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即“心学” ——朱子“心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6 07:24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划分,已成为学界共识。以“心学”称朱子学,似犯下指鹿为马的错误。然而,从文献依据与义理依据两方面看,朱子心学的提法是公允且必要的。从文献依据上看,自朱子之后以至于明弘治(1488—1505),不以“心学”与“理学”之称法作派系划分,朱学也被称为“心学”。嘉靖年(1522—1566),出现“心学”独指阳明学之论。万历年(1573—1620),邓元锡作《皇明书》,视阳明学为儒家正宗,称心学。清黄梨洲父子编订《宋元学案》,更彰明“心学”、“理学”二分,以“心学”独指陆王学之见。由此可见,“心学”与“理学”的划分,最初是带有门户之见的,沿用这一划分,会陷入门户争论之窠臼。学者历来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判分朱学为“理学”,陆王为“心学”,从义理上反思这一判分显得非常重要。反思的前提是对“心即理”与“性即理”的定位,这两个命题不仅是本体论问题,亦为工夫论问题。就此,朱陆之学有同异。将太极与理视作理论基础与目标指向,是二人学问之同。从实然心的定位与功能来看,陆王直接以心为性体,属形而上者,则相应的工夫路径简易径直,朱子严判性、心为形而上、下,同时又看到心的超越性与有限性两个面向...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预期
一、被纳入广义心学中的朱子心学
二、心为形上本体而称朱子心学
三、对朱子心学体系的阐释
四、研究预期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朱子“心学”名义考释
第一节 朱子“心学”提法的文献依据
一、“心学”即先圣贤“传心之学”
二、“心学”自有“心学之正者”
三、“心学”与“性学”(或“理学”)并行不悖
四、“心学”独指王学
五、称朱子“心学”未为不可
第二节 朱子“心学”提法的义理依据
一、朱陆之异:形下之心与形上之心
二、朱陆之同:心具超越性与能动性
三、朱子之“性即理”涵摄“心即理”
四、以“心学”与“理学”分判陆、朱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朱子“心学”的宇宙本体论建构:“天地之心”
第一节 道之“本原”到“实体”:不离天地之心
第二节 “天地之心”的解释传统
一、汉儒天地之心(“天心”)之人格化
二、“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王弼之静见天地之心
三、“动见天地之心”:唐宋诸儒对王弼的批评
第三节 朱子对宋五子“天地之心”说的取舍
一、阐发小程子“动之端乃天地之心”说
二、表彰邵康节之说:天地之心是本体的流行发用
三、引申大程子之说:以“心统性情”诠释天道运行
第四节 理气关系与“天地之心”
一、理的四种训义
二、由“天地之心”理解理的四种训义
第五节 仁与“天地之心”
一、“盖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天地之心即仁
二、朱子之“仁学”即“心学”
第三章 朱子“心学”的人生论诠释(上部):中和旧说
第一节 中和旧说形成过程考
第二节 中和旧说发展的内在思路
一、师从李延平:中和旧说初具雏形
二、见张南轩于豫章:深契南轩“日用处操存”之旨
三、去信张南轩:中和旧说成熟与新说胚模初具
第三节 中和旧说向新说转向的契机:以“敬”为工夫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朱子“心学”的人生论诠释(下部):中和新说
第一节 心性论:“心统性情”
一、“心性之实未有差”:保留“心具性”之旨
二、“心统性情”:未发已发的重新命名
第二节 工夫论:未发涵养与已发省察
一、涵养于未发:工夫所到即本体
二、涵养与省察之先后
三、敬“主乎存养”“行于省察”
四、敬是众工夫进路的一贯之旨
第五章 朱子心学总述:“心法”与“心学”
第一节 “十六字”真伪辨正
第二节 言心之学:道心人心之辨
一、关于朱子道心人心说发展阶段划分的争论
二、朱子道心人心说的形成过程
三、对朱子道心人心说的误读与异见
四、工夫修养的保障:心具超越性又具能动性
第三节 修心之法:“惟精”与“惟一”的工夫
一、作为工夫总旨的“惟精”与“惟一
二、作用于心之用的“格致”工夫:知与物“正相照在”
三、复明心之全体:“格致”与“诚正”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近现代学者专著
三、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朱子思想中人“心”之定位[J]. 张锦枝. 中国哲学史. 2019(03)
[2]朱子论天地以生物为心[J]. 唐文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3]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谈朱子心学的形成——以《近思录》为例[J]. 朱高正. 朱子学刊. 2017(01)
[4]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兼论朱子对《太极图说》的诠释[J]. 丁为祥. 文史哲. 2018(04)
[5]正本清源:韩南塘对人心道心问题的系谱学考察——以对李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批评为中心[J]. 谢晓东. 东岳论丛. 2017(09)
