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梦寅汉诗研究—兼论与唐诗关联
发布时间:2022-08-07 18:20
本文以朝鲜王朝中期诗人——柳梦寅的汉诗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结合其汉诗批评的理念与批评实践,对柳梦寅的汉诗创作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与探究。柳梦寅的汉诗文创作主要集中在《於于集》中,其中收录了他的899首汉诗及248篇散文;其汉诗批评主要集中在《於于野谈》中,其中借由对中朝诗人、诗作的多元批评,彰显了柳梦寅的诗学理念、诗学主张,以及对中朝诗人、诗作的独特认知,甚至对中朝诗歌的关联性等诸多诗歌现象与诗学理论问题,都有深入的理解。柳梦寅为官期间,曾三次出使中国,是朝鲜王朝名副其实的“中国通”。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柳梦寅汉诗文创作与汉诗批评的研究,虽不及同时代的许筠、徐居正、金实习等受关注的程度高,但其汉诗文的创作成就及汉诗批评的一些真知灼见,决定了柳梦寅在朝鲜王朝汉文学史上仍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研究柳梦寅的汉诗创作与汉诗批评,对于把握朝鲜古代汉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朝鲜古代汉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相关性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对柳梦寅汉诗的研究,首先,遵循社会历史批评的原则,从柳梦寅所生活的特殊时代背景及个人成长的独特氛围出发,揭示出生存环境对柳梦寅汉诗创作...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2.1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时代氛围
2.1.1 朝鲜王朝的社会现状
2.1.2 朝鲜文人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现实
2.2 中国因素对朝鲜王朝社会思潮的影响
2.2.1 “慕华思想”“事大主义”与“小中华”意识
2.2.2 “尊唐贬宋”的文学倾向
第三章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思想内涵
3.1 柳梦寅汉诗的真情
3.2 柳梦寅汉诗的人文关怀
3.2.1 心系百姓疾苦
3.2.2 恪守自我人格
3.3 柳梦寅汉诗的人生理想
3.3.1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自我氛围
3.3.2 自我理想的超越与实现
3.3.3 对理想人生的向往之“念”
第四章 柳梦寅汉诗的审美张力
4.1 柳梦寅汉诗的形式律动
4.1.1 柳梦寅汉诗形制之严谨
4.1.2 柳梦寅汉诗修辞之精巧
4.2 柳梦寅汉诗的意象蕴藉
4.2.1 柳梦寅汉诗中的“客观之象”
4.2.2 柳梦寅汉诗中的“主观之象”
4.2.3 柳梦寅汉诗中的典型意象
4.3 柳梦寅汉诗“意境”
4.3.1 柳诗的“意境”之美
4.3.2 柳诗的“意蕴”与“韵味”
4.3.3 柳诗之“玄远”
第五章 柳梦寅汉诗与唐诗的关联
5.1 柳梦寅汉诗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关联
5.1.1 对中国典故的巧妙运用
5.1.2 柳梦寅咏物诗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联
5.2 柳梦寅汉诗与唐诗的关联
5.2.1 柳梦寅对唐诗的接受
5.2.2 柳梦寅对唐诗的评价
5.2.3 柳梦寅对唐诗取向的认同
5.3 唐代诗学对柳梦寅汉诗的浸染
5.3.1 对“兴象”艺术性的接受
5.3.2 对唐诗“词丽”色彩的吸纳
5.3.3 柳梦寅对唐诗“和谐”艺术手法的借鉴
5.3.4 浪漫主义文风的继承及拟作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朝鲜柳梦寅散文中的中国帝王卿相[J]. 曹春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8)
[2]朝鲜诗家柳梦寅对中国诗论的接受[J]. 张新苗.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3]“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J]. 宋玉波,彭卫民. 学术界. 2013(03)
[4]朝鲜作家柳梦寅散文的民本思想[J]. 曹春茹. 武陵学刊. 2012(05)
[5]意象及其空间性——从言、象、意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之三[J]. 邓伟龙,尹素娥. 河池学院学报. 2012(01)
[6]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J]. 张振亭. 理论观察. 2011(05)
[7]朝鲜作家柳梦寅散文引中国文化典故研究[J]. 曹春茹. 当代韩国. 2011(01)
[8]壬辰倭乱时期的朝鲜《朝天录》研究[J]. 刘宝全.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2)
[9]朝鲜柳梦寅《燕京杂诗》与杜甫《秦州杂诗》之比较——兼论柳梦寅对杜诗的接受与批评[J]. 曹春茹. 杜甫研究学刊. 2009(03)
