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德育思想融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03:02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亦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被称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荀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懦家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概述了荀子及其学说,全面介绍了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并且从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力指出研究荀子德育思想的价值性和必要性。同时将荀子德育思想的内容概括为“化性起伪”、“学思并行”,“礼乐辅法”,“尊师重傅”和“积善成德”,认为荀子德育思想具有实践性、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和持之以恒的特点。报据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当前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存在道德教育主课堂趣味性不足、思想道德意识方面存在滑坡,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易背离,道德行为易受他人言行干扰、家庭学校存在重智轻德现象这五个主要问题。文章借鉴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般方法,以荀子德育思想为出发点提出解决性措施。首先,将“学思并行”思想融入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与道德内省。其次,赋“礼乐辅法”思想于环境育人,包括美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再次,以“尊师重傅”思想规范师生,主张老师应该以身示范,学生应该亲师敬师。最后,用“积善成德”思想践行落实,做到持之以恒。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G631
【部分图文】:
问卷有效率达到98.7%。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毫无顾忌,遵循本心真实有效的填写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填写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最后对回收到手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有效数据得出结论,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能够反映同州中学中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在同州中学随机抽取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以求获得当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直观感受和真实动态,了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为本论文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4.1.1道德教育主课堂趣味性不足图4-1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和主渠道,为此我特针对“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展开了调查。图4-1显示44%的中学生认为老师授课方式无趣,25%的中学生反映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枯燥乏味,28%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学业任务繁重,不想花费时间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领域。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归纳出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学校教育方式乏味无趣。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大多数以“灌输”、“说教”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甚至多数教育工作者没有站在师生平等的角度去尊重学生,叛逆心理作用下使得师生关系渐行渐远,还有老师不能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做到正确的因材施教,很难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第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违背学生兴趣爱好。思想政治教材的趣味性不足,多数用文字的
苯酉蚝⒆用浅氏殖隼矗?怪醒???ザ运枷胝?谓滩哪酥了枷胝?慰蔚男巳ぁR虼耍?我们应该遵循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真正了解中学生喜欢的形式和内容,让中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后欣然接受德育教育。第三,应试教育下中学生学业任务繁重。应试教育下学校、老师、家长多方面更关心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问题,重智轻德问题明显突出,这种教育体制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是被灌输学业知识,而不是培养个人能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压力下的中学生每天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对于其他事情也只能有心无力。4.1.2思想道德意识方面存在滑坡图4-2中学生面对社会上不道德行为的做法图4-2显示,占总数48%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在面对社会上不道德行为时会选择制止,占总数31%的中学生在面对社会上不道德行为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是不制止不接受的中庸原则,16%表示自己不知道,5%选择不制止。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中学生在面对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时会选择去制止,然而有31%的中学生和16%的中学生处于危险的中间区域,他们不制止不接受和不知道,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发生态度上的转变,走向制止或者不制止的道路,因此需要对这种人群加强道德教育上的引导。对上述社会现状进行分析,首先社会上道德绑架等行为屡见不鲜,面对道德水平整体下降的情况多数人本着保护自身利益的立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道德价值观给中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其次,社会中复杂的社会行为与校园里所倡导的道德行径相背离,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面对不道德行为时能够做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但同时又希望他面对社会上各种现状时学会保护自己,致使学生在道德选择时出现困惑和不解。最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思想相互掺杂,相互渗透,西方利己主义等思想在道德选择时讲究先利后义,?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25图4-3关于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否一致图4-3显示对于影响中学生德育问题的因素中,分别从“家里”、“独自”、“学校”、“其他公众场合”为出发点做了“你认为自己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否一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学校环境下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一致的、67%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其它公共环境下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一致的。有33%的人数和29%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家里和独处的时候有时是不一致的,而在家里还有独自相处时,有46%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家里和52%的人数表示在独自相处时是不一致的。通过家里、独自、学校、其它公众场合这四种场合下中学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否一致性的对比发现,当在学校和公众场合这种人数较多的公众情况下,中学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会相对较高。反之,当在独自相处和家里的情况下中学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会相对较低。针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中学生在家里父母面前、以及自己独处时内心的道德标准在行为上会被降低,处于这种家庭关系下的道德行为比较简单,中学生内心的紧张度和自我约束力会下降,他们不需要从他人对自己道德的肯定和评价当中去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内心的满足,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在践行当中会表现为差异较大。而处在学校和其他公众场合下,不管是出于青春期的喜欢表现从内心想要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还是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下他律的要求,这种氛围下多方面的因素让他们对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要求比较严格,在学校和其他公众场合下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在践行当中会表现为趋向一致。4.1.4道德行为易受他人言行干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2422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G631
