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公共物品 切入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 出处:《同济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自由流动是整个市场机制的基础,信息就如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由于政府总以某种方式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相联系,因此,其总量常常多惊人,甚至达到无法计数的地步。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大约集聚了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这些信息资源还常常比一般的信息资源更有价值,质量和可信度也较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如何加强管理、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本文以公共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结合宪政理论,阐述了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主体的成因。通过分析公共信息资源这一公共物品的属性及特征,并结合近二十年来,信息服务热点模式,在对公共信息服务模式选择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来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三种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应证三种模式在现实社会中的运行发展情况,针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最后指出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启示和前瞻。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formation,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the general term of all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ich come from inside the government or outside the government but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 activities.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market mechanism. Information is as indispensable as air.Because governments are always, in some wa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onnected to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work and life, the total amount is often staggering, even incalculable.At pres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have gathered about 80%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ocial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often more valuable than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quality and credibility are also higher,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te and level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use of these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for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work, and is also a new topic worthy of study and discuss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in public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is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auses of government as the subject of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s.By analyzing th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public good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hot spot mode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o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s.Construct the basic frame of three kinds of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 service mode.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hree modes are running and developing in real socie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in view of the hidden securit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service and their negative effects.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enlightenment and prospect of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 servi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峰;;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弥补作用[J];企业研究;2011年12期
2 袁春瑛;;论社会治安服务有效供给[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马跃;;强制的意义:农民合作失灵及其矫正[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梅;;低碳经济、公共物品与财税政策支持[J];理论与改革;2011年04期
5 季卫东;;中国经验与“法与发展”研究的范式转换[J];中国改革;2010年07期
6 晏扬;;公共财政“少取”优于“多予”[J];当代贵州;2011年15期
7 晏扬;;公共财政“少取“优于“多予”[J];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06期
8 季卫东;;面对“风险社会”[J];中国改革;2010年Z1期
9 丁元竹;;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模式[J];上海教育;2011年13期
10 杨龙;郑春勇;;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政府创新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志娟;苗大培;;体育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公共服务与非营利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赵凌云;;公共物品的生产与社区整合机制[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杨玉义;严力蛟;;试论乡村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4 王炳明;;教育服务实现的经济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梁先明;向香云;;现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问题探讨[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05年年会暨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费广胜;姚桂芳;;提升政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动力机制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邹玉;;上海市虹口区滨河居住开发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玲玲;;公共物品的民间提供——皖南古村查济公共建筑遗产保护之调查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曾国平;龚桢;;“三公”:新时期政府行政的重点[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10 黄世忠;杜兴强;张胜芳;;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何自力;新视角:技术性公共物品与制度性公共物品[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孙惠楠 杨烁 况莎 通讯员 陈蔚辰;生态问题是公共物品需共担责任[N];贵阳日报;2011年
3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马立明;我们该如何进行公共物品建设[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刘平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创建社区型公共物品成为城市社会治理新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周自强;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公共物品定价[N];天津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波 燕冰 本报通讯员 立平;“平江模式”的经济学解读[N];苏州日报;2009年
7 陈美球 魏晓华 刘桃菊;国外耕地社会化保护启示[N];农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是政府的职责[N];工人日报;2002年
9 李仁君;让大家受益的事谁来做[N];海南日报;2004年
10 徐宗威;生产公共物品才有特许经营[N];中国建设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功业;中国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吴伟;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3 雷晓康;公共物品提供模式的理论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席恒;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刘锡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与创新[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6 刘亚非;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探究[D];东北大学;2006年
7 于国安;政府规制、政府职能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陈华文;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地质环境的经济学分析——以上海城市地质环境为例[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宏利;城市更新中历史环境的管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孔志国;现代条件下的屯海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杨田;陕西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3 王丹;中国公共物品供给变革及其实现途径[D];武汉大学;2005年
4 段军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张淑丽;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分析[D];郑州大学;2003年
6 王晶;基于公共物品提供理论的美国公路投融资体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洪波;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刘渊;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公共危机及政府对策[D];四川大学;2006年
9 孙筠;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王爱萍;公共服务视域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08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70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