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研究——以泰州学派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11 18:26
明代后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是一场肇端于王阳明而由泰州学派引领的儒家伦理的革新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儒家伦理与传统面向精英知识阶层的、过于理想主义的道德学说发生分离,开始关注商品经济发展与平民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需要,并通过个体修养方式的简易化变革、平民家族的伦理建构、乡村道德建设与讲会的道德教化深入民间社会并指导大众的日常生活。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是对传统礼教权威的祛魅,它体现为儒家伦理的社会化、平民化与生活化过程。任何思想都不能脱离它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而天马行空,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也根植于明代后期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是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变迁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政治上,官僚阶层的腐败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造成了道与势的尖锐矛盾,迫使士大夫不得不转向民间社会,寻求一条直接面向社会基层群体的秩序建构之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士商互动,不仅使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的界限逐渐模糊,也使二者之间的价值理念彼此渗透,催动了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变革;文化上,精英文化的下移,促进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化不再是读书人独占的领地,文化与知识的神圣性与神秘感消失,从而进一步消解了知识权威对话语权的垄断。如此一来,长期处...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前提阐释: 社会文化基础与世俗化概念
第一节 明代后期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一、道势相争: 士人的体制异化与行道路径的的民间转向
二、儒商互动: 商品经济发展与“弃仕就贾”新风
三、雅俗交融: 文化下移与平民精神空间的开拓
第二节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概念诠释
一、中西语境中的“世俗化”概念
二、儒家伦理世俗化的基本界定
三、儒家伦理世俗化的三个面向
第二章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思想演进
第一节 王阳明的理论奠基
一、“以心为本”的道德主体性建构
二、“良知遍在,圣凡无间”的道德观
三、“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
第二节 王艮的承续与发展
一、良知现成: 道德本体的先验赋予
二、日用即道: 道德价值的日常实落
三、尊道尊身: 道德内涵的生命延展
第三节 泰州后学的推进与颠覆
一、王襞: “自然之谓道”
二、罗汝芳: “赤子之心”
三、颜均的“制欲非体仁”说与何心隐的“育欲”论
第三章 面向世俗生活的多维度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修养方式的变革
一、读书穷理与自认良知
二、主敬静坐与事上磨炼
三、省察克治与放心体仁
第二节 平民家族的伦理建构
一、平民家族的兴盛及其道德教化
二、泰州学派的家族组织活动
三、融摄功利价值与因果逻辑的孝悌观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与道德建设
一、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的兴起与乡村自治
二、泰州学派化风成俗的乡治实践
三、演绎圣谕: 乡村道德建设的文本依据
第四节 讲会及其道德教化
一、泰州学派的平民讲会运动
二、面向平民阶层的良知之教
三、讲会对个体人格建构的影响
第四章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历史检视
第一节 伦理世俗化的主要特质
一、弱化体制依附,强调民间自治
二、淡化道德权威,主张自做主宰
三、反对空谈义理,倡导经世实践
四、摆脱精英论调,关注平民需求
第二节 伦理世俗化的历史影响
一、极大影响了晚明的士风与世风
二、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
三、拉开了明清之际道德启蒙思潮的序幕
第五章 儒家伦理世俗化与当代道德生活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历史宿命
一、世俗儒家伦理与精英儒家伦理的冲突
二、近代化进程中儒家伦理的尴尬处境
第二节 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困境
一、体制上的流离失所
二、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的不合时宜
第三节 日常生活化: 儒家伦理的突围
一、儒家伦理的复兴何以可能
二、回归个体生活之域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73108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前提阐释: 社会文化基础与世俗化概念
第一节 明代后期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一、道势相争: 士人的体制异化与行道路径的的民间转向
二、儒商互动: 商品经济发展与“弃仕就贾”新风
三、雅俗交融: 文化下移与平民精神空间的开拓
第二节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概念诠释
一、中西语境中的“世俗化”概念
二、儒家伦理世俗化的基本界定
三、儒家伦理世俗化的三个面向
第二章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思想演进
第一节 王阳明的理论奠基
一、“以心为本”的道德主体性建构
二、“良知遍在,圣凡无间”的道德观
三、“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
第二节 王艮的承续与发展
一、良知现成: 道德本体的先验赋予
二、日用即道: 道德价值的日常实落
三、尊道尊身: 道德内涵的生命延展
第三节 泰州后学的推进与颠覆
一、王襞: “自然之谓道”
二、罗汝芳: “赤子之心”
三、颜均的“制欲非体仁”说与何心隐的“育欲”论
第三章 面向世俗生活的多维度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修养方式的变革
一、读书穷理与自认良知
二、主敬静坐与事上磨炼
三、省察克治与放心体仁
第二节 平民家族的伦理建构
一、平民家族的兴盛及其道德教化
二、泰州学派的家族组织活动
三、融摄功利价值与因果逻辑的孝悌观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与道德建设
一、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的兴起与乡村自治
二、泰州学派化风成俗的乡治实践
三、演绎圣谕: 乡村道德建设的文本依据
第四节 讲会及其道德教化
一、泰州学派的平民讲会运动
二、面向平民阶层的良知之教
三、讲会对个体人格建构的影响
第四章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历史检视
第一节 伦理世俗化的主要特质
一、弱化体制依附,强调民间自治
二、淡化道德权威,主张自做主宰
三、反对空谈义理,倡导经世实践
四、摆脱精英论调,关注平民需求
第二节 伦理世俗化的历史影响
一、极大影响了晚明的士风与世风
二、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
三、拉开了明清之际道德启蒙思潮的序幕
第五章 儒家伦理世俗化与当代道德生活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世俗化的历史宿命
一、世俗儒家伦理与精英儒家伦理的冲突
二、近代化进程中儒家伦理的尴尬处境
第二节 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困境
一、体制上的流离失所
二、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的不合时宜
第三节 日常生活化: 儒家伦理的突围
一、儒家伦理的复兴何以可能
二、回归个体生活之域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73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7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