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被告人上诉权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8 19:0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为使该制度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法律文件,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适用困难进行回应,不断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细节。因此,改革成效显著,有效缓解了我国司法机关“案多人少”的压力。但关于被告人空白上诉的案例层出不穷产生诸多负面效应。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进行研究,以期提供解决思路。本文首先对两个有代表性的认罪认罚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被告人空白上诉有滥用上诉不加刑原则之嫌,有违提高诉讼效率的制度目的,且意味着推翻认罚导致失去从宽基础。对此,司法实践中,多采用检察院抗诉二审加刑或二审法院快速处理的方式来应对,而以上两种应对方式没有法律依据,且存在侵害被告人正当权益的可能,正当性值得商榷。我认为,解决空白上诉问题应从上诉权入手。具体来说应对能否限制上诉权及如何限制上诉权进行研究。因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借鉴性,所以对美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认罪协商类制度中上诉权的设置及设置时考量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上诉权设置不应采取“一刀切”模式且对上诉权的限制程度与一审裁判正当性及罪刑轻重有关。对于能否限制上诉权、应限制到什么程度...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一、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被告人上诉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方式
    (一)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被告人上诉引发的问题
        1.典型案例
        2.主要问题
    (二)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被告人上诉的应对方式
        1.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被告人上诉的司法应对
        2.应对方式之选择:限制上诉权
二、认罪协商类案件被告人上诉权的域外配置与启示
    (一)域外类似制度中被告人行使上诉权的规则
        1.美国
        2.德国
        3.我国台湾地区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三、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被告人上诉权的理论纷争
    (一)观点展示
        1.剥夺上诉权
        2.全面保留上诉权
        3.限制上诉权
    (二)观点评述
        1.剥夺上诉权与全面保留上诉权存在弊端
        2.限制上诉权是最好选择
四、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限制被告人上诉权的制度构想
    (一)应在轻罪范围内引入上诉理由审核制
        1.符合认罪认罚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制度目的
        2.有效减少“策略性上诉”和“技术性上诉”
        3.域外认罪协商类案件中上诉权设置的借鉴
    (二)建立上诉理由审核制的初步构想
        1.适用案件范围
        2.审核主体
        3.审核内容
        4.审核程序与标准
    (三)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
        1.加重司法机关告知义务
        2.值班律师提供有效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罪认罚案件二审实践的逻辑与反思——以4799份二审裁判文书为样本[J]. 张青.  环球法律评论. 2020(06)
[2]轻罪刑事政策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程序若干问题研究[J]. 叶青,韩东成.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0(05)
[3]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撤回[J]. 汪海燕.  法学研究. 2020(05)
[4]二审上诉问题重述:以认罪认罚案件为例[J]. 郭烁.  中国法学. 2020(03)
[5]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问题再探讨[J]. 陈卫东.  环球法律评论. 2020(02)
[6]我国刑事上诉制度多元化的建构路径——以认罪认罚案件为切入点[J]. 牟绿叶.  法学研究. 2020(02)
[7]德国认罪协商制度的历史嬗变和当代发展[J]. 李倩.  比较法研究. 2020(02)
[8]认罪认罚案件上诉与抗诉的法理辨析[J]. 张丽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9]认罪认罚案件上诉问题研究[J]. 赵菁.  法学论坛. 2020(01)
[10]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基本问题——《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理解和适用[J]. 苗生明,周颖.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9(06)



本文编号:3680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680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