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德国殖民时期青岛的建筑研究-以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为例(2)

发布时间:2014-09-16 11:50

2.2 初期建筑的时代背景
德国侵略的目光早在 19 世纪 70 年代就盯上了中国沿海口岸。甲午战争后,德国加紧了攫取中国海口的步伐,几经选择,最终将目标确定为胶州湾。1897 年,德国制造“胶州湾事件”,武力侵占了胶州湾。德国以建立海外军事基地为侵占胶澳的主要目的,德皇威廉二世一反其海外殖民地统由外交部管理的惯例,1898年 1 月将胶澳划为德国海军部管理,10 月命名胶澳租借地内的市区为青岛,并将青岛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军事要塞、港口、行政与经济中心。德国在胶澳设置总署府、法院等军事、行政、司法机构,成立山东铁路公司、山东矿务公司等,规划建设青岛要塞与矿山、铁路、港口、使胶澳沦为德国殖民地,并把山东纳入德国的势力范围。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自然环境宜人,历史悠久,素来是天然的良港。最终被德国强行租借,从此德国人开始了对青岛进行详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为以后青岛城市的建设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对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青岛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是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在中国的缩影;又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巧妙融合。由于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些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意义深重。主要分为公共建筑、居民建筑和工业建筑三大类别。
青岛作为新型城市,建造的公共建筑多是由德国殖民者独立开发建设的,属于较为纯正的西洋风格。其建筑特点为规模较大,建造数量多,设计精良,施工质量高,许多都成为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并在早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其多具有施工质量高的特点,质量标准可与德国本土建筑相媲美,是德国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与中国工匠心灵手巧的完美结合。青岛殖民时期欧人区数量艟多的一类建筑就是居住建筑,它们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是青岛的城市现象的代表。占据青岛之初德国人就将内界亦划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大鲍岛的华人区与欧人区住宅的建筑质量有着天壤之别。不同的居住类型展现出了欧人区和华人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此时青岛的住宅分为三类:华人区的合院式住宅、集合式住宅和欧人区的独立式住宅。清末民初山东的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在既有的基础上逐步改良,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教士和商人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计划推动下,以传统的工业面貌为基础的新工业的制度与精神逐渐孕育成长改弦更张。殖民时期青岛的工业建筑就考虑到了长远规划的问题,在选址多避开居住区,远离市中心,避免水质、噪音和空气的污染,是青岛后期规划建设居住区形成的依据,但当时的工业建筑仍处于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的时期。因受到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殖民时期工业建筑的建设风格较为简化,不注重细部装饰。为了宽敞的大空间的实现,在某些厂房的设计上,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大跨钢结构被广泛运用。
单一的西洋建筑是青岛殖民时期欧人区的主要建筑,以德意志民族风格和青年风格派为主要派别,兼有其他的欧风建筑,同时融合了少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外在形式就一概而全对某种建筑的风格进行定论,由于殖民时期青岛复杂的历史背景,外来文化的大量舶入,也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应用,折衷主义方兴未艾,世界建筑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也开始跃跃欲试,这些众多因素都对青岛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青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特建筑风格及城市魅力。
..........................

第 3 章 殖民时期青岛建筑的发展.................................13
3.1 德入侵前的青岛原始建筑形态.................................13
3.1.1 青岛原始建筑的特点.................................13
3.1.2 具有传统特色的原始建筑.................................15
3.2 殖民时期对青岛城市形态的影响.................................18
3.2.1 青岛外来建筑的产生.................................20
3.2.2 德占时期青岛不同风格的西式建筑实例.................................21
3.3 青岛殖民地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及市政设施.................................27
3.4 殖民地背景下的青岛对周边区域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31

第 4 章 青岛市德国警察署旧址的建筑特点与风格

4.1 青岛市德国警察署旧址建筑的细部特点
4.1.1 建筑主体平面特征
建筑的主体共有二层,且带有阁楼和地下室。主体高16.5m 塔楼高达30 多米。根据记录,德国警察署为胶澳建设管理局设计, 投资7.5 万马克。是现在的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L”形的建筑平面,正立面是向南的,主要入口是东南角塔楼正下方, 并且向南临街开门。正立面的主入口在花岗岩镶嵌的券廊内又分为两个小门, 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穿过门廊, 进门便是小门厅, 迎面有一个木制楼梯通向二楼。此外, 在东、北、西侧各有一个次要出入口,每个出入口都用红砖与花岗石互相镶嵌, 装饰成欧式小屋状, 使其成为建筑物的明亮视图。建筑的北半部分为内廊式单面服务为主,西侧为走廊, 东面有一个房间, 在中间部分有一个狭窄的楼梯通向阁楼和地下室, 阁楼和地下室为辅助房间, 面积不大, 交通便利。主要办公室都在建筑的南半部分一、二层朝阳的南面, 南北之间有内走廊, 不是很宽敞。背阴的北面为厕所和次要房间。室内高约4m , 木质地板板, 走廊内非常有特点的是各色马赛克拼图案铺地,花岗岩楼梯, 木雕花栏杆。走廊两侧的房间很多, 但房间的进深和宽度并不大。
4.1.2 建筑主体立面及其构建特征
建筑内部主要是南立面,使用了华美高低不对称,灵活的设计手法,钟楼成为建筑的中心组成部分,屋顶上结合四面起复曲线式尖顶小山墙,上覆红色牛舌状瓦,周围全都悬挂一个大时钟,出现红色的砖砌花纹为装饰。(图 4.1.2)建筑主体为高大陡直的折线式屋顶覆以红色陶瓦,花岗石与红砖纵横相间,砌出巨大山墙的“半木构”装饰图案,砌体高出山墙,呈方尖塔状。各种各样的装饰增加了变化。每个坡面都有通气孔和烟囱,它们的数量、大小、形状不一,不仅是结构功能的需要,而且可以达到装饰的作用,打破了建筑立面的单调,构成了屋顶上的垂直线条。木头窗户嵌入式花岗岩石窗套,一层是弧形和砌有券心石的弧券,二层是花岗石平券。从德国哥特式建筑与德国传统村镇建筑装饰手法的结合可以看到其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建筑是主要的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古风格。

