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CIIA、B型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2 21:32
【摘要】 目的:详细论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病变位置、致病因素、分期分型、病理生理、临床症状、诊断、辅助检查及内外科治疗,特别强调常规外科治疗的进展,阐述手术治疗与腔内治疗的方法,并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TASCIIA、B型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腔内治疗的优势。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股腘动脉一直是它的高发部位。目前,ASO在比较高发的美国,受累人数约800万至1200万;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5.91%。在这些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后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如不经系统治疗,半年截肢率可能达40%,1年死亡率约为20%。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更新的“周围动脉疾病的诊治”的共识,即TASC II的PAD的分级标准及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指南。腔内治疗已与血管路旁术和血管内膜剥脱术一样,成为血管外科手术干预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的常用手段。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至2012年,进行血管腔内治疗(观察组)与开放手术治疗(对照组)的两组TASC II A、B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并记录术中、术后病情变化及随访数据。结果:外科治疗需严格根据症状选择治疗方式,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或换救肢体、生命的目的,实践证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对于相应病情的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均有疗效,而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更需要在明确其病变位置及确实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对于分型在TASCII A、B型的患者,通过腔内治疗与常规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对以上病例进行外科干预,施行腔内治疗病例为观察组、施行常规手术的病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成功的改善患者下肢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ABI改善情况相似。平均随访9.98+1.1个月,随访率69.81%,观察组血管再堵16例,经外科干预再通10例,内科治疗再通4例,截肢2例,再通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病例中远期通畅率无差异。其中行腔内治疗的具有严重并发症的高龄ASO患者,住院其间心血管不良事件11例,切口并发症2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5.51+0.36天,下床时间27.56+3.48小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TASC II A、B型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其腔内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而腔内治疗具有微创、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低切口并发症,可反复操作、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适合高龄ASO且合并心脑血管、特别是难控制性糖尿病的患者。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腘动脉闭塞; TASC II A、B; 外科治疗; 血管腔内治疗;
第 1 章 引 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是周围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股腘动脉则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的症状主要包括: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ASO致病因素繁多,已明确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等。如今,美国70岁以上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约15%~20%;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15.91%,其中多数伴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ASO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明显超越欧美,已成为严重影响高龄人群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治疗由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所导致的下肢缺血性性疾病,已成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的解决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成为全世界血管外科医师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
第 2 章 综 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是周围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股腘动脉则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的症状主要包括:间歇性跛行(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目前,ASO在美国的受累人数约800万至1200万[1],Meijer W等研究[2]指出,若以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pressure index,ABPl)小于0.9%为诊断标准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55岁以上人群的ASO发病率是10%-25%,而以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仅为以上数据的10%-20%,说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ASO患者在潜在患者中的比率并不高。而伴随年龄的增长,70岁以上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以前的3%~10%升高到近年的15%~20%[3];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5.91%[4],其ASO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明显超越欧美,已成为严重影响世界范围内高龄人群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ASO致病因素繁多,已明确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等[5]。在70岁以上发病患者中有60-80%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在这些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不经系统治疗的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半年截肢率超过40%,1年期病死率约为20%[6]。因此,治疗由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所导致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已成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的解决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成为全世界血管外科医师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
2.1病因
ASO作为动脉硬化发展的结果,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重要部分[7],其致病的三大高危因素是一致的: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8]。 还有部分伴随性疾病与ASO也悉悉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9,10],吸烟与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有比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更密切的关系,文献[11,12]指出,血液中的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与周围血管仅中度相关,而与脑血管病变是高度相关的,因此戒烟能有效的改善症状,或延缓疾病的进展。
.......................
2.2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2.2.1 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存在着以下几种学说:
一、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 Rokitansky 于 1852 年最早提出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损伤反应学说[13],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原因造成的动脉内膜损伤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动脉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它能合成胶原、弹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质。较大动脉的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管腔表面由单层内皮细胞层覆盖。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层完整或受到破坏时都使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形成了大量细胞外基质以及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存在斑块的动脉壁使管腔周围正常的弥散作用中止,可导致局部动脉壁的低氧血症,在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代谢的低氧状态可致病变部位发生坏死及炎症。
.............................
