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ngacker认知理论的现代汉语典型情态动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21:18
本文运用Langacker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情境植入、力动态、理想化认知模型、演变动力、主观性等基本概念,讨论现代汉语典型情态动词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本文在考察了现代汉语典型情态动词的语义、情态意义与句法分布状况之后,以情境植入为视角,从认知心理层面挖掘了汉语典型情态动词不同情态意义的力动力模型、概念结构模型、心理空间模型以及主观性认知特征。全文共10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情态动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交代本研究的理论背景,详细介绍了 Langacker的相关认知理论:情境植入理论、力动态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主观性理论。第三章至第九章依次对现代汉语七个典型情态动词“要”、“能”、“会”、“肯”、“应该”、“可以”、“敢”进行了认知分析。关于七个典型情态动词的义项和情态意义,本文指出:情态动词“要”有5个义项、3种情态意义;“能”有5个义项、3种情态意义;“会”有3个义项、3种情态意义;“肯”有2个义项、2种情态意义;“应该”有2个义项、2种情态意义;“可以”有4个义项、3种情态意义;“敢”有4个义项、3种情态意义。通过调...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2 理论背景
2.1 认知语义观
2.1.1 Lakoff的认知语义观
2.1.2 Langacker的认知语义观
2.2 情境植入理论(Grounding Theory)
2.3 Langacker的力动态(force-dynamics)研究
2.3.1 must“义务”和“必须”的力动态
2.3.2 may“允许”和“认识可能性”的力动态
2.4 Langacker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2.5 Langacker的主观性理论
2.5.1 主观性(subjectivity)
2.5.2 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
2.5.3 情态动词主观性研究
3 典型情态动词“要”的认知分析
3.1 情态动词“要”的典型特征
3.1.1 情态动词“要”的语义特征
3.1.2 情态动词“要”的情态特征
3.1.3 情态动词“要”的句法分布状况
3.2 情态动词“要”的认知模型
3.2.1 根情态“要”的力动态及概念结构模型
3.2.2 根情态“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3.2.3 认识情态“要”的力动态及概念结构模型
3.2.4 认识情态“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3.3 情态动词“要”的主观性
3.3.1 动力情态“要”的主观性
3.3.2 道义情态“要”的主观性
3.3.3 认识情态“要”的主观性
3.3.4 情态动词“要”主观性的渐变
4 典型情态动词“能”的认知分析
4.1 情态动词“能”的典型特征
4.1.1 情态动词“能”的语义特征
4.1.2 情态动词“能”的情态特征
4.1.3 情态动词“能”的句法分布状况
4.2 情态动词“能”的认知模型
4.2.1 根情态“能”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4.2.2 根情态“能”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4.2.3 认识情态“能”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4.2.4 认识情态“能”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4.3 情态动词“能”的主观性
4.3.1 动力情态“能”的主观性
4.3.2 道义情态“能”的主观性
4.3.3 认识情态“能”的主观性
4.3.4 情态动词“能”主观性的渐变
5 典型情态动词“会”的认知分析
5.1 情态动词“会”的典型特征
5.1.1 情态动词“会”的语义特征
5.1.2 情态动词“会”的情态特征
5.1.3 情态动词“会”的句法分布状况
5.2 情态动词“会”的认知模型
5.2.1 根情态“会”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5.2.2 根情态“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5.2.3 认识情态“会”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5.2.4 认识情态“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5.3 情态动词“会”的主观性
5.3.1 动力情态“会”的主观性
5.3.2 道义情态“会”的主观性
5.3.3 认识情态“会”的主观性
5.3.4 情态动词“会”主观性的渐变
6 典型情态动词“肯”的认知分析
6.1 情态动词“肯”的典型特征
6.1.1 情态动词“肯”的语义特征
6.1.2 情态动词“肯”的情态特征
6.1.3 情态动词“肯”的句法分布状况
6.2 情态动词“肯”的认知模型
6.2.1 动力情态“肯1”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6.2.2 动力情态“肯1”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6.2.3 认识情态“肯2”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6.2.4 认识情态“肯2”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6.3 情态动词“肯”的主观性
6.3.1 动力情态“肯”的主观性
6.3.2 认识情态“肯”的主观性
6.3.3 情态动词“肯”主观性的渐变
7 典型情态动词“应该”的认知分析
7.1 情态动词“应该”的典型特征
7.1.1 情态动词“应该”的语义特征
7.1.2 “应该”的情态特征
7.1.3 “应该”的句法分布状况
7.2 情态动词“应该”的认知模型
7.2.1 道义情态“应该1”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7.2.2 道义情态“应该1”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7.2.3 认识情态“应该2”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7.2.4 认识情态“应该2”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7.3 情态动词“应该”的主观性
7.3.1 道义情态“应该1”的主观性
7.3.2 认识情态“应该2”的主观性
7.3.3 情态动词“应该”主观性的渐变
8 典型情态动词“可以”的认知分析
8.1 情态动词“可以”的典型特征
8.1.1 情态动词“可以”的语义特征
8.1.2 情态动词“可以”的情态特征
8.1.3 情态动词“可以”的句法分布状况
8.2 情态动词“可以”的认知模型
8.2.1 根情态“可以”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8.2.2 根情态“可以”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8.2.3 认识情态“可以”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8.2.4 认识情态“可以”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8.3 情态动词“可以”的主观性
8.3.1 动力情态“可以”的主观性
8.3.2 道义情态“可以”的主观性
8.3.3 认识情态“可以”的主观性
8.3.4 情态动词“可以”主观性的渐变
9 典型情态动词“敢”的认知分析
9.1 情态动词“敢”的典型特征
9.1.1 情态动词“敢”的语义特征
9.1.2 情态动词“敢”的情态特征
9.1.3 情态动词“敢”的句法分布状况
9.2 情态动词“敢”的认知模型
