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偷换二维码侵财行为司法认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6 08:26
  近年来非现金交易方式愈发普及,使用二维码完成交易付款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途径。二维码付款方式不仅极具便捷性,而且能够避免假币的流通。我国是使用二维码支付方式最普及的国家,伴随着使用二维码交易的快速普及,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侵害他人财产新的方式。其中,通过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非法获取财产就是利用二维码犯罪的典型侵财行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中,对该行为应当处以盗窃罪还是诈骗罪定性都引发了争议。因此这种新型的犯罪方式,对如何适用刑法提出新的考问。为了保证刑事审判的尺度统一,对偷换二维码侵害他人财产行为的定性,在各个相同案件中,应当有一致的认定标准。首先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分析归纳出此类案件的争议焦点包括行为人取得财产的行为方式、犯罪对象、被害人认定三个方面。为研究偷换二维码侵害财产行为的定性,应当从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区分入手,通过两罪之间的行为模式差异,确定两罪的主要界分,并以此进行此类案件的定性分析。通过对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基本行为模式进行梳理和比较,提出两罪的主要界分是处分行为。此类案件中发生了处分行为,即顾客主观上“自愿地”向正在扫描的二维码付款的行为,顾客具有处分意识,付款行为并未违反其主观... 

【文章来源】: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典型案例和争议焦点
    2.1 典型案例介绍
        2.1.1 案例一:邹晓敏盗窃案
        2.1.2 案例二:李文杰诈骗案
    2.2 争议焦点
        2.2.1 取得财产行为性质的分歧
        2.2.2 被害人认定的争议
        2.2.3 犯罪对象认定的争议
3 盗窃罪与诈骗罪中的基本行为模式及主要界分
    3.1 盗窃罪的行为模式
        3.1.1 盗窃罪中的秘密性因素
        3.1.2 违反被害人意志性的转移占有
    3.2 诈骗罪的行为模式
        3.2.1 欺诈行为
        3.2.2 被骗人的错误认识
        3.2.3 被骗人的处分行为
        3.2.4 行为人取得财产导致被害人财产损失
    3.3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主要界分是处分行为
        3.3.1 处分行为的判断
        3.3.2 处分意识的必要性
        3.3.3 错误认识与处分行为成立因果关系
4 偷换二维码侵害财产案件中其他因素分析
    4.1 被害人的认定
    4.2 犯罪对象的认定
5 偷换二维码侵害财产行为的定性分析
    5.1 成立盗窃罪之否定
        5.1.1 行为人不构成盗窃罪的直接正犯
        5.1.2 行为人不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5.2 诈骗罪之证成
        5.2.1 偷换二维码是欺诈行为
        5.2.2 顾客的错误认识
        5.2.3 顾客处分行为的认定
        5.2.4 此类案件不能构成传统三角诈骗
        5.2.5 新型三角诈骗罪的评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限缩与扩张:财产性利益盗窃与诈骗的界分之道[J]. 马寅翔.  法学. 2018(03)
[2]新型支付方式下诈骗与盗窃的界限[J]. 蔡桂生.  法学. 2018(01)
[3]“二维码替换案”应定性诈骗[J]. 阮齐林.  中国检察官. 2018(02)
[4]权利外观责任与诈骗犯罪——对二维码案、租车骗保案、冒领存款案的刑民解读[J]. 杨志琼.  政法论坛. 2017(06)
[5]网络侵财犯罪刑法规制与定性的基本问题[J]. 刘宪权.  中外法学. 2017(04)
[6]应以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的有无区分诈骗与盗窃[J]. 黄培伦,黎宏.  人民检察. 2017(11)
[7]电信诈骗中的若干难点问题解析[J]. 黎宏.  法学. 2017(05)
[8]第三方支付环境下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行为的定性[J]. 叶良芳,马路瑶.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9]秘密转移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行为的定性——以支付宝为例[J]. 吴波.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10]论盗窃财产性利益[J]. 张明楷.  中国检察官. 2017(07)



本文编号:3345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345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