[10]朝鲜汉文学家柳梦寅对韩愈古文理论的接受与变通——以“文以明道”和“不平则鸣”为例[J]. 曹春茹.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8)
博士论文
[1]朝鲜柳梦寅散文研究[D]. 曹春茹.中央民族大学 2010
[2]“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 杨昕.中央民族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柳梦寅《朝天录》中的明朝形象研究[D]. 袁媛.山东大学 2014
[2]《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对汉诗创作的影响[D]. 管洪波.延边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70814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2.1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时代氛围
2.1.1 朝鲜王朝的社会现状
2.1.2 朝鲜文人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现实
2.2 中国因素对朝鲜王朝社会思潮的影响
2.2.1 “慕华思想”“事大主义”与“小中华”意识
2.2.2 “尊唐贬宋”的文学倾向
第三章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思想内涵
3.1 柳梦寅汉诗的真情
3.2 柳梦寅汉诗的人文关怀
3.2.1 心系百姓疾苦
3.2.2 恪守自我人格
3.3 柳梦寅汉诗的人生理想
3.3.1 柳梦寅汉诗创作的自我氛围
3.3.2 自我理想的超越与实现
3.3.3 对理想人生的向往之“念”
第四章 柳梦寅汉诗的审美张力
4.1 柳梦寅汉诗的形式律动
4.1.1 柳梦寅汉诗形制之严谨
4.1.2 柳梦寅汉诗修辞之精巧
4.2 柳梦寅汉诗的意象蕴藉
4.2.1 柳梦寅汉诗中的“客观之象”
4.2.2 柳梦寅汉诗中的“主观之象”
4.2.3 柳梦寅汉诗中的典型意象
4.3 柳梦寅汉诗“意境”
4.3.1 柳诗的“意境”之美
4.3.2 柳诗的“意蕴”与“韵味”
4.3.3 柳诗之“玄远”
第五章 柳梦寅汉诗与唐诗的关联
5.1 柳梦寅汉诗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关联
5.1.1 对中国典故的巧妙运用
5.1.2 柳梦寅咏物诗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联
5.2 柳梦寅汉诗与唐诗的关联
5.2.1 柳梦寅对唐诗的接受
5.2.2 柳梦寅对唐诗的评价
5.2.3 柳梦寅对唐诗取向的认同
5.3 唐代诗学对柳梦寅汉诗的浸染
5.3.1 对“兴象”艺术性的接受
5.3.2 对唐诗“词丽”色彩的吸纳
5.3.3 柳梦寅对唐诗“和谐”艺术手法的借鉴
5.3.4 浪漫主义文风的继承及拟作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朝鲜柳梦寅散文中的中国帝王卿相[J]. 曹春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8)
[2]朝鲜诗家柳梦寅对中国诗论的接受[J]. 张新苗.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3]“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J]. 宋玉波,彭卫民. 学术界. 2013(03)
[4]朝鲜作家柳梦寅散文的民本思想[J]. 曹春茹. 武陵学刊. 2012(05)
[5]意象及其空间性——从言、象、意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之三[J]. 邓伟龙,尹素娥. 河池学院学报. 2012(01)
[6]韩国古代诗学的中国情结[J]. 张振亭. 理论观察. 2011(05)
[7]朝鲜作家柳梦寅散文引中国文化典故研究[J]. 曹春茹. 当代韩国. 2011(01)
[8]壬辰倭乱时期的朝鲜《朝天录》研究[J]. 刘宝全.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2)
[9]朝鲜柳梦寅《燕京杂诗》与杜甫《秦州杂诗》之比较——兼论柳梦寅对杜诗的接受与批评[J]. 曹春茹. 杜甫研究学刊. 2009(03)
[10]朝鲜汉文学家柳梦寅对韩愈古文理论的接受与变通——以“文以明道”和“不平则鸣”为例[J]. 曹春茹.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8)
博士论文
[1]朝鲜柳梦寅散文研究[D]. 曹春茹.中央民族大学 2010
[2]“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 杨昕.中央民族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柳梦寅《朝天录》中的明朝形象研究[D]. 袁媛.山东大学 2014
[2]《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对汉诗创作的影响[D]. 管洪波.延边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7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7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