9.2.1 根情态“敢”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9.2.2 根情态“敢”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9.2.3 认识情态“敢4”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9.2.4 认识情态“敢4”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9.3 情态动词“敢”的主观性
9.3.1 动力情态“敢”的主观性
9.3.2 道义情态“敢”的主观性
9.3.3 认识情态“敢4”的主观性
9.3.4 情态动词“敢”主观性的渐变
10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7881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2 理论背景
2.1 认知语义观
2.1.1 Lakoff的认知语义观
2.1.2 Langacker的认知语义观
2.2 情境植入理论(Grounding Theory)
2.3 Langacker的力动态(force-dynamics)研究
2.3.1 must“义务”和“必须”的力动态
2.3.2 may“允许”和“认识可能性”的力动态
2.4 Langacker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2.5 Langacker的主观性理论
2.5.1 主观性(subjectivity)
2.5.2 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
2.5.3 情态动词主观性研究
3 典型情态动词“要”的认知分析
3.1 情态动词“要”的典型特征
3.1.1 情态动词“要”的语义特征
3.1.2 情态动词“要”的情态特征
3.1.3 情态动词“要”的句法分布状况
3.2 情态动词“要”的认知模型
3.2.1 根情态“要”的力动态及概念结构模型
3.2.2 根情态“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3.2.3 认识情态“要”的力动态及概念结构模型
3.2.4 认识情态“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3.3 情态动词“要”的主观性
3.3.1 动力情态“要”的主观性
3.3.2 道义情态“要”的主观性
3.3.3 认识情态“要”的主观性
3.3.4 情态动词“要”主观性的渐变
4 典型情态动词“能”的认知分析
4.1 情态动词“能”的典型特征
4.1.1 情态动词“能”的语义特征
4.1.2 情态动词“能”的情态特征
4.1.3 情态动词“能”的句法分布状况
4.2 情态动词“能”的认知模型
4.2.1 根情态“能”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4.2.2 根情态“能”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4.2.3 认识情态“能”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4.2.4 认识情态“能”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4.3 情态动词“能”的主观性
4.3.1 动力情态“能”的主观性
4.3.2 道义情态“能”的主观性
4.3.3 认识情态“能”的主观性
4.3.4 情态动词“能”主观性的渐变
5 典型情态动词“会”的认知分析
5.1 情态动词“会”的典型特征
5.1.1 情态动词“会”的语义特征
5.1.2 情态动词“会”的情态特征
5.1.3 情态动词“会”的句法分布状况
5.2 情态动词“会”的认知模型
5.2.1 根情态“会”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5.2.2 根情态“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5.2.3 认识情态“会”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5.2.4 认识情态“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5.3 情态动词“会”的主观性
5.3.1 动力情态“会”的主观性
5.3.2 道义情态“会”的主观性
5.3.3 认识情态“会”的主观性
5.3.4 情态动词“会”主观性的渐变
6 典型情态动词“肯”的认知分析
6.1 情态动词“肯”的典型特征
6.1.1 情态动词“肯”的语义特征
6.1.2 情态动词“肯”的情态特征
6.1.3 情态动词“肯”的句法分布状况
6.2 情态动词“肯”的认知模型
6.2.1 动力情态“肯1”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6.2.2 动力情态“肯1”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6.2.3 认识情态“肯2”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6.2.4 认识情态“肯2”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6.3 情态动词“肯”的主观性
6.3.1 动力情态“肯”的主观性
6.3.2 认识情态“肯”的主观性
6.3.3 情态动词“肯”主观性的渐变
7 典型情态动词“应该”的认知分析
7.1 情态动词“应该”的典型特征
7.1.1 情态动词“应该”的语义特征
7.1.2 “应该”的情态特征
7.1.3 “应该”的句法分布状况
7.2 情态动词“应该”的认知模型
7.2.1 道义情态“应该1”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7.2.2 道义情态“应该1”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7.2.3 认识情态“应该2”的力动态与概念结构模型
7.2.4 认识情态“应该2”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7.3 情态动词“应该”的主观性
7.3.1 道义情态“应该1”的主观性
7.3.2 认识情态“应该2”的主观性
7.3.3 情态动词“应该”主观性的渐变
8 典型情态动词“可以”的认知分析
8.1 情态动词“可以”的典型特征
8.1.1 情态动词“可以”的语义特征
8.1.2 情态动词“可以”的情态特征
8.1.3 情态动词“可以”的句法分布状况
8.2 情态动词“可以”的认知模型
8.2.1 根情态“可以”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8.2.2 根情态“可以”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8.2.3 认识情态“可以”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8.2.4 认识情态“可以”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8.3 情态动词“可以”的主观性
8.3.1 动力情态“可以”的主观性
8.3.2 道义情态“可以”的主观性
8.3.3 认识情态“可以”的主观性
8.3.4 情态动词“可以”主观性的渐变
9 典型情态动词“敢”的认知分析
9.1 情态动词“敢”的典型特征
9.1.1 情态动词“敢”的语义特征
9.1.2 情态动词“敢”的情态特征
9.1.3 情态动词“敢”的句法分布状况
9.2 情态动词“敢”的认知模型
9.2.1 根情态“敢”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9.2.2 根情态“敢”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9.2.3 认识情态“敢4”的力动态和概念结构模型
9.2.4 认识情态“敢4”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9.3 情态动词“敢”的主观性
9.3.1 动力情态“敢”的主观性
9.3.2 道义情态“敢”的主观性
9.3.3 认识情态“敢4”的主观性
9.3.4 情态动词“敢”主观性的渐变
10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7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7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