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基于课程审议的教师集体备课机制重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06:11
  新课改背景之下,教师角色逐渐从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转变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集体备课作为当前中小学校本研究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集体指共同体、组织,备课是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集体备课不是集体与备课的简单相加,它是教研共同体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分析,并针对某具体教学内容或某具体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得出最优教学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涉及到教研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协商、研究、决策。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集体备课面临诸多困境,从同样具有实践意义课程审议的角度去重构集体备课机制很有必要,可以为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以文献分析法和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可以找到目前教师集体备课存在的困境,并针对国内外各个学者对课程审议的解读探讨课程审议的本质及特点,再基于集体备课的现实观照,从课程审议的角度对集体备课机制进行重构。不仅可以明确集体备课中实践问题、教研共同体、教学目标、活动方式四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还有助于为学校及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一些新思路。研究认为,层次机制、...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课程审议的教师集体备课机制重构研究


宏观备课机制运行图

运行图,运行图,机制,集体备课


系。要使备课组各个部分分组运行,也要将权力交给教师,让集体备课发光发彩。课程审议视角下,审议的过程是应当由所有涉及到该活动的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而现阶段的教师集体备课在这方面不可能将教材专家、学科专家、出版社、学生、家长等等一切人员囊括进来,但是至少在学校这个大范围内,备课组应该发挥其中间作用,广泛倡导诸如教师、校长、教务处工作人员、检查监督人员、学生等可能会涉及到的人员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发挥每一个方面的优势,而不是进行形式的检查备课是否有相关材料佐证这一类无聊又没意义的工作。图1-2中观备课机制运行图3.微观备课机制微观教育机制是把着眼点放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的每一个教育的基本组成单位上。①从这个观点来看,微观备课机制就是把着眼点放在教师在整个备课活动中的地位与价值。教师是实践问题的第一手信息来源,重视教师的地位与价值,一方面有利于在集体备课中更好地对实践问题进行搜集与分析,另一方面有利于改进教学活动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不光只停留在备课层面,依然应该涵盖上课层面。教师作为直接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直观的作用,从教师层面来看集体备课,应该以实践-理论-实践-反思来展开。在实践中发现教学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得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合理性,最后对教学实践作出反思与改进。教师集体备课的目标是促进教学更好地完善,在促进学生全方位和谐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课程审议要求把教师看作实践的来源之一,恰好肯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1)备课阶段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条件,是作为教育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之前对于教学方案①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22.

运行图,运行图,机制,微观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52图1-3微观备课机制运行图(二)集体备课的形式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运行方式。对集体备课而言,形式机制应该更多地倾向于行政-计划式机制和指导-监督式机制。在行政-计划式机制下面,教研共同体可以就教学问题进行协商与讨论,一方面,行政的保障可以促进教研共同体之间权力的平等;另一方面,计划的安排可以促进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地达成。在指导-监督机制下面,教研共同体中的各个部分可以相互作用,校领导、备课组等高层次组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前研究,教师与教师、家长、学生、校领导等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监督,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1.行政-计划式机制就行政机关来讲,教育部、省教育厅、省辖市教育局都有相应的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学校是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相对人,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是平等关系。①就课程审议来讲,在审议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教育行政机关本身就是参与的一部分,但是在具体的集体备课实践过程中,教育行政机关几乎不会参与到每一次的备课活动中去。因此,制定相关的行政计划、对教师的集体备课进行规划与评①黄葳.教育管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2-233.


本文编号:2937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37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e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