【部分图文】:
问卷有效率达到98.7%。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毫无顾忌,遵循本心真实有效的填写调查问卷,本次问卷填写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最后对回收到手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有效数据得出结论,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能够反映同州中学中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在同州中学随机抽取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以求获得当下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直观感受和真实动态,了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为本论文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4.1.1道德教育主课堂趣味性不足图4-1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和主渠道,为此我特针对“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展开了调查。图4-1显示44%的中学生认为老师授课方式无趣,25%的中学生反映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枯燥乏味,28%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学业任务繁重,不想花费时间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领域。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归纳出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学校教育方式乏味无趣。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大多数以“灌输”、“说教”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甚至多数教育工作者没有站在师生平等的角度去尊重学生,叛逆心理作用下使得师生关系渐行渐远,还有老师不能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做到正确的因材施教,很难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第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违背学生兴趣爱好。思想政治教材的趣味性不足,多数用文字的
苯酉蚝⒆用浅氏殖隼矗?怪醒???ザ运枷胝?谓滩哪酥了枷胝?慰蔚男巳ぁR虼耍?我们应该遵循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真正了解中学生喜欢的形式和内容,让中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后欣然接受德育教育。第三,应试教育下中学生学业任务繁重。应试教育下学校、老师、家长多方面更关心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问题,重智轻德问题明显突出,这种教育体制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是被灌输学业知识,而不是培养个人能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压力下的中学生每天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对于其他事情也只能有心无力。4.1.2思想道德意识方面存在滑坡图4-2中学生面对社会上不道德行为的做法图4-2显示,占总数48%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在面对社会上不道德行为时会选择制止,占总数31%的中学生在面对社会上不道德行为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是不制止不接受的中庸原则,16%表示自己不知道,5%选择不制止。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中学生在面对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时会选择去制止,然而有31%的中学生和16%的中学生处于危险的中间区域,他们不制止不接受和不知道,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发生态度上的转变,走向制止或者不制止的道路,因此需要对这种人群加强道德教育上的引导。对上述社会现状进行分析,首先社会上道德绑架等行为屡见不鲜,面对道德水平整体下降的情况多数人本着保护自身利益的立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道德价值观给中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其次,社会中复杂的社会行为与校园里所倡导的道德行径相背离,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面对不道德行为时能够做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但同时又希望他面对社会上各种现状时学会保护自己,致使学生在道德选择时出现困惑和不解。最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思想相互掺杂,相互渗透,西方利己主义等思想在道德选择时讲究先利后义,?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25图4-3关于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否一致图4-3显示对于影响中学生德育问题的因素中,分别从“家里”、“独自”、“学校”、“其他公众场合”为出发点做了“你认为自己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否一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学校环境下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一致的、67%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其它公共环境下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一致的。有33%的人数和29%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家里和独处的时候有时是不一致的,而在家里还有独自相处时,有46%的人数表示自己在家里和52%的人数表示在独自相处时是不一致的。通过家里、独自、学校、其它公众场合这四种场合下中学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是否一致性的对比发现,当在学校和公众场合这种人数较多的公众情况下,中学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会相对较高。反之,当在独自相处和家里的情况下中学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会相对较低。针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中学生在家里父母面前、以及自己独处时内心的道德标准在行为上会被降低,处于这种家庭关系下的道德行为比较简单,中学生内心的紧张度和自我约束力会下降,他们不需要从他人对自己道德的肯定和评价当中去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内心的满足,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在践行当中会表现为差异较大。而处在学校和其他公众场合下,不管是出于青春期的喜欢表现从内心想要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还是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下他律的要求,这种氛围下多方面的因素让他们对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要求比较严格,在学校和其他公众场合下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在践行当中会表现为趋向一致。4.1.4道德行为易受他人言行干扰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江波;儒家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方达;“礼义之谓治”—荀子思想中“礼”与“人”关系重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文玉;荀子修养论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2 吴梦梦;人性论视域下孟子荀子教化思想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3 陈国家;荀子与稷下道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孙肖元;《荀子》内部控制思想探究[D];南京大学;2018年
5 苏慧武;荀子思想体系之建构[D];山东大学;2018年
6 孙其华;性伪之间:荀子“化性起伪”说覆议[D];山东大学;2018年
7 余梦奇;荀子乐政观之初探[D];厦门大学;2017年
8 张露;荀子环境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9 上官春晓;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启示[D];暨南大学;2017年
10 胡建萍;情境与品格[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92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89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