儒家心论,而熊十力则在习心与本心的论述中发挥了孔孟心论的核心精神。
【关键词】:先秦诸子哲学 心性论 真善美 天人关系 知行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9
  •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11-12
  • 2. 本课题对“心”的概念界定12-13
  • 3. 本课题选择先秦七子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13-14
  • 4.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4-16
  • 5. 本课题的写作思路16-18
  • 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8-19
  • 第1章 心之所缘:七子心论的起因19-58
  • 1.1 七子面对的现实世界19-38
  • 1.1.1 礼崩乐坏——政治秩序的崩塌19-26
  • 1.1.2 大道既隐——朴质民风的消隐26-33
  • 1.1.3 兵者凶也——兼并战争的苦难33-38
  • 1.2 七子心中的形上之天38-58
  • 1.2.1 老、庄、儒、墨对天命无常的感叹39-45
  • 1.2.2 荀子和老、庄关于天人明分的不同态度45-50
  • 1.2.3 孔、孟、老、庄、墨、荀眼中的天人并生50-58
  • 第2章 心之所处:七子心论的内容58-105
  • 2.1 七子心论的基本观点58-80
  • 2.1.1 荀、墨、韩、孟对心灵之真的论说58-65
  • 2.1.2 孔、孟对心灵之善的论说65-72
  • 2.1.3 老、庄对心灵之美的论说72-80
  • 2.2 七子心论的争鸣之处80-105
  • 2.2.1 孔、孟、荀、庄关于心知来源的争鸣81-89
  • 2.2.2 孟、荀、墨、韩关于心性善恶的争鸣89-96
  • 2.2.3 老、庄关于有为之心的批评96-105
  • 第3章 心之所归:七子心论的延续105-147
  • 3.1 七子对心论的践行105-127
  • 3.1.1 从心所欲——孔子的起居行状105-112
  • 3.1.2 游心骋性——老庄的高士之风112-120
  • 3.1.3 适心而行——墨韩的有为之举120-127
  • 3.2 诸子心论对后世的影响127-147
  • 3.2.1 心之玄冥——老、庄心论对魏晋玄学的影响127-134
  • 3.2.2 心理之争——孔、孟心论对宋明理学的影响134-140
  • 3.2.3 明心知变——儒家心论对现代儒学的影响140-147
  • 结语147-149
  • 参考文献149-156
  • 致谢156-15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霞;;从“无情”到“有情”:道家生命本性论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祥俊;先秦儒家道论与汉代经学的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黄克剑;“正”、“义”与“正义”——中西人文价值趣求之一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曾振宇;;论孔墨之相通[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黄正泉;;论韩非法学思想的人学基础[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7 吴根友;;老子与庄子的生命哲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8 刘小刚;;明君之道——韩非君主论思想研究[J];管子学刊;2010年01期

9 杨建祥;;颜子“公案”论[J];船山学刊;2010年04期

10 张善文;;先后天学说与儒道思想[J];东南学术;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启福;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世平;孟子良心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七子心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07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