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进路,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探讨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制度设计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行现状。考察国内外相关规定,并结合公司法领域里的中外制度实践,笔者试图揭示的是: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股份回购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公司资本运作和理财行为,但这一制度也并非具有完全的普适性意义,当我们要进行移植而使之本土化时,必须对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状况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寻求制度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在法律规制方面,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下文简称《修订公司法》),适度放宽了公司回购自己股份的法定情形。加之2005年6月证监会《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下文简称《管理办法》)的出台,及散见于其它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股份回购的规定,使得我国股份回购方面的立法架构已初具雏形。然而由于立法层次的参差不一与立法技术的不甚成熟,导致股份回购在中国的适用仍然扑朔迷离,欠缺可操作性,难以形成系统完善的规则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有论者将回购本公司股份(在有限责任公司情形下表现为“出资额”)的主体扩展致上市公司之外的所有采有限责任形式的商事公司,笔者认为此种论点无益于对该制度的深入探讨,淡化了研究对象的聚合性。毕竟,股份回购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有效的证券发行和交易市场,且由于上市公司的公众性和监管规制的透明性,股份回购的话题对于上市公司更受关注。有鉴于此,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回购主体仅限于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论文的引言是对股份回购制度的一个总括描述。伴随着资本市场的生成与发展,作为资本收缩战略的股份回购,与扩张型的增股、兼并、收购一样,对公司资本的有效运作具备同样的价值。然而,囿于理论的束缚,股份回购制度在公司制发展的一个较长时期没有得到立法的许可。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们对公司这一企业组织形式的认识不断深入,股份回购的价值与功能也得以彰显,并逐渐成为多数国家公司法所普遍确认的制度。随着市场经济这一新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及进一步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股份回购也获得了一个广阔的适用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虑及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股权分置、国有股一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2.291.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保华;;分配概念解析——兼评《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的抽逃出资[J];政治与法律;2011年08期
2 刘惠明;严骥;;股份回购的弊端及防范制度研究——以日本法为借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韩红星;;论新《公司法》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1年07期
4 ;“后危机时代金融犯罪的惩治和预防”研讨会会议综述[J];犯罪研究;2011年03期
5 孙溪;;2008年中国公司法理论研究综述[J];公司法律评论;2009年00期
6 马俊芳;;两种反收购决定权模式之分析与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张玉玲;;浅议有限公司股东的退股权——对《公司法》第75条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论股份回购及其法律限制[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耿玮;;股份回购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薛夷风;;股票期权的导入与公司资本制度的完善[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4 刘永光;;中日公司资本制度之比较研究[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5 罗欣;;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问题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保树;;股份公司资本制度的走向:从“资本维持原则”规制缓和中寻求真谛[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7 黄虹;;美国股票回购对我国投资者的启示[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樊涛;;我国公司资本制度之完善[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9 段威;;论资本维持原则——兼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立法及其缺陷[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10 王远明;邓小毛;;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法律障碍及其对策思考[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峥嵘;股份回购:能否形成上市公司股东双赢格局[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海通证券研究所 陈峥嵘;股份回购:公司内的资本结构重组[N];上海证券报;2005年
3 乐嘉春;股份回购应有怎样的优先顺序[N];上海证券报;2005年
4 ;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N];中国经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冯飞;股份回购将给市场带来积极变化[N];证券时报;2005年
6 杨春平 作者单位 陕西金叶;慎待善待股份回购[N];证券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胡中彬;股份回购清障 天涯重回上市路[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建业;健康元稳步实施 股份回购1473万股[N];证券时报;2011年
9 甄增水 沈长月;股份回购应兼顾多方利益[N];检察日报;2004年
10 程亮亮;海马股份回购3.66%[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蔚;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马明;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贾翱;公司法上新股发行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海博;股权转让论[D];吉林大学;2009年
5 于娟;美国风险投资中的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成九雁;中国近代华商股市的监管结构:演变轨迹及其政治根源[D];清华大学;2009年
7 黄亮;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周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颜林;跨国证券发行与交易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远良;股份回购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刘华伟;股份回购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肖琳;股份回购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林志强;我国公司股份回购法律制度研究[D];华侨大学;2003年
5 吴江榕;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杜娟;论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由[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皇甫涛;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皇甫京昊;论股份回购中的中小股东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粟建国;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10 陈蓓;公司股份回购的财务分析与决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284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28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