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泰勒的世俗化转型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14 13:15
本论文研究查尔斯·泰勒的世俗化转型理论,阐释其如何在自己所建构的框架理论下诠释现代社会的世俗化转型。准确而系统地还原查尔斯·泰勒的世俗化转型理论并不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本论文研究的旨趣主要在于,通过揭示查尔斯·泰勒世俗化转型理论的独特新颖之处——对于世俗性“理解语境”的诠释学考察,指出他对世俗化的思考已经超越世俗化的既定事实层面,而进入世俗性社会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理解可能所必须先行隶属的前理解结构)层面,从而具备了一种诠释学品格。本论文意在证成查尔斯·泰勒世俗化转型理论是一种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理论,但同时也是一种理解与诠释现代性的诠释学理论,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新地理解现代性的理论模式,即现代性理解与反思的诠释学模式。世俗化转型研究是查尔斯·泰勒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核心部分。查尔斯·泰勒区分了世俗的三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称着排除了上帝、终极实在的公共空间;第二种含义指的是宗教信仰和实践的衰落;第三种含义指的是道德的、灵性的或宗教的经验所赖以发生的整体语境。查尔斯·泰勒是在世俗化的第三种意义上来考察世俗性的:他要界定和追溯的是这样的一种变化,它将我们从一个实际上不可能不信仰上帝的社会...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一)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二) 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框架的世俗化转型: 从超越性框架到内在性框架
一、框架的提出、意涵与理论渊源
(一) 框架的提出与基本意涵
(二) 框架的理论渊源
二、框架的特征
(一) 框架的“前对象性”
(二) 框架的“历史性”
三、从超越性框架到内在性框架的转型
(一) 超越性框架的典型形态: 实体性逻格斯体系与超越之神
(二) 框架的内在化转型
四、框架内在化转型的两个层面和内在框架的构成
(一) 神人关系的内在化
(二) 整体性的内在化
(三) 内在框架的构成
第二章 自我的世俗化转型: 从“可渗透的自我””到“缓冲的自我”
一、自我转型与祛魅
(一) 迷魅世界中的“可渗透的自我”与祛魅世界中的“缓冲的自我”
(二) 渗透与缓冲
二、自我转型与大脱嵌
(一) 嵌入的自我
(二) 缓冲的自我与脱嵌
三、自我转型的隐忧: 原子式的个人主义与意义的缺失
第三章 世界的世俗化转型:从寰宇到宇宙
一、从寰宇到宇宙的转型的基本内涵
二、迷魅和祛魅的视野下的世界
(一) 迷魅与祛魅: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二) 迷魅的寰宇与祛魅的宇宙
三、从寰宇到宇宙转型的三个具体层面
(一) 从有限寰宇到无限宇宙
(二) 从固定寰宇到演化宇宙
(三) 从垂直寰宇到水平宇宙
四、世界转型的效应
(一) 世界的“力”的改变
(二) 世界转型的影响: 不信的兴起与意义的缺失
第四章 时间的世俗化转型:从更高的时间到世俗化时间
一、世俗时间
二、更高时间及其三种形式
(一) 古希腊的永恒时间
(二) 上帝的永恒时间
(三) 起源时间
三、时间转型的效应
(一) 时间转型的世俗化效应:超越性经验的退场
(二) 时间转型的联动转型效应
(三) 时间转型的隐忧效应: 意义的虚无主义
第五章 世俗时代的信仰根基: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
一、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出场: 护佑的自然神论的铺垫
二、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界定与双重特征
(一)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界定: 肯定与否定的两面
(二)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双重特征: 互利秩序与普遍仁慈
三、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效应
(一) 对超越性的封闭效应: 不信与世俗化的兴起
(二) 内在性的禁锢效应: 意义的脆化与虚元
(三)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道德—政治后果
四、反思性讨论
第六章 世俗化转型的隐忧的形成及其破解之路的寻求
一、内在性隐忧的形成
二、内在性隐忧所引发的反动效应
(一) 激进的人文主义对现代性隐忧的反动
(二) 浪漫主义对现代性隐忧的反动
(三) 尼采主义对现代性隐忧的反动
三、封闭世界结构的形成、效应与问题
(一) 封闭世界结构的形成与界定
(二) 封闭世界结构的效用
(三) 封闭世界结构所引发的问题: 意义的虚无主义
