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文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2 00:10
俞平伯承渊深家学,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文学创作与研究两方面卓有建树。其文艺思想体现出时代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过渡特征。通过对俞平伯文艺思想的整体性提炼与把握,既可以给俞平伯在文学理论史上一个客观的定位,也可以藉此梳理出文学发展轨迹中“变”与“承”的关系。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对俞氏文艺思想展开探讨:俞平伯的人生文学观、文学审美观与学术研究理念。俞平伯的人生文学观得益于其浓厚的家庭传统文化熏陶与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西学东渐促进下的文学革命等社会环境。特殊的生活环境与个人性情使得文学成为俞平伯人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他始终坚持文学本位,人生文学观成为他文艺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俞平伯反对将文学工具化,而坚信文学是人生的一部分。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所以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由此俞平伯倡导社会人生中的文学应以“向善”为指向,以结合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同时,社会中的个人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文学又不能抛弃诗意性,由此俞平伯坚持个体人生中的文学要以“趣味”为主。人生与文学都具多面性,“向善”与“趣味”并不构成冲突。俞平伯的人生观直接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审美观。俞平...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俞平伯文艺思想的背景与特色
第一节 家学背景
一、出身文化世家
二、传统教育与家风熏染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俞平伯
一、负笈北大与感知新潮
二、“输入新知”与“传统守望”
第三节 新旧交织的理论特色
一、多元化的思想来源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思想模式
第二章 俞平伯的人生文学观
第一节 “人生的”文学
一、文学与人生
二、“一元”的创作态度
第二节 “向善”的社会人生文学
一、文学的社会性
二、向善:人生文学的社会指向
第三节 “趣味”的艺术人生文学
一、转向“趣味”的原因
二、“趣味”的内涵
第三章 俞平伯的文学审美观
第一节 “不即不离”说
一、“不即不离”的美学意蕴
二、“不即不离”的审美体现
第二节 感兴与含蓄
一、审美“感兴”论
二、“含蓄”之审美诉求
第三节 文学四境:“明清厚远”
一、“明”之释义
二、“清”之解读
三、“厚”之缕析
四、“远”之剖陈
第四章 俞平伯的文学研究理路
第一节 《红楼梦》新探
一、“新红学”之“新”
二、科学考辨与审美观照
三、《红楼梦》研究方法之得失
第二节 古典诗词研究方法
一、“剥蕉法”
二、直观感悟法
第三节 新诗研究心得
一、确立新诗合法性
二、运用社会心理分析法
三、坚守新诗审美性
结语:裂变中的传承
一、“通人”与“专家”
二、突破与继承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945515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俞平伯文艺思想的背景与特色
第一节 家学背景
一、出身文化世家
二、传统教育与家风熏染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俞平伯
一、负笈北大与感知新潮
二、“输入新知”与“传统守望”
第三节 新旧交织的理论特色
一、多元化的思想来源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思想模式
第二章 俞平伯的人生文学观
第一节 “人生的”文学
一、文学与人生
二、“一元”的创作态度
第二节 “向善”的社会人生文学
一、文学的社会性
二、向善:人生文学的社会指向
第三节 “趣味”的艺术人生文学
一、转向“趣味”的原因
二、“趣味”的内涵
第三章 俞平伯的文学审美观
第一节 “不即不离”说
一、“不即不离”的美学意蕴
二、“不即不离”的审美体现
第二节 感兴与含蓄
一、审美“感兴”论
二、“含蓄”之审美诉求
第三节 文学四境:“明清厚远”
一、“明”之释义
二、“清”之解读
三、“厚”之缕析
四、“远”之剖陈
第四章 俞平伯的文学研究理路
第一节 《红楼梦》新探
一、“新红学”之“新”
二、科学考辨与审美观照
三、《红楼梦》研究方法之得失
第二节 古典诗词研究方法
一、“剥蕉法”
二、直观感悟法
第三节 新诗研究心得
一、确立新诗合法性
二、运用社会心理分析法
三、坚守新诗审美性
结语:裂变中的传承
一、“通人”与“专家”
二、突破与继承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945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4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