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E视角下的劳动收入份额再测算及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2)
第三章劳动收入份额再测算:一种新的测算方法........ 19
第一节一种新的劳动收入份额测算方法........ 19
第二节劳动收入份额的重新测算:中国经验 ........24
一、GDP系统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 ........24
二、基于两系统平行测算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 25
第三节劳动收入份额测算结果的分析........ 26
一、全国层面测算结果的分析........26
二、区域层面测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28
第四章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统计分析........ 31
第一节基于三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数理模型与推论........ 31
第二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
一、实证模型、变量和数据........ 33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37
三、稳健性检验 ........39
第五章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第一节本文结论........ 41
第二节政策建议........ 42
第四章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统计分析
第一爷基于三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数理模型与推论
为了对纳入NOE后的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趋势进行理论分析,不同于以往文献普遍采用的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托达罗提出的三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的,托达罗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是直接进入城市现代部门,而是先进入城市传统部门即非正规部门,即根据托达罗的理论。随着市场经济转型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三元经济结构模型更接近当前中国的真实国情。从而建立在三元结构模型基础上的理论分析更能够揭示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路径。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对应地,农业部门、非正规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三部门的部门结构也会发生转变。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的改变,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并且大部分转向非正规部门。同时,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国企改革和非国有化形成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这些劳动力成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主要来源,胡鞍钢、马伟(2012)指出1990年代以来无论是就业结构还是经济结构,非正规部门比重在上升,正规部门比重在下降,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非正规部门的地位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
结论
本文基于一种新的劳动收入份额测算方法重新测算了 1995-2007年全国和省际两个维度劳动收入份额,并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上对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由此,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新的测算方法下,GDP生产系统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而考虑NOE生产系统后的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年份由1995年延迟至1998年,并且1995-2007年期间总体下降幅度减少并且波动程度减小。本文纳入NOE生产系统后测算得到的劳动收入份额提高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迄今为止的测算结果都低估了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真实水平。2007年GDP生产系统的劳动收入份额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 13.65%,这一幅度远小于李琦(2012)估算得到的21.3%,而最终两系统整体劳动收入份额估算值降幅仅为5.59个百分点,即若未对劳动者报酬进行合理的调整,或未考虑NOE生产系统,估算结果会夸大劳动收入份额的降幅。另一方面,本文基于两系统平行估算法估算的得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更为稳定,这是因为后者的测算方法使得产业结构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被高估。
…………
参考文献:
- [1] 张车伟,张士斌. 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J]. 中国人口科学. 2010(05)
- [2] 王小鲁. 巨额灰色收入不容忽视[J]. 商周刊. 2010(16)
- [3] 杨灿明,孙群力. 中国各地区隐性经济的规模、原因和影响[J]. 经济研究. 2010(04)
- [4] 罗长远,张军.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4)
- [5] 罗长远,张军.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09(05)
- [6] 白重恩,钱震杰. 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 经济研究. 2009(03)
- [7]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 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 经济研究. 2008(08)
- [8] 李建军. 基于国民账户均衡模型的未观测经济规模测算[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06)
- [9] 李扬,殷剑峰.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 经济研究. 2007(06)
- [10] 陆铭,蒋仕卿. 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J]. 管理世界. 2007(06)
本文编号:8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89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