[6]朱熹之学:理学抑或心学[J]. 沈顺福.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5)
[7]王阳明对朱子心学的发展[J]. 张品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02)
[8]论“何谓朱子学”——一种可能的阐发途径[J]. 徐公喜,郭文. 中国哲学史. 2017(01)
[9]周敦颐太极动静说新解[J]. 陈睿超. 中国哲学史. 2017(01)
[10]论朱子仁学思想[J]. 吴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本文编号:3644221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预期
一、被纳入广义心学中的朱子心学
二、心为形上本体而称朱子心学
三、对朱子心学体系的阐释
四、研究预期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朱子“心学”名义考释
第一节 朱子“心学”提法的文献依据
一、“心学”即先圣贤“传心之学”
二、“心学”自有“心学之正者”
三、“心学”与“性学”(或“理学”)并行不悖
四、“心学”独指王学
五、称朱子“心学”未为不可
第二节 朱子“心学”提法的义理依据
一、朱陆之异:形下之心与形上之心
二、朱陆之同:心具超越性与能动性
三、朱子之“性即理”涵摄“心即理”
四、以“心学”与“理学”分判陆、朱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朱子“心学”的宇宙本体论建构:“天地之心”
第一节 道之“本原”到“实体”:不离天地之心
第二节 “天地之心”的解释传统
一、汉儒天地之心(“天心”)之人格化
二、“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王弼之静见天地之心
三、“动见天地之心”:唐宋诸儒对王弼的批评
第三节 朱子对宋五子“天地之心”说的取舍
一、阐发小程子“动之端乃天地之心”说
二、表彰邵康节之说:天地之心是本体的流行发用
三、引申大程子之说:以“心统性情”诠释天道运行
第四节 理气关系与“天地之心”
一、理的四种训义
二、由“天地之心”理解理的四种训义
第五节 仁与“天地之心”
一、“盖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天地之心即仁
二、朱子之“仁学”即“心学”
第三章 朱子“心学”的人生论诠释(上部):中和旧说
第一节 中和旧说形成过程考
第二节 中和旧说发展的内在思路
一、师从李延平:中和旧说初具雏形
二、见张南轩于豫章:深契南轩“日用处操存”之旨
三、去信张南轩:中和旧说成熟与新说胚模初具
第三节 中和旧说向新说转向的契机:以“敬”为工夫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朱子“心学”的人生论诠释(下部):中和新说
第一节 心性论:“心统性情”
一、“心性之实未有差”:保留“心具性”之旨
二、“心统性情”:未发已发的重新命名
第二节 工夫论:未发涵养与已发省察
一、涵养于未发:工夫所到即本体
二、涵养与省察之先后
三、敬“主乎存养”“行于省察”
四、敬是众工夫进路的一贯之旨
第五章 朱子心学总述:“心法”与“心学”
第一节 “十六字”真伪辨正
第二节 言心之学:道心人心之辨
一、关于朱子道心人心说发展阶段划分的争论
二、朱子道心人心说的形成过程
三、对朱子道心人心说的误读与异见
四、工夫修养的保障:心具超越性又具能动性
第三节 修心之法:“惟精”与“惟一”的工夫
一、作为工夫总旨的“惟精”与“惟一
二、作用于心之用的“格致”工夫:知与物“正相照在”
三、复明心之全体:“格致”与“诚正”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近现代学者专著
三、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朱子思想中人“心”之定位[J]. 张锦枝. 中国哲学史. 2019(03)
[2]朱子论天地以生物为心[J]. 唐文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3]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谈朱子心学的形成——以《近思录》为例[J]. 朱高正. 朱子学刊. 2017(01)
[4]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兼论朱子对《太极图说》的诠释[J]. 丁为祥. 文史哲. 2018(04)
[5]正本清源:韩南塘对人心道心问题的系谱学考察——以对李退溪道心人心理气互发说的批评为中心[J]. 谢晓东. 东岳论丛. 2017(09)
[6]朱熹之学:理学抑或心学[J]. 沈顺福.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5)
[7]王阳明对朱子心学的发展[J]. 张品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02)
[8]论“何谓朱子学”——一种可能的阐发途径[J]. 徐公喜,郭文. 中国哲学史. 2017(01)
[9]周敦颐太极动静说新解[J]. 陈睿超. 中国哲学史. 2017(01)
[10]论朱子仁学思想[J]. 吴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本文编号:3644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4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