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负荷类型对超重、肥胖大学生健身效果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21:26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练习负荷对大学生的健身效果,为超重、肥胖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科学安全且能在学校完成的健身减重方案,培养超重、肥胖大学生的运动习惯,使其收获健康体质。研究采用对比实验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分两组分别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进行12周的有氧型跑步为主的训练和抗阻型力量为主的训练两种负荷形式,实验期间辅以科学的营养摄入控制。实验选取26名超重或肥胖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其平均分为2个实验组(n=13)进行实验。第一组进行跑步练习为主的训练,学生佩戴polo表监测心率,保证训练时心率保持在其最大心率的60%-90%之间;第二组利用卧推、半蹲起、背桥、腹桥4个动作进行力量练习为主的训练,每个动作进行3-4组练习,卧推和半蹲起的负重在60%-70%1RM范围内。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对学生分别进行身体成分检测和台阶实验测试。分析比较相关指标的变化,得出如下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结果:(1)两种负荷类型训练后学生的体重、BMI、脂肪质量均有改善,且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体重、体脂百分比、BMI和脂肪质量方面,两组间在实验后呈显著性差异(P<0.05)...
【文章来源】:南京体育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相关定义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
2.1.1 体质与健康
2.1.2 健身及健身效果
2.1.3 超重与肥胖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2.1.4 训练负荷、强度和频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引起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原因
2.2.2 超重、肥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3 有氧运动对减重的影响
2.2.4 抗阻运动对减重的影响
2.2.5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对减重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对比实验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质量的测试结果
4.2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百分比的测试结果
4.3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BMI的测试结果
4.4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肌肉质量的测试结果
4.5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质量的测试结果
4.6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去脂体重的实验结果
4.7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台阶实验指数的测试结果
4.8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基础代谢量的测试结果
4.9 实验前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问卷反馈
5 分析与讨论
5.1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质量变化的分析
5.2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百分比变化的分析
5.3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BMI变化的分析
5.4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肌肉质量变化的分析
5.5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质量变化的分析
5.6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去脂体重质量变化的分析
5.7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台阶实验指数变化的分析
5.8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基础代谢量的变化的分析
5.9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超重、肥胖大学生选择不同负荷训练的建议
6.2.2 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进行有氧训练的建议
6.2.3 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的建议
6.2.4 对摄入饮食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阻力训练的减肥效果[J]. 梁成军. 湖北体育科技. 2014(07)
[2]对有氧运动与健康减肥的研究[J]. 肖宏亮. 林区教学. 2014(06)
[3]不同运动干预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愉悦感与规律运动的影响[J]. 郭文,曹蕾,陈志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03)
硕士论文
[1]不同运动方案对肥胖青年及少年减肥效果的Meta分析[D]. 汪轩霆.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2]运动负荷的理论研究[D]. 金乃婧.北京体育大学 2019
[3]“有氧+无氧”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减肥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佳霖.吉林大学 2018
[4]“1+1”运动模式对肥胖男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丹.华东交通大学 2018
[5]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心肺耐力影响的研究[D]. 杨洁.山西师范大学 2017
[6]有氧运动结合抗阻力练习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减脂效果的实验研究[D]. 李普.北京体育大学 2017
[7]肥胖女大学生健身效果研究[D]. 陈化冰.广西师范大学 2017
[8]力量练习结合有氧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减肥效果的研究[D]. 路剑.河南大学 2016
[9]不同训练负荷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亚玲.首都体育学院 2016
[10]基于能量代谢的视角探讨运动干预对肥胖大学生体成分影响的研究[D]. 白义松.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22799
【文章来源】:南京体育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相关定义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
2.1.1 体质与健康
2.1.2 健身及健身效果
2.1.3 超重与肥胖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2.1.4 训练负荷、强度和频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引起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原因
2.2.2 超重、肥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3 有氧运动对减重的影响
2.2.4 抗阻运动对减重的影响
2.2.5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对减重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对比实验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质量的测试结果
4.2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百分比的测试结果
4.3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BMI的测试结果
4.4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肌肉质量的测试结果
4.5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质量的测试结果
4.6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去脂体重的实验结果
4.7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台阶实验指数的测试结果
4.8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基础代谢量的测试结果
4.9 实验前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问卷反馈
5 分析与讨论
5.1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质量变化的分析
5.2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百分比变化的分析
5.3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BMI变化的分析
5.4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肌肉质量变化的分析
5.5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脂肪质量变化的分析
5.6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去脂体重质量变化的分析
5.7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台阶实验指数变化的分析
5.8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基础代谢量的变化的分析
5.9 实验前后两组超重、肥胖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超重、肥胖大学生选择不同负荷训练的建议
6.2.2 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进行有氧训练的建议
6.2.3 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的建议
6.2.4 对摄入饮食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阻力训练的减肥效果[J]. 梁成军. 湖北体育科技. 2014(07)
[2]对有氧运动与健康减肥的研究[J]. 肖宏亮. 林区教学. 2014(06)
[3]不同运动干预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愉悦感与规律运动的影响[J]. 郭文,曹蕾,陈志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03)
硕士论文
[1]不同运动方案对肥胖青年及少年减肥效果的Meta分析[D]. 汪轩霆.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2]运动负荷的理论研究[D]. 金乃婧.北京体育大学 2019
[3]“有氧+无氧”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减肥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佳霖.吉林大学 2018
[4]“1+1”运动模式对肥胖男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丹.华东交通大学 2018
[5]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心肺耐力影响的研究[D]. 杨洁.山西师范大学 2017
[6]有氧运动结合抗阻力练习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减脂效果的实验研究[D]. 李普.北京体育大学 2017
[7]肥胖女大学生健身效果研究[D]. 陈化冰.广西师范大学 2017
[8]力量练习结合有氧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减肥效果的研究[D]. 路剑.河南大学 2016
[9]不同训练负荷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亚玲.首都体育学院 2016
[10]基于能量代谢的视角探讨运动干预对肥胖大学生体成分影响的研究[D]. 白义松.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22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42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