第3章 TASC II A、B 型股腘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 212 例病例分析 .............34-43
3.1 资料............... 34-35
3.1.1 患者情况............... 34-35
3.2 方法 ................35-36
3.2.1 围手术期准备..................... 35
3.2.2 手术治疗............. 35-36
3.2.3 统计学方法 ...........36
3.3 结果................. 36-38
3.3.1 术后效果....................36
3.3.2 随访情况 ................36-37
3.3.3 并发症................. 37
3.3.4 术后恢复情况 ................37-38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经研究[5]表明,股腘动脉闭塞这种流入道疾病,与膝下相应的流出道疾病相比,更容易导致远端动脉阻塞 ,其解决方式就是要进行外科干预。以往的解决方法施行常规手术,但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腔内治疗在很多领域上大有取代传统手术之势[6]。
.........................
结论
TASC II A、B型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其腔内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而腔内治疗具有微创、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低切口并发症,可反复操作、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适合高龄ASO且合并心脑血管、特别是难控制性糖尿病的患者。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8863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腘动脉闭塞; TASC II A、B; 外科治疗; 血管腔内治疗;
第 1 章 引 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是周围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股腘动脉则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的症状主要包括: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ASO致病因素繁多,已明确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等。如今,美国70岁以上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约15%~20%;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15.91%,其中多数伴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ASO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明显超越欧美,已成为严重影响高龄人群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治疗由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所导致的下肢缺血性性疾病,已成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的解决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成为全世界血管外科医师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
第 2 章 综 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是周围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股腘动脉则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的症状主要包括:间歇性跛行(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目前,ASO在美国的受累人数约800万至1200万[1],Meijer W等研究[2]指出,若以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pressure index,ABPl)小于0.9%为诊断标准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55岁以上人群的ASO发病率是10%-25%,而以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仅为以上数据的10%-20%,说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ASO患者在潜在患者中的比率并不高。而伴随年龄的增长,70岁以上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以前的3%~10%升高到近年的15%~20%[3];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5.91%[4],其ASO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明显超越欧美,已成为严重影响世界范围内高龄人群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ASO致病因素繁多,已明确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等[5]。在70岁以上发病患者中有60-80%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在这些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不经系统治疗的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半年截肢率超过40%,1年期病死率约为20%[6]。因此,治疗由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所导致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已成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的解决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成为全世界血管外科医师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
2.1病因
ASO作为动脉硬化发展的结果,是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重要部分[7],其致病的三大高危因素是一致的: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8]。 还有部分伴随性疾病与ASO也悉悉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9,10],吸烟与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有比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更密切的关系,文献[11,12]指出,血液中的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与周围血管仅中度相关,而与脑血管病变是高度相关的,因此戒烟能有效的改善症状,或延缓疾病的进展。
.......................
2.2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2.2.1 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存在着以下几种学说:
一、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 Rokitansky 于 1852 年最早提出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损伤反应学说[13],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原因造成的动脉内膜损伤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动脉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它能合成胶原、弹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质。较大动脉的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管腔表面由单层内皮细胞层覆盖。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层完整或受到破坏时都使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形成了大量细胞外基质以及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存在斑块的动脉壁使管腔周围正常的弥散作用中止,可导致局部动脉壁的低氧血症,在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代谢的低氧状态可致病变部位发生坏死及炎症。
.............................
第3章 TASC II A、B 型股腘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 212 例病例分析 .............34-43
3.1 资料............... 34-35
3.1.1 患者情况............... 34-35
3.2 方法 ................35-36
3.2.1 围手术期准备..................... 35
3.2.2 手术治疗............. 35-36
3.2.3 统计学方法 ...........36
3.3 结果................. 36-38
3.3.1 术后效果....................36
3.3.2 随访情况 ................36-37
3.3.3 并发症................. 37
3.3.4 术后恢复情况 ................37-38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经研究[5]表明,股腘动脉闭塞这种流入道疾病,与膝下相应的流出道疾病相比,更容易导致远端动脉阻塞 ,其解决方式就是要进行外科干预。以往的解决方法施行常规手术,但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腔内治疗在很多领域上大有取代传统手术之势[6]。
.........................
结论
TASC II A、B型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其腔内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而腔内治疗具有微创、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低切口并发症,可反复操作、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适合高龄ASO且合并心脑血管、特别是难控制性糖尿病的患者。
...............................
参考文献:
- [1] 包俊敏. 下肢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反思[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02)
- [2] 胡晓磊,舒畅,贺达仁. 血管外科治疗进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03)
- [3] 王桂红,王拥军,姜卫剑,杜彬,金旻. 吸烟与青年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 2006(02)
- [4] 钟毓瑜,马静,陈志锦,夏敏,朱旭雯. 吸烟与中年男性血脂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J]. 广东医学. 2005(09)
- [5] 矫浩然,张庚扬. 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3(03)
本文编号:8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