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非问句的历时发展与类型嬗变
发布时间:2023-04-05 16:12
历时类型学分析语言类型演变的规律,揭示语言变化的趋势,具有跨时代的视角,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历时类型学的视角下对汉语是非问句作了专题研究。文章考察了上古至今汉语是非问句系统的主要发展脉络,中性是非问句的类型嬗变以及语法化的过程、动因与机制,并尝试对是非问句演变中的诸多问题和争议作出合理、可行的解释。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界定本文所说的是非问句及其包含的各种问句类型;简要回顾和述评前辈时贤对汉语疑问句的研究以及目前主要的疑问句分类体系;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语料来源等。第二章:现代汉语的是非问句系统。本章观照汉语共时层面的是非问句系统。以普通话为例,主要包括正反问句、“吗”问句、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其中,正反问句和“吗”问句具有中性问的地位;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则只用于非中性问。“是不是VP/NP”问句是正反问句的一种略为特殊的形式。“是不是”虚化弱读而失去主要焦点地位以后,问句常带有揣测意味。第三章:先秦汉语是非问句的历时发展与类型嬗变。先秦汉语是非问句系统具有不同于后世汉语的特点,正反问句尚未实质性产生,在问句系统中没有独立...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
1.2.1 是非问句的界定
1.2.2 关于历时类型学研究
1.2.3 本研究的侧重点
1.2.4 主体章节概要
1.3 汉语疑问句研究综述
1.3.1 疑问句研究回顾
1.3.2 疑问句分类述评
1.3.3 类型学视野下的是非问句研究
1.3.4 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理论与方法
1.4.1 语言类型学
1.4.2 语法化
1.5 语料与体例
1.5.1 语料来源
1.5.2 体例说明
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是非问句系统
2.1 问题的说明
2.2 疑问程度与疑问倾向性
2.2.1 疑问程度
2.2.2 疑问倾向性
2.3 是非问句系统的句法分工
2.4 具有中性问地位的正反问句与“吗”问句
2.4.1 以中性问功能为基础的正反问句
2.4.2 兼具中性问与非中性问功能的“吗”问句
2.5 “是不是VP/NP”问句的性质
2.5.1 已往的研究
2.5.2 “是不是”的焦点性质对问句倾向性的影响
2.6 作为非中性问句的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
2.6.1 语调问句
2.6.2 “啊”类问句
2.6.3 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的疑问倾向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汉语是非问句的历时发展与类型嬗变
3.1 相关研究综述
3.2 论先秦汉语不存在正反问句
3.2.1 以往的观点及其不足
3.2.2 材料分析的不足
3.2.3 正反问句的形成时间与标志
3.2.4 结论
3.3 殷商西周时期汉语是非问句特点探析
3.3.1 以往的研究
3.3.2 疑问词缀与疑问语调手段的可能性分析
3.3.3 语调问句的文献考察
3.4 春秋时期是非问句疑问助词“乎”的产生
3.4.1 《国语》
3.4.2 《左传》
3.5 战国时期是非问句的进一步发展
3.5.1 “与”“邪”等句末助词的运用
3.5.2 “乎”问句包孕正反结构
3.6 “乎”用于特指问句的情况考察
3.6.1 《国语》《左传》
3.6.2 《论语》《孟子》《吕氏春秋》
3.6.3 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古至今汉语是非问句的两个语法化循环
4.1 关于语法化循环
4.2 是非问句疑问助词“乎”的来源与规约化
4.2.1 疑问助词“乎”的来源
4.2.2 疑问助词“乎”的规约化
4.3 汉代是非问句疑问助词“乎”的衰变
4.3.1 反映“乎”衰变的两种语言现象
4.3.2 疑问助词“乎”衰变的动因
4.4 汉代“VP-NEG”正反问句的形成与发展
4.4.1 汉代用于正反问句的“无”和“非”
4.4.2 “VP-neg”正反问句形成于西汉
4.4.3 东汉时“VP-neg”正反问句的广泛运用
4.5 东汉以后“VP否/不”问句中“否/不”的语音弱化过程
4.5.1 由“否/不”到“婆”的浊化音变
4.5.2 由“婆”到“无”的鼻化音变
4.5.3 晚唐至清的“磨、摩、麽、吗”
4.6 “VP否/不”及其虚化而来的“吗”类问句的非中性问化
4.6.1 否定副词的介入
4.6.2 “吗”类问句的反诘化
4.6.3 “吗”类问句的边缘化
4.7 余论:普通话“吗”问句中性询问功能的重新强化
4.7.1 清代北京话“吗/么”问句的反诘化
4.7.2 普通话“吗”问句询问功能重新强化的书面语因素
4.7.3 结论与展望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正反问句三大类型的历史层次与内在联系
5.1 汉语正反问句的三大类型
5.1.1 共时层面与历时层面的正反问句类型
5.1.2 “没有”类正反问句的排除
5.2 正反问句“省略删除说”阙疑
5.2.1 不符合省略的方向性限制规则
