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庭对K12在线教育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G434
【部分图文】:
城市家庭对K12在线教育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153理论基础3.1技术采纳理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Davis[1]于1989年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其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融合期望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以解释新技术的接受过程和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因素,模型结构如图3—1。图3—1技术采纳模型TAM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用户使用新技术的行为,取决于他对此项技术的使用意图,使用意图则来源于用户对技术的态度。用户对技术的态度受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双重影响,感知易用性指用户对采用新技术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衡量,主观认为使用新技术是简单容易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便能实现;而感知有用性指潜在用户感知采用新技术后的效果,认为使用新技术对自己的工作是有帮助的,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改善自己的工作表现,简而言之,即用户认为使用新技术对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其中感知易用性会对技术的有用性感知产生影响,外部变量则主要包括系统设计和用户,以及外部的政策环境和组织结构等。TAM结构复杂,因此Davis[2](1993)为增强其解释能力,剔除了“行为意图”,对TAM进一步简化,但TAM还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为它设定了前提:用户自愿使用新技术,而且具备使用新技术需要的时间和知识,但这仅适用于受个人意志控制下的行为,忽略了现实中用户个人能力、时间等条件的约束[3],对于外部变量的定义也比较笼统,因此,Davis和Venkatesh[4](2000)将TAM模型拓展为TAM2,如图3—2所示,将作用于感知有[1]DavisFD.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J].MISQuarterly,1989,13(3):319-340.[2]DavisF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
硕士学位论文16用性的外部变量进一步细化为“主观规范”、“自身形象”、“工作相关性”等方面,还增加了“经验”和“自愿性”两个调节变量。尽管如此,技术接受模型仍然主要用于研究组织内部员工对技术的釆纳,而很少用于一些工作场所之外普通人对其他技术的采纳研究,因此,经常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结合其他理论再引入其他领域,以提高研究模型的使用价值和解释能力。图3—2技术采纳模型TAM23.2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解释新事物传播的过程,起源于扩散学的研究。“扩散”最早见于20世纪初法国加布里·塔尔德的著作《模仿定律》中,他认为,人们通过“暗示”,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的欲求联系起来,其中存在着“模仿”,但并没有阐释人们了解创新和采用创新之间的关系。罗杰斯则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案例研究后,于1962年形成专著《创新的扩散》,系统阐释创新的传播和扩散,划分创新扩散五阶段如图3—3所示,还在1973年与休梅克共同提出“创新采纳决策过程模型”(图3—4)以解释创新扩散的过程。图3—3创新扩散五阶段longitudinalfieldstudies[J].ManagementScience,2000,46(2):186-204.
硕士学位论文16用性的外部变量进一步细化为“主观规范”、“自身形象”、“工作相关性”等方面,还增加了“经验”和“自愿性”两个调节变量。尽管如此,技术接受模型仍然主要用于研究组织内部员工对技术的釆纳,而很少用于一些工作场所之外普通人对其他技术的采纳研究,因此,经常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结合其他理论再引入其他领域,以提高研究模型的使用价值和解释能力。图3—2技术采纳模型TAM23.2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解释新事物传播的过程,起源于扩散学的研究。“扩散”最早见于20世纪初法国加布里·塔尔德的著作《模仿定律》中,他认为,人们通过“暗示”,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的欲求联系起来,其中存在着“模仿”,但并没有阐释人们了解创新和采用创新之间的关系。罗杰斯则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案例研究后,于1962年形成专著《创新的扩散》,系统阐释创新的传播和扩散,划分创新扩散五阶段如图3—3所示,还在1973年与休梅克共同提出“创新采纳决策过程模型”(图3—4)以解释创新扩散的过程。图3—3创新扩散五阶段longitudinalfieldstudies[J].ManagementScience,2000,46(2):186-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冰;徐晓菲;余浩;袭希;;市场生态位视角下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5年11期
2 魏鹏;;学生网络教育学习适应性培养研究[J];现代交际;2015年08期
3 甘宇;;家庭收入、未成年子女数量与城市家庭教育投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4 华锦阳;;技术创新扩散决策模型:综合回顾及新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05期
5 马微;;西北民族地区不同民族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比较研究——基于Logistic分析的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谈钧;;以革新扩散的角度看E-learning在企业的推广[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张翠娟;冯学军;盛敏;;因子分析开发步骤及R语言程序代码实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谷宏伟;杨秋平;;收入、期望与教育支出: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9 朱阁;;影响学生在线英语学习系统平台采纳的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9期
10 刘红宇;樊文强;;基于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高校教育技术扩散过程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殷红霞;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锦涛;在线学习中的数字鸿沟现象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2 何奇宇;B2B2C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钱琪;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9年
4 邹帆;中国K12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慕文;高校学生对MOOC平台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6 李焱;高校大学生MOOC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刘晓庆;网络教育付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欧阳映泉;付费在线学习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刘莉莉;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0 姜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9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86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