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佛教艺术研究 ——以绘画雕塑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02-20 07:44
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佛教在于阗的兴盛发展有近千年的历史。作为古代西域大乘佛教的中心,于阗佛教艺术深远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西藏佛教艺术造型样式的参照系。佛教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成熟阶段。在于阗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中,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造像样式对于阗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佛教艺术沿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两汉时期于阗佛教题材的木雕、陶雕、壁画与早期犍陀罗艺术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简朴粗犷的造型手法反映出于阗早期的艺术面貌,形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和田艺术模式”。汉至魏晋时期欧亚大陆(Eumsia)的北部文化板块从小亚细亚、中亚及黑海地区延伸至漠北草原地带(Eurasian steppes),形成为装饰性与程式化的草原艺术;从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两河地区延伸至塔里木盆地的艺术类型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绘画和雕塑,这种佛教艺术经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两条绿洲链即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融合了希腊、印度和波斯等地的艺术样式形成为独特的面貌。尼雅“丰收女神...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3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于阗佛教遗址概况
四、研究状况
第二章 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第一节 于阗的原初居民
第二节 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一、于阗建国的传说及史实
二、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
三、佛教传入于阗的三条路线
第三节 中亚贵霜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与传播
一、大夏、大月氏及贵霜文化源流诠索
二、佛 像初创时期的美术流派及其造像样式
1. 大夏 — — 巴克特里亚美术流派
2. 犍陀罗造像样式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于阗木雕
一、古代和田艺术模式
二、佛塔陶雕、佛像壁画与木雕天人像
第二节“丰收女神”(Tyche) 棉布佛画
一、“丰收女神”形象考释
二、棉布佛画的题材特征
三、棉布佛画的图像程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热瓦克佛寺
一、热瓦克佛寺的建筑形制
二、热瓦克佛寺的雕塑
(一) 列龛立像形式
(二) 图像特征
1、通肩右皱样式和U字 形样式
2、秣菟罗造像因素与磨光式发髻造型
3、年代及风格问题
第二节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
一、佛寺的建筑形态及营造法式
二、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出土主尊雕塑的年代及风格考析
1. 托普鲁克墩1号佛塔正殿的主尊塑像
2. 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遗址的泥塑佛像
3. 托普鲁克墩佛寺雕塑的本土化造型样式
第三节 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
一、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题材与内容
二、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画面形式与风格特征
1. 人物的发式造型及交脚坐姿
2. 佛典语境下的色彩因素
3. 壁画风格中的异域特点
第四节 达玛沟唐代佛教壁画
一、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二、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三、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四、壁画的文化因素与画面色调
1. 吐蕃文化因素
2. 突厥文化因素
3.三十二相的壁画图式
4.石绿、白色与红色相间的暖基调
第五节“于阗画派”艺术手法在达玛沟佛教壁画中的体现
一、“于阗画派”渊源考释
二、达玛沟壁画中“于阗画派”的风格样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外文类
(三)期刊类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J]. 于志勇. 文物. 2000(01)
[2]新疆且末县加瓦艾日克墓地的发掘[J]. 龚国强,覃大海. 考古. 1997(09)
[3]于阗在唐朝安西四镇中的地位[J]. 荣新江. 西域研究. 1992(03)
[4]塔里木盆地东缘的早期居民[J]. 黄盛璋. 西域研究. 1992(01)
[5]新疆塞人艺术初探[J]. 古丽比娅. 美术研究. 1991(04)
[6]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和维吾尔族的体质特点[J]. 韩康信. 西域研究. 1991(02)
[7]和田水系变动和绿洲兴衰的历史考察——兼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两条南北通道[J]. 殷晴. 新疆社会科学. 1987(05)
[8]关于中亚涅槃图的图象学的考察——围绕哀悼的形象与摩耶夫人的出现[J]. 宫治昭,贺小平. 敦煌研究. 1987(03)
[9]和田汉佉二体钱[J]. 克力勃,姚朔民. 中国钱币. 1987(02)
[10]尼雅新出的一件佉卢文书[J]. 邵瑞祺,黄盛璋. 新疆社会科学. 1986(03)
本文编号:3634588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3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于阗佛教遗址概况
四、研究状况
第二章 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第一节 于阗的原初居民
第二节 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一、于阗建国的传说及史实
二、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
三、佛教传入于阗的三条路线
第三节 中亚贵霜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与传播
一、大夏、大月氏及贵霜文化源流诠索
二、佛 像初创时期的美术流派及其造像样式
1. 大夏 — — 巴克特里亚美术流派
2. 犍陀罗造像样式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于阗木雕
一、古代和田艺术模式
二、佛塔陶雕、佛像壁画与木雕天人像
第二节“丰收女神”(Tyche) 棉布佛画
一、“丰收女神”形象考释
二、棉布佛画的题材特征
三、棉布佛画的图像程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热瓦克佛寺
一、热瓦克佛寺的建筑形制
二、热瓦克佛寺的雕塑
(一) 列龛立像形式
(二) 图像特征
1、通肩右皱样式和U字 形样式
2、秣菟罗造像因素与磨光式发髻造型
3、年代及风格问题
第二节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
一、佛寺的建筑形态及营造法式
二、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出土主尊雕塑的年代及风格考析
1. 托普鲁克墩1号佛塔正殿的主尊塑像
2. 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遗址的泥塑佛像
3. 托普鲁克墩佛寺雕塑的本土化造型样式
第三节 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
一、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题材与内容
二、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画面形式与风格特征
1. 人物的发式造型及交脚坐姿
2. 佛典语境下的色彩因素
3. 壁画风格中的异域特点
第四节 达玛沟唐代佛教壁画
一、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二、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三、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四、壁画的文化因素与画面色调
1. 吐蕃文化因素
2. 突厥文化因素
3.三十二相的壁画图式
4.石绿、白色与红色相间的暖基调
第五节“于阗画派”艺术手法在达玛沟佛教壁画中的体现
一、“于阗画派”渊源考释
二、达玛沟壁画中“于阗画派”的风格样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外文类
(三)期刊类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J]. 于志勇. 文物. 2000(01)
[2]新疆且末县加瓦艾日克墓地的发掘[J]. 龚国强,覃大海. 考古. 1997(09)
[3]于阗在唐朝安西四镇中的地位[J]. 荣新江. 西域研究. 1992(03)
[4]塔里木盆地东缘的早期居民[J]. 黄盛璋. 西域研究. 1992(01)
[5]新疆塞人艺术初探[J]. 古丽比娅. 美术研究. 1991(04)
[6]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和维吾尔族的体质特点[J]. 韩康信. 西域研究. 1991(02)
[7]和田水系变动和绿洲兴衰的历史考察——兼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两条南北通道[J]. 殷晴. 新疆社会科学. 1987(05)
[8]关于中亚涅槃图的图象学的考察——围绕哀悼的形象与摩耶夫人的出现[J]. 宫治昭,贺小平. 敦煌研究. 1987(03)
[9]和田汉佉二体钱[J]. 克力勃,姚朔民. 中国钱币. 1987(02)
[10]尼雅新出的一件佉卢文书[J]. 邵瑞祺,黄盛璋. 新疆社会科学. 1986(03)
本文编号:3634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3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