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企业板数据的银企关系对企业融资便利性及成长性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2004到2010年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贷款特征数据,从银企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良好的银企关系对于企业信贷可获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如何影响企业的成长性。本文从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获得企业在上市前三年间的贷款特征以及发展状况;着重从企业微观层面,探究对企业获得贷款有帮助的银企关系的代理变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在实证模型中,还添加了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特征和治理结构特征的控制变量。其中包括:总资产规模、现金流、有形资产率、企业的年限、企业性质、行业变量、地区金融环境特征等,力争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影响企业银企关系对其信贷可获性及成长性的影响。本文实证结论显示,企业的签约银行家数、长期贷款的期限、能否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等变量都对企业获得贷款有帮助;但签约银行家数多一方面能够增强企业外部融资的能力,另一方面却直接导致财务费用的增加。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和获得信用贷款这两项代表银企关系的变量的影响分析,类似在黄纯纯(2003)年的文章中,将企业上市作为一种信息传导机制,向银行发送资质较好的信号,有利于其顺利获得贷款,本文的结果与其保持一致。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更为容易。另外,企业存在时间越长,信息交流就越充分,随着关系网的不断建立,企业获得贷款也更容易一些。但在添加存在时间的平方项之后,发现其与企业信贷呈负相关关系,本文对此的解释:企业存在年限越久,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不仅自身内源融资力量增强,也能通过接触其他融资渠道来减少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利润率较高的企业,拥有的贷款率要低一些。企业利润较高时,内源融资能力增强,根据啄序融资假说,企业在发展壮大后通过自主发债,再选择上市来调整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密切的银企关系对于企业获得贷款有比较明显的帮助。在银企关系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实证分析中,我得出企业的银企关系中主要借款银行力量越强,企业表现越差;从银企关系的规模来看,与中小企业签约的银行家数越多,企业成长潜力越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量越多,其成长性反而越差。这说明,虽然银企关系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企业获得信贷之后,资金的利用率方面并不如意,尤其是长期贷款的效率,未能为企业带来长足发展。我认为可能的解释有:借款额越高,企业面临着高额的利息成本;另外,代理成本理论中,现代企业制度给予了管理层经手融资决策以及项目运作的权力,他们期望活得更多贷款,这样就可以灵活调配手里的资金,有可能会出现为谋私利而产生的“过度投资”。企业倘若有高管有银行从业经验,对于其成长也具有正向的影响。在比较分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银企关系对企业成长性过程中,我发现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比较依赖银行贷款,所以总是积极的维护与银行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长期贷款持续时间对于非国有企业成长性有更显著的正效应,而在银企关系规模和人脉上,非国有企业子样本中均显示和企业成长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反,对国有企业这些代理银企关系的变量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并不明显。这点说明,信贷错配导致的低效率,资金并没有通过正常渠道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严重受阻。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约束,为降低不良贷款率,会产生“惜贷”现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加大,银行关系的不连续,导致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比以前更难。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我探讨如何合理发展银企关系,使之成为银行和企业互惠发展的共赢模式并提出建议。首先,可以大力发展企业的银企关系,努力与多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并不局限于借贷关系;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大环境下,通过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加强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参与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敲银行持股的比例,既能加强双方合作,建立良好银企关系,又不能因持股比例过高导致阻碍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可以聘用具有丰富银行从业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财务主管,来可以利用其累积的人脉资源,二也可以发挥其在资金管理上面的作用。针对管理层滥用贷款开展风险项目甚至是没必要的项目时,企业在聘用管理层时,可以采用股权激励来降低这种代理成本;同时,约定管理层卸任时的责任清查。人员素质方面,加强信贷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然后对企业进行行业划分,分配专业的信贷员长期跟踪该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不断积累形成集群效应。最后,为响应“十二五”计划,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放宽银行业准入标准。适应中小金融机构在银企关系上的“小银行优势”,继续稳妥、有序推动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合理引导、释放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覆盖率。商业银行要完善信贷人员的尽职免责机制,适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发展贷款互保互惠小组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交流,增进双方之间联系。另外,合理引导并适度发展银企关系,设置银行信贷的退出机制,发展资本市场。中小企业顺应趋势抓住机会和银行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自身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的创新,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于银企关系代理变量的细分;通过前人的文献的总结,包含银企规模(scope)、银企关系持续时间长度(length)、银企关系深度(depth、board)等;其次,对于样本的选取,国内文献的数据都比较少,至此大部分文献选取的数据都是以前的数据,或者参考国外数据,并不能恰当的描述当下经济形势这种错综复杂的银企关系对于企业的影响;文章选择从2004-2010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中获取所需借款合同的详细信息。在进行实证研究过程中,对于样本的选取都依照可获样本完整性原则进行;分两步来完成文章的实证分析。首先,银企关系对于企业可获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其次,银企关系对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方法则根据数据特性来分别选择TOBIT模型和OLS模型,来保证模型结果的精确。本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研究的主体是中小企业的银企关系,在企业类型划分标准中,根据资产总额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企业。而我选取的样本来自中小企业板上市,本身资质已经比较不错的企业,这就排除了很多有能力却由于通道或者政策限制并未能上市的企业,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样本中无法包括众多的小微企业。另外,文章构思始于2011年,所以选取数据时间段截止到2010年底。本文实证部分最主要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企业上市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由于数据搜集量较大,手工计算,对于银企关系诸多代理变量的衡量、计算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对于变量选取的时候,由于本文主要研究银企关系,而忽略了企业的政治联系等其他变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银企关系; 融资便利性; 中小企业; 企业成长性;
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介绍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状况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有经验证明,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与创新的代表,在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增加社会就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间接地承担了社会安定、城乡结合发展等社会责任。截止2011年,通过统计年鉴中工业板块的统计数据来看,在企业单位数中,大型企业占比2.8%,中小型企业占94.8%,微型企业占2. 4%;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占比42%,中小企业占比58%;利润总额上,大型企业占比43%,中小型企业占比57%;在从业人员上,中小企业从业人员高达64% (详细数据见表1)。
目前,中国的改革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改革。1978年,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2004年,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私有财产权有了法律的保护。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等措施。在财税金融政策上,也分别从信贷、融资渠道、金融服务创新、信用担保层面为非公有制经济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从企业数、总产值数、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从业人员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的份额。从更为细致的指标来看,虽然私营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只占到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50%,但在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指标上却高出很多;负债总额比较中,我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负债高达172289亿元,私营工业企业仅有69744亿元.