5.2.2 难以解释能性述补短语构成的正反问句
5.2.3 不符合汉语史的事实
5.2.4 “VP不V”型正反问句规约化过程中的省略因素
5.3 汉语史上“VP不V(P)”问句的形成动因与机制
5.3.1 “VP不V(P)”型正反问句的成熟不早于唐
5.3.2 “VP不V(P)”型正反问句的语法化动因
5.3.3 “VP不V(P)”型正反问句的语法化机制
5.3.4 含句中语气助词的“VP不V(P)”型正反问句
5.4 “V不VP”型正反问句晚近以来的形成和流行
5.4.1 “V不VP”型正反问句形成的时间
5.4.2 促使“V不VP”型正反问句形成和流行的多种因素
5.5 余论:“可VP”问句的性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83723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
1.2.1 是非问句的界定
1.2.2 关于历时类型学研究
1.2.3 本研究的侧重点
1.2.4 主体章节概要
1.3 汉语疑问句研究综述
1.3.1 疑问句研究回顾
1.3.2 疑问句分类述评
1.3.3 类型学视野下的是非问句研究
1.3.4 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理论与方法
1.4.1 语言类型学
1.4.2 语法化
1.5 语料与体例
1.5.1 语料来源
1.5.2 体例说明
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是非问句系统
2.1 问题的说明
2.2 疑问程度与疑问倾向性
2.2.1 疑问程度
2.2.2 疑问倾向性
2.3 是非问句系统的句法分工
2.4 具有中性问地位的正反问句与“吗”问句
2.4.1 以中性问功能为基础的正反问句
2.4.2 兼具中性问与非中性问功能的“吗”问句
2.5 “是不是VP/NP”问句的性质
2.5.1 已往的研究
2.5.2 “是不是”的焦点性质对问句倾向性的影响
2.6 作为非中性问句的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
2.6.1 语调问句
2.6.2 “啊”类问句
2.6.3 语调问句和“啊”类问句的疑问倾向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汉语是非问句的历时发展与类型嬗变
3.1 相关研究综述
3.2 论先秦汉语不存在正反问句
3.2.1 以往的观点及其不足
3.2.2 材料分析的不足
3.2.3 正反问句的形成时间与标志
3.2.4 结论
3.3 殷商西周时期汉语是非问句特点探析
3.3.1 以往的研究
3.3.2 疑问词缀与疑问语调手段的可能性分析
3.3.3 语调问句的文献考察
3.4 春秋时期是非问句疑问助词“乎”的产生
3.4.1 《国语》
3.4.2 《左传》
3.5 战国时期是非问句的进一步发展
3.5.1 “与”“邪”等句末助词的运用
3.5.2 “乎”问句包孕正反结构
3.6 “乎”用于特指问句的情况考察
3.6.1 《国语》《左传》
3.6.2 《论语》《孟子》《吕氏春秋》
3.6.3 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古至今汉语是非问句的两个语法化循环
4.1 关于语法化循环
4.2 是非问句疑问助词“乎”的来源与规约化
4.2.1 疑问助词“乎”的来源
4.2.2 疑问助词“乎”的规约化
4.3 汉代是非问句疑问助词“乎”的衰变
4.3.1 反映“乎”衰变的两种语言现象
4.3.2 疑问助词“乎”衰变的动因
4.4 汉代“VP-NEG”正反问句的形成与发展
4.4.1 汉代用于正反问句的“无”和“非”
4.4.2 “VP-neg”正反问句形成于西汉
4.4.3 东汉时“VP-neg”正反问句的广泛运用
4.5 东汉以后“VP否/不”问句中“否/不”的语音弱化过程
4.5.1 由“否/不”到“婆”的浊化音变
4.5.2 由“婆”到“无”的鼻化音变
4.5.3 晚唐至清的“磨、摩、麽、吗”
4.6 “VP否/不”及其虚化而来的“吗”类问句的非中性问化
4.6.1 否定副词的介入
4.6.2 “吗”类问句的反诘化
4.6.3 “吗”类问句的边缘化
4.7 余论:普通话“吗”问句中性询问功能的重新强化
4.7.1 清代北京话“吗/么”问句的反诘化
4.7.2 普通话“吗”问句询问功能重新强化的书面语因素
4.7.3 结论与展望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正反问句三大类型的历史层次与内在联系
5.1 汉语正反问句的三大类型
5.1.1 共时层面与历时层面的正反问句类型
5.1.2 “没有”类正反问句的排除
5.2 正反问句“省略删除说”阙疑
5.2.1 不符合省略的方向性限制规则
5.2.2 难以解释能性述补短语构成的正反问句
5.2.3 不符合汉语史的事实
5.2.4 “VP不V”型正反问句规约化过程中的省略因素
5.3 汉语史上“VP不V(P)”问句的形成动因与机制
5.3.1 “VP不V(P)”型正反问句的成熟不早于唐
5.3.2 “VP不V(P)”型正反问句的语法化动因
5.3.3 “VP不V(P)”型正反问句的语法化机制
5.3.4 含句中语气助词的“VP不V(P)”型正反问句
5.4 “V不VP”型正反问句晚近以来的形成和流行
5.4.1 “V不VP”型正反问句形成的时间
5.4.2 促使“V不VP”型正反问句形成和流行的多种因素
5.5 余论:“可VP”问句的性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783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8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