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赢利组织志愿者角色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20:59
1989年3月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成立,是我国志愿服务朝着“社团化”方向发展的开端。此后,一些更加体现民众自发参与的以志愿服务为主旨的非赢利组织纷纷成立,这些分工明确的志愿服务机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隐忧:一方面由于其集合了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因而可以为民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志愿者数量日渐增多的背后是流失率高,志愿者在组织中提供服务的时间普遍减少,非赢利组织不得不频繁招募新人,费时耗力并且对组织各项活动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发展也无利。 本文力图从“角色认同显著性程度”这一角色认同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探究非赢利组织志愿者管理中所遇各种困扰的深层原因。角色认同理论已经证实,角色认同的显著性程度对于个体的行为表现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借助科学的量表测量出“志愿者”角色对不同主体中的认同显著度,有助于剖析隐藏在各种不同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缘由。本次研究将三家非赢利组织作为研究标的,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形式测量被访者所饰演的“志愿者”角色认同显著性程度,并假设个人定义、个人价值观、群体内同质性和群体间异质性、失落感、社会网络、他人期待以及将来行为意愿等七个变量与角色认同显著性程度在统计意义上具有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角色认同显著性程度与上述大部分因素都呈相关,但在群体内异质性和将来行为意愿这两个变量中未检验到显著的相关性。 鉴于投身志愿服务的人们同时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扮演各种角色,而这些不同类型的角色又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个体,研究当前非赢利组织中志愿者的认同程度,并且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表现、价值观、意识到的他人对他们行为的期待以及在志愿服务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一并放在认同的环境中来论证其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了解非赢利组织志愿者的现实情况和真实想法、进而使各类组织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志愿者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结论部分,作者结合调查研究结果对非赢利组织的志愿者招募管理以及志愿活动的组织策划提出了适用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
【学位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632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梳理
一、符号互动论
二、社会认同理论
三、认同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角色认同显著性
二、角色认同与行为
三、角色认同与志愿行为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总体及样本
三、选择调查对象的原因
第四章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及调查结果
第一节、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第二节、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角色认同显著度
二、社会人口特征
三、志愿者的自我定义
四、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个人标准(个人对一般公民参加志愿活动时间多寡的态度)
五、志愿者感受到的群体内的同质性、群体间的异质性程度
六、志愿者由于未能参加志愿活动而体验到的失落感
七、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八、志愿者自身感受到的他人期待
九、志愿者将来的行为意愿
十、开放题:“志愿者”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研究假设的最终验证结果
第二节、对非赢利组织志愿活动及志愿者招募管理的探讨与建议
一、志愿者管理
二、志愿活动
三、更大范围的社会动员
第三节、研究缺陷及今后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非赢利组织志愿者认同研究调查问卷
后记
原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6091
【学位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632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梳理
一、符号互动论
二、社会认同理论
三、认同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角色认同显著性
二、角色认同与行为
三、角色认同与志愿行为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总体及样本
三、选择调查对象的原因
第四章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及调查结果
第一节、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第二节、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角色认同显著度
二、社会人口特征
三、志愿者的自我定义
四、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个人标准(个人对一般公民参加志愿活动时间多寡的态度)
五、志愿者感受到的群体内的同质性、群体间的异质性程度
六、志愿者由于未能参加志愿活动而体验到的失落感
七、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八、志愿者自身感受到的他人期待
九、志愿者将来的行为意愿
十、开放题:“志愿者”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研究假设的最终验证结果
第二节、对非赢利组织志愿活动及志愿者招募管理的探讨与建议
一、志愿者管理
二、志愿活动
三、更大范围的社会动员
第三节、研究缺陷及今后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非赢利组织志愿者认同研究调查问卷
后记
原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拾平;;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身份认同与专业化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米雅钊;;志愿者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J];中国市场;2011年44期
3 王朝峰;;试论志愿者的自我认同[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王修晓;张萍;;悖论与困境:志愿者组织合法性问题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绚;我国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的合作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潘良栋;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管理方法对体育赛事的借鉴[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常丽桥;我国志愿者社会认同状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周游;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罗拾平;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琪;基于心理契约的世博会志愿者管理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吴松;中国社会组织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年
9 钟宏声;灾后重建支教志愿服务运行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金秋;大型国际赛会中观众对志愿者服务质量的社会态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6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86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