南立面的建筑采用了三段式构图:台基为蘑菇石,二三层墙面使用了米黄色,屋面为坡面的折线式。纵向划分为五段式,东面的山花浓郁,高高耸起,虽然西端的山花和东面的山花形式一样,但高度却很低。整栋建筑中最精细、最繁多的就是建筑的南立面,运用了德国民族浪漫主义的典型装饰手法与图案。窗、建筑主体的转角和门楼转角处、台基等装饰线条丰富,富有弹性。红陶瓦、米色的墙面、浅棕色蘑菇石座和周围环境的绿色树木,颜色显得极其优雅、美丽。坡屋顶相交叉组合,钟楼的垂向序列达到高潮,引领着整体,丰富了屋顶的等高线。(图4.1.3)

德国警察署使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方法,比例不是很高,形式为德国乡村教堂。蒙沙高陡屋顶和形状各异且小巧的老虎窗、通风孔、烟囱形成了对比;一层的弧券窗套与二层的平券窗套形成对比;门窗边在使用红砖和米黄色的墙面色彩形成了对比;红、黄相间的仿“半木构”的直线花饰与钟楼塔尖的复杂曲线形成了对比;高度的建筑主体与高直的钟楼形成了对比,建筑主体出现的规模不是很大,尺度适中,给人清爽活泼的印象。同时,使用对比的方法使光效变得精致,虚实相间,显示部分设计的精细,使建筑设计显得更加生动、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

第 5 章 结论

5.1 近代青岛城市建筑的价值
城市的建筑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信息,城市的环境、结构形态及景观风貌均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背景。作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标志性的城市——青岛,她有着自己特殊的建筑形态,历史发展进程比较独特,其独有的历史建筑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展示了青岛发展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沿承,是青岛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青岛德占时期建筑除带有侵略性的一面,具备为殖民统治服务的目的,但并不是毫无特色和经验可取的。它们不仅传播建筑文化,更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对青岛当地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德占时期建筑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规划思想的影响,还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艺术与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但探究这些建筑具有的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可以帮助我们破译青岛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艺术与工艺运动及新艺术运动的认识;同时促进我们对本土文化自觉的意识,树立对本土文化自尊的态度,加强培养对本土文化自强的精神。
青岛近代建筑中包括了所有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像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等。德国早期建设的公共建筑像总督府、警察局、各国的领事馆等市行政办公建筑;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学校、医院等文教医疗类的建筑;火车站、观象台和邮政局等交通通讯类的市政建筑;德国军营等军事建筑;还有许多的商贸、饭店银行和俱乐部等等建筑。这些公共建筑规模大,数量多,设计与施工精良,大量的公共建筑满足了城市的各种功能需求,使得青岛这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德国人修建的居住建筑大多在欧人区,德国在德占初期就制定了分区隔离治理的制度,将青岛分为欧人区与华人居住区。两个区域的建筑类型与风格截然不同,欧人区的建筑质量比华人区要高出许多,在欧人区主要是独立式住宅和集合式住宅,独立式住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别墅;在华人区的主要是合院式住宅。
在工业建筑方面,青岛在德占以前是没有工业的,也就没有工业建筑。德占初期青岛的工业才慢慢的发展起来,刚开始主要是生活方面的必需品像自来水厂、发电厂、纺织厂和屠宰场等,再就是交通方面的像船坞厂、四方铁路工厂等,这些工厂为德国人经营与开办,比起中国的其他城市青岛的工业并不算发达,但青岛的工业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后来的发展也很迅速。
5.1.1 城市色彩的记忆
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地,城市色彩指城市公共空间中山石、树木天空、海洋以及建筑桥梁、街道广场、灯光、人群等所有物体表面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同时,城市色彩也反映着城市中各种光色因素的综合关系,城市色彩是城市特色中最为直接的表现。不同城市的色彩特征,受城市社会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材料技术等综合原因影响,会逐渐形成城市独特的色彩系统。这一逐渐形成的色彩系统会对城市景观产生强烈的影响,进而甚至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标识,青岛的老城区便形成了这种对城市特色产生积极意义的色彩标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我尝试在Google 中输入了这一词条,所有的释义都指向了一个地方—青岛,更确切地说是指向了殖民地背景下的青岛老城区。并非像当今某些城市力图“打造的城市特色”,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其中“绿树”、“碧海”、“蓝天”三条指向了自然,而只有“红瓦”一项为人工所至。青岛旧城的规划,巧妙地借用青岛的环境自然色,在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中,逐步养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青岛城市色彩。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8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91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