四、现代哲学对封闭世界结构的批判: 对主体性的解构
(一) 主体作为历史建构的产物
(二) 主体的死亡
五、开放的世界结构: 克服意义虚无主义的尝试
第七章 泰勒框架理论的诠释学(hermeneutics)向度
一、框架对意义理解的先验奠基
(一) 何为框架的先验性
(二) 框架对意义的先验性功能
(三) 框架作为意义理解的先验条件的双重维度: 自我意义与对象意义
二、作为前理解的框架及其内在化
(一) 诠释学中的“前理解”
(二) 框架作为特殊前理解及其推进
(三) 框架内在化的诠释学效应
三、框架理论在诠释学中的定位及其贡献
(一) 框架理论兼具哲学诠释学与诠释哲学的维度
(二) 框架理论对诠释学的贡献
结语: 框架理论作为现代性理解的诠释学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附件
本文编号:3898169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一)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二) 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框架的世俗化转型: 从超越性框架到内在性框架
一、框架的提出、意涵与理论渊源
(一) 框架的提出与基本意涵
(二) 框架的理论渊源
二、框架的特征
(一) 框架的“前对象性”
(二) 框架的“历史性”
三、从超越性框架到内在性框架的转型
(一) 超越性框架的典型形态: 实体性逻格斯体系与超越之神
(二) 框架的内在化转型
四、框架内在化转型的两个层面和内在框架的构成
(一) 神人关系的内在化
(二) 整体性的内在化
(三) 内在框架的构成
第二章 自我的世俗化转型: 从“可渗透的自我””到“缓冲的自我”
一、自我转型与祛魅
(一) 迷魅世界中的“可渗透的自我”与祛魅世界中的“缓冲的自我”
(二) 渗透与缓冲
二、自我转型与大脱嵌
(一) 嵌入的自我
(二) 缓冲的自我与脱嵌
三、自我转型的隐忧: 原子式的个人主义与意义的缺失
第三章 世界的世俗化转型:从寰宇到宇宙
一、从寰宇到宇宙的转型的基本内涵
二、迷魅和祛魅的视野下的世界
(一) 迷魅与祛魅: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二) 迷魅的寰宇与祛魅的宇宙
三、从寰宇到宇宙转型的三个具体层面
(一) 从有限寰宇到无限宇宙
(二) 从固定寰宇到演化宇宙
(三) 从垂直寰宇到水平宇宙
四、世界转型的效应
(一) 世界的“力”的改变
(二) 世界转型的影响: 不信的兴起与意义的缺失
第四章 时间的世俗化转型:从更高的时间到世俗化时间
一、世俗时间
二、更高时间及其三种形式
(一) 古希腊的永恒时间
(二) 上帝的永恒时间
(三) 起源时间
三、时间转型的效应
(一) 时间转型的世俗化效应:超越性经验的退场
(二) 时间转型的联动转型效应
(三) 时间转型的隐忧效应: 意义的虚无主义
第五章 世俗时代的信仰根基: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
一、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出场: 护佑的自然神论的铺垫
二、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界定与双重特征
(一)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界定: 肯定与否定的两面
(二)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双重特征: 互利秩序与普遍仁慈
三、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效应
(一) 对超越性的封闭效应: 不信与世俗化的兴起
(二) 内在性的禁锢效应: 意义的脆化与虚元
(三) 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的道德—政治后果
四、反思性讨论
第六章 世俗化转型的隐忧的形成及其破解之路的寻求
一、内在性隐忧的形成
二、内在性隐忧所引发的反动效应
(一) 激进的人文主义对现代性隐忧的反动
(二) 浪漫主义对现代性隐忧的反动
(三) 尼采主义对现代性隐忧的反动
三、封闭世界结构的形成、效应与问题
(一) 封闭世界结构的形成与界定
(二) 封闭世界结构的效用
(三) 封闭世界结构所引发的问题: 意义的虚无主义
四、现代哲学对封闭世界结构的批判: 对主体性的解构
(一) 主体作为历史建构的产物
(二) 主体的死亡
五、开放的世界结构: 克服意义虚无主义的尝试
第七章 泰勒框架理论的诠释学(hermeneutics)向度
一、框架对意义理解的先验奠基
(一) 何为框架的先验性
(二) 框架对意义的先验性功能
(三) 框架作为意义理解的先验条件的双重维度: 自我意义与对象意义
二、作为前理解的框架及其内在化
(一) 诠释学中的“前理解”
(二) 框架作为特殊前理解及其推进
(三) 框架内在化的诠释学效应
三、框架理论在诠释学中的定位及其贡献
(一) 框架理论兼具哲学诠释学与诠释哲学的维度
(二) 框架理论对诠释学的贡献
结语: 框架理论作为现代性理解的诠释学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附件
本文编号:3898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98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