1.2银企关系简述
银行和企业作为当代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不管是企业的现代化变革之后还是银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背景下,银行作为间接融资市场主要中介的存在,还没有其他形式的组织可以替代。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银行集中提供资金并辅以其他增值服务,比如授信、结算、保理等。而银行是一方面通过吸收居民、企业的存款;另一方面向有资金需求的居民、企业提供资金,从中获取息差收入;这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内容,在我国,银行更是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定了银行在与企业进行交易时会掌握较大的主动权。银行出于风险和收益考虑,对于企业贷款的严格要求,再加上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企业试图摆脱监督或隐蔽风险项目的逆向选择;而贷款合约签订后的道德风险也会使银行遭受损失。因此,银行与企业在既定的金融、经济、法律文化背景下,选择一种具有稳定性质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才是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
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宏观经济政策转变中,对于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必然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在企业资金获得来源中,不外乎两种渠道: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其中外源融资又包含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内源融资包括资本金、折旧资金、留存收益等。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时期时,内源融资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天然规模较小、资产不足导致经营风险较高,又因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标准,更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在中小企业成长期,生产经营所需持续资金量短缺,长期投资项目因渠道狭險吸引不到资金并最终流产;更有甚者,业绩下滑提前进入衰退期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融资难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难又具体体现在:一是程度难,二是结构难。据调查,占比0.5%的大型企业贷款约占到贷款总额50%以上,而占比89.4%、创造1/3GDP的小型企业,其贷款余额却不足10%;另外,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结构非常不合理,在资金供应结构中,间接融资占到98%以上,直接融资不足2%。在贷款期限结构中,长短期比重也失衡。
2.文献综述
2.1银企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探索
2.1.1外文文献综述
银企关系的形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主要是银行与企业间因不完美契约而导致的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进而使得两者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行为(徐联初、肖晓光,2001)。
在诸多参考文献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一样的解释。从好的方面来说,银企关系的存在可以提高企业贷款可获性、便利性(Peterson &Rajan,1994);也可以使得银行持续获得借款者的专有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实施有效地监控(Haubrich & Joseph, 1989)。同时,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借款合同在制定的过程变得灵活多样。郑明、肖健(2007)在文中提到了关系融资制度的三个条件:长期的互动式交往;私有信息的占有;租金的获取(类似主银行租)。另外,Boot,Thakor (1994)的文章中说明关系型融资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信息交流;降低融资条件,融资成本,解决信贷配给问题。Mitchell A Petersen andRaghuram G Rajan (1994)利用NSSBF中小企业的数据分析得出企业和机构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地增进了企业对于资金的可获得性,却难以证明对资金成本影响。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仅仅是达到了量变,并没有质变。文中也提到了,集中借款可以带来较为便宜的资本;从机构债权人角度看,虽然利息有所减少,但是其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为自己带来成本降低。随着银行体系竞争的引入,企业会通过接洽更多贷款人来扩大关系圈,使得银行市场信息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导致租金降低并最终削弱银企关系。Berger andUdell (1995)文章研究得出,在银企关系的逐步发展过程中,银行能够不断64掌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声誉和企业管理者品质等大量真实的私有信息;在作信贷决策时,那些有较长银企关系的企业所付利息更少并且抵押要求低。
2.2本文思路和创新
在这些有关银企关系与企业发展的研究中,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旳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大部分是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讨论银企关系对企业的作用,也有从银行组织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关系贷款。我总结了一下,分别从贷款可获性、贷款成本、担保层面、贷款效应、投资效率以及中小企业的成长等很多方面。国内外对于关系型融资的研究文献已经很成熟,更为细致的研究是验证银企关系对于不同企业类型,不同经济时期对于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银行体系发展较快,逐渐形成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四大国行,接下来的股份制银行以及众多的城商行,还包括农信社、农商行、以及各种信贷公司。银行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之一,在现阶段其组织结构并没有较大转变的灵活性,本文从企业贷款数据来研究银企关系对企业的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性和缓慢性,银行体系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主导并垄断,银企之间的关系贷款要不长期带有行政色彩,甚至滋生了腐败、人情贷款等寻租行为;要不就是中小企业被屏蔽在外,无法与银行进行公平的谈判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中最重要也最棘手的融资难问题受到普遍重视,在政策层面上上逐渐引导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发展并逐步放幵利率管制,引导银企关系的良性发展,以推动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国外学者在研究时多选取特殊经济时间段,这样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符合国内现实情况,不过仍具有参考意义;国内的研究主要利用08年之前的数据,我国在2004-2010年经历了一个经济飞速上升后遭受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之后又缓步回升,导致银行和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受到重创,我将这个期间作为主要样本研究期间,试图通过企业的银行贷款特征来还原这段时间银企关系的发展,并探讨良好的银企关系对于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本文编号:9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