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研究
【摘要】:本论文作为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研究,虽借文字学的相关成果作为研究基础,但却始终立足美学学科本位。其宗旨乃是将甲骨文字作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并试图发掘和阐释蕴藏于其中的审美意识和美学问题。 本文以甲骨文的形意关系作为切入点,是由于甲骨文象形表意文字的属性决定了其字形与字义间的结构关系,即以形表意的特质。这里的“形”是指字形;“意”首先指的是以本义为核心的字义系统,其次则是由字义拓展开来的其他观念和意蕴。从文字学角度来看,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是指甲骨文以象形性的字形直接表达文字的观念意义,而无须以语音作为中介。而从美学角度来考察,则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甲骨文的形意关系,并以此探究其中的美学问题。 首先,本文将甲骨文的形意关系理解为“图解—观念”关系,对这一问题的美学探讨构成了第二章“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识的图解”的主要内容。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识的图解,乃是殷商人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形态和形象载体。本章通过对“美”、“文”、“艺”三组有关审美的系列文字的分析,在描绘中华民族早期审美活动图景的同时,也揭示出华夏先民审美意识的特点和规律,即审美意识的初步自觉、审美意识的主体性特点、审美意识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次,本文将甲骨文的形意关系理解为“形—象—意”关系,对这一问题的美学探讨构成了第三章“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象”的主要内容。甲骨文须凭字形引发主体关于某类事物的意象,方能实现表意功能,因而意象成为字形与意义间的中介。本章深入分析了甲骨文意象的表意功能,类似联想的心理基础,意象思维机制,形象与概念相统一、具象与抽象相统一、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特点,甲骨文审美意象的情感本质、形式与意蕴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本文将甲骨文的形意关系理解为“指号—对象”关系,对这一问题的美学探讨构成了第四章“甲骨文作为理据性符号”的主要内容。本章根据皮尔斯符号学关于指号与对象间联系的理论,将甲骨文界定为理据性符号。同时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分类原则,将甲骨文分为图像符号和标志符号两大类型,并具体分析两类文字符号的构形理据及其图画和记号起源。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甲骨文符号构形理据中的隐喻思维、理智快感和实践快感等美学问题。
【关键词】:甲骨文 以形表意 审美意识 意象 符号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77.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4
- 一、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9-10
- 二、甲骨文美学研究的现状与不足10-12
- 三、本论文的切入点和理论视角12-14
- 第一章 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14-42
- 第一节 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性质14-23
- 一、甲骨文的自源文字身份15-17
- 二、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特征17-20
- 三、甲骨文的表意文字性质20-23
- 第二节 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23-32
- 一、从象形与表意的统一看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23-26
- 二、从文字与口语的关系看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26-29
- 三、从“六书”的造字方式看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29-32
- 第三节 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视角32-42
- 一、甲骨文形意关系作为“图解—观念”关系32-35
- 二、甲骨文形意关系作为“形—象—意”关系35-38
- 三、甲骨文形意关系作为“指号—对象”关系38-42
- 第二章 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识的图解42-63
- 第一节 甲骨文字反映的商代审美和艺术活动43-53
- 一、“美”:主体的装饰美化行为43-47
- 二、“文”:文身习俗与文艺的起源47-50
- 三、“艺”:艺术活动的形象反映50-53
- 第二节 甲骨文字反映的商代审美意识的特点53-63
- 一、审美意识的初步自觉53-56
- 二、审美意识的主体性特点56-59
- 三、审美意识的形式主义倾向59-63
- 第三章 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象63-90
- 第一节 甲骨文意象的表意功能与运思机制64-73
- 一、甲骨文意象的表意功能和结构64-67
- 二、甲骨文字形引发意象的心理基础67-70
- 三、甲骨文意象思维的运行机制70-73
- 第二节 甲骨文(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73-82
- 一、“形象”与“概念”的统一73-76
- 二、“具象”与“抽象”的统一76-79
- 三、“部分”与“整体”的统一79-82
- 第三节 甲骨文审美意象的情感与形式82-90
- 一、甲骨文审美意象的情感内涵82-85
- 二、情感与观念在甲骨文审美意象中的融合85-87
- 三、甲骨文审美形式的意象根源87-90
- 第四章 甲骨文作为理据性符号90-117
- 第一节 甲骨文字的符号类型及其构形理据91-100
- 一、甲骨文图像符号与对象的像似关系91-94
- 二、甲骨文标志符号与对象的指索关系94-97
- 三、甲骨文形声类标志符号与对象的义类归纳关系97-100
- 第二节 甲骨文字符号及其构形理据的发生学根源100-109
- 一、甲骨文图像符号的图画起源100-103
- 二、甲骨文标志符号的记号起源103-106
- 三、诸种符号类型在甲骨文字中的融合106-109
- 第三节 甲骨文字符号的美学意义109-117
- 一、甲骨文字符号隐喻思维的审美意蕴109-112
- 二、甲骨文字符号逻辑思维的理智美感112-115
- 三、甲骨文字符号实践功能的美学意义115-117
- 结语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2
- 致谢122-123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艳;甲骨文“禽”的名词用法[J];殷都学刊;2001年01期
2 喻遂生;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3 罗琨;甲骨文“亦”S谖耙埂敝J];中国史研究;2002年03期
4 王娟;甲骨文“子”“女”浅说[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吴国升;甲骨文“易日”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5期
6 巫称喜;甲骨文名词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路尚廷 ,刘耀青;掀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J];协商论坛;2005年08期
8 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1期
9 章秀霞;;《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续校一百例[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侯咏梅;;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胜强;;甲骨文所反映的蜀和殷商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金洋;;《类纂》五片商榷及甲骨文“疾”“梦”字形辨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3 董双印;;《甲骨文合集》释文对比研究举例[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4 张展;;试释江字[A];台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福寿;;学莫便乎近其人——兼记孟世凯先生与邢文化研究[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孟世凯先生主要论著目录(1977——2004年)[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韩胜伟;;甲骨文“令”字句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8 苏文英;;甲骨文“它”与“它示”再考[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9 胡厚宣;;深切怀念尊敬的郭沫若同志[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崇源推出首次全球甲骨文公开拍卖[N];美术报;2004年
2 孙晟源邋本报记者 王臻青 王荣琦;用仿骨材料还原甲骨文[N];辽宁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续鸿明;土楼和甲骨的美好邂逅[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彭邦炯;默默奉献的甲骨缀合大家(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浙江大学教授、项目首席专家 曹锦炎;甲骨文字形整理的基础研究[N];光明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霍文琦;甲骨文基础整理已成规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通讯员 朱志凌邋记者 余传诗;《甲骨文校释总集》出版[N];光明日报;2007年
8 陈熙涵;甲骨文有了“电子数据库”[N];文汇报;2007年
9 王晓彤;首拍甲骨文 身价不好估[N];中国文化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秦玉;破解甲骨文“新字”玄机[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春兰;甲骨文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方明;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3 陈丹;甲骨文基y字形构形与使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崎川隆;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邵英;古文字形体考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佳;甲骨文字形简化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廉珍;甲骨文的仪式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杨亚;甲骨文常用字字形分期演变浅论[D];西南大学;2010年
4 娄博;唐兰之甲骨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娟;甲骨文时间范畴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処其容;甲骨文手类汉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櫖珊珊;《甲骨文合集》12册材料的剱集,
本文编号:694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69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