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大理市发展“候鸟式”养老模式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22:22

  本文选题:大理市 切入点:养老模式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国自2000年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问题不断突出,逐渐增多的老年人口和这一群体的需求多样性都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以居家、社区、机构为基础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部分老年人渴望到更加适宜居住的地区进行养老的需求。“候鸟”老人作为这部分老年人的代表自发开展了“候鸟式”的养老活动,“候鸟式”养老模式正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大理市作为云南省西北地区的核心城市,有着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和四季如春的舒适气候,是发展“候鸟式”养老模式的绝佳基地,现已有少量“候鸟”老人自发前往进行周期性的养老活动。2016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云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在大理进行有关“候鸟式”模式的发展布局,并进行了一系列初步规划。基于此种社会事实和政策背景,本着学术研究在价值取向上为社会发展提供进步方案,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的实际目标,对大理市发展“候鸟式”养老模式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叙述。本研究通过对老龄化社会及养老问题的阐述引入“候鸟式”养老模式,详细评估了大理市在该模式发展上所具备的政策、环境、市场、区位四个方面的优势条件,认为“候鸟式”养老模式是未来大理市实现城市转型和良性发展的一条优势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发展的现实问题,将其归纳为发展意识、政策管理、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市场环境五个方面,进而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原因分析。据此,本研究为大理市在下一阶段如何妥善解决现有问题,稳步发展“候鸟式”养老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认为需要从政策制定、服务管理、市场秩序、产业开发和对外宣传五个层面来开展具体工作。促进“候鸟式”养老模式在大理市加快发展,使其既具活力又有特色,以养老模式构建带动养老产业发展,以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Abstract]:Since 2000,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problem of old-age suppor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needs of this group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old-age model. The institution-based socialized old-age care model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some elderly people who are eager to live in more livable areas for the aged. The "migratory birds",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art of the elderly, have spontaneously developed the "migratory bird style". The "migratory bird" pension model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as a new pension model. Dali is the core city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With its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nd a comfortable climate throughout the spring, it is an excellent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gratory bird" pension model. A small number of "migratory birds" have already spontaneously gone to take part in periodic pension activities. In September 2016,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promulgated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layout of the "migratory bird" model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Dali. Based on such social facts and policy background, and in the light of academic research's value orientation, it provides a progressive programm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dvice for the practical objectiv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gratory bird" pension model in Dali city.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migratory bird" pension model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 and the problem of the aged. The advantages of Dali in terms of policy, environment, market and lo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are evaluated in detail.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ode of "migratory birds" is an advantageous way to realize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benign development in Dali City in the future.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furth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cludes them as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and policy management.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service level and market environment are five aspects, and then the causes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aims at how to properly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ali City in the next stag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migratory bird" mode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is, the need for policy formul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and market ord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publicity to carry out specific work. Promote the "migratory bird" pension model in Dali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make it have both vit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a pension mode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endowment industry promotes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6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洁云;智利的新型养老模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05期

2 李永强;;农民养老责任的认知与养老模式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7年05期

3 王波;;养老模式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王桂新;;变化中的中国养老模式[J];人民论坛;2008年07期

5 李亚威;张炼;;居家养老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6 沈昊;;立足国情 快速建立比较成熟的养老模式[J];中国民政;2010年04期

7 杨克飞;吕恕;刘自鑫;;四川养老模式探究[J];天府新论;2010年03期

8 钱春慧;;浅析当前我国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传承;2010年15期

9 溢彩;;消费养老应成新型养老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3期

10 邹婷;邹冬华;;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演变规律及其特征[J];科技信息;2012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嘉瑶;;售房养老模式在我国推行的现实可行性分析[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娟;陈华;;云南省城乡养老差异与养老模式选择[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庄生;;家庭的凸现与养老模式的探索[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张红娟;贾亚生;;探讨养老模式 营造晚年乐趣[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秉铎;王洪宇;;“天堂”之乡的养老之路——苏南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6 王洪宇;;居家养老是传承创新的新型养老模式[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7 陈坚;;浅论农村养老模式形成和发展[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8 郭养清;;世纪之交我国养老模式的探索[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9 ;探索我国农村发达地区养老模式——市老年学学会协办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洪宇;;农村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变化——江苏农村养老模式课题研究[A];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宝迪;全面推行“9073”养老模式[N];长春日报;2012年

2 主持人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卢泳志;会员制养老模式探讨[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3 YMG记者 邵壮;烟台养老模式亮相钓鱼台[N];烟台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冯叶 实习生 王榕 通讯员 谭建员;我市养老模式三大新探索[N];湘潭日报;2013年

5 记者 李光华 通讯员 张治湘;岳塘养老模式新[N];湖南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岳远攀;我省探索多元养老模式[N];联合日报;2013年

7 苟月仙 李丽 河南省孟州市人口计生委;探索多种养老模式 解除计生家庭后顾之忧[N];中国人口报;2014年

8 孙林东 记者 张聪;探索养老模式 破解养老难题[N];四川政协报;2014年

9 记者 杨红卫;创新养老模式 完善服务链条 推动养老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N];许昌日报;2014年

10 中房报·养老地产研究中心 李克纯;荷兰生命公寓的快乐养老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成;基于时间银行的居家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金华;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潘昭佑;云南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薇;大理市发展“候鸟式”养老模式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郭丹阳;中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春叶;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陈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巨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李硕;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朱贺;城市居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马喜梅;虚拟养老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覃丹;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及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胡金良;老龄化背景下综合型养老社区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1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641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8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