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后危机时期我国内需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24 17:19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和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而消费所占比重则出现了相应地下降,逐渐出现了内需结构失衡的迹象。进入21世纪,这种现象变得愈发严重,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已经降至50%以下。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因此这两个增长极如果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极大的波动。而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维持国内的经济稳定运行,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内需。但是,由于国内的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只能将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上。因而,提升内需的举措最终变成了片面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程度。而这些经济政策带来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资产价格不断上涨,通货膨胀水平快速上升。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内需结构调整的效应,并以此得出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有其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内需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主要介绍了内需及内需结构的概念,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并对货币政策调节消费投资需求的效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对内需及内需结构定义及指标的介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以及对货币政策调节投资消费需求的机制分析。第三章为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现象和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实践分析。首先对我国内需结构及内需结构失衡的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对内需结构失衡的成因进行探讨,最后介绍了我国在后危机时期采用的货币政策并对其进行评述分析。第四章为我国货币政策与内需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在该章节,首先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界定各个不同变量,然后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投资、消费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第五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节对第三、四章的理论实证分析进行了总结,并针对结论提出了我国优化内需结构的货币政策选择的建议。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在第三章中本文通过对投资率、消费率进行纵向的时间分析和横向的国际对比,说明了我国内需结构发展变化的历程以及内需结构失衡的严重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成因主要包括: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降低居民消费意愿,政府对消费市场监管不力影响居民消费选择,产业政策及政府行为导致投资过度消费不足。本章的最后一节还对我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应对外部冲击而执行的货币政策作了介绍和评述。在第四章中,本文根据投资和消费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计量分析模型,并运用2007年1季度至2012年4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本文得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对消费和投资都会产生影响,信贷则更多地作用于投资,与消费的关联程度较小。具体表现为:利率的调节对投资的影响远大于消费,这意味着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大;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会同时影响投资与消费,但对投资的影响同样大于消费;贷款主要对投资造成影响,对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通过合理运用货币政策的不同工具,利用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实现对消费和投资的内需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内需结构; 投资; 消费; 


1.绪论

 

本章将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现状出发,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状况以及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优化内需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进行介绍。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了对一国经济产出的总需求,因此这三者通常被形象地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三驾马车”中,消费应当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应当最大,但是通过国内外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的情况却不尽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和出口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两者在经济产出结构中的占比也呈长期上升的趋势。这一过程中,以支出法统计的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11年的49.1%,而居民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更是由1981年的52.5%下降到2011年的35.5%。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出现了以“高储蓄、高投入、高出口、低消费和双顺差”为特征的经济失衡。

而从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三驾马车”当中的出口乏力,导致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只能不断地扩大国内需求以填补外需下降导致的需求不足。但是,在采用了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后,我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不足引起的内需结构的进一步失衡。

根据理论研究,国内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投资需求的片面增长,将导致我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性持续上升。而这些过度投资形成的产能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短时间内生产出的大量产品无法被国内居民有效消费,将引起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这些过量的投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推动了我国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这将进一步恶化我国的内需结构。但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政府部门通过扩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操作难度,远远小于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操作难度,因此政府会倾向于增加投资来提振经济。这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下降,对我国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此外,这些过度的产出超过了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因此它们将会以出口的形式输出给外国居民,这将给我国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能给我国国民带来财富收入,但是过量的贸易顺差将导致我国外汇汇率面临极大的升值压力,这一方面会影响我国的汇率稳定,另一方面将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而通过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国家能有效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内需结构的合理化,也能降低外部不平衡的程度。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内需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关于内需结构的研究

内需结构是指消费和投资在国内需求中的构成比例,那么内需结构问题就可以细化为消费和投资的关系问题以及消费投资比例失衡问题。

(1)关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研究

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1995)认为,通过分析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在各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该国内需结构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他们认为,一国的内需结构与该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民收入基本用于维持温饱,此时的资本积累率非常低,相应的投资率水平也较低。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相对的居民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反过来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钱纳里根据101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投资率、消费率与国民收入关系的一般规律,称为钱纳里标准结构。

杨圣明(2005)认为我国当前投资过高、消费不足,内需结构已经明显失衡并进一步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应保持在40:60。因此,若要实现我国内需结构合理分配,消费率需要由目前的水平不断上升,而投资率则要逐渐下降,最终达到恰当的比例关系。

陈凌(2006)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钱纳里标准模型中对于内需结构变化趋势的理论。但在具体投资消费水平的对比中,我国投资率明显偏高,而消费率明显偏低。特别是和那些发展阶段与我国相似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状况更为明显。作者还通过分析得出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合理的波动区间,其中投资率的合理区间是35%,38%,消费率是61%,65%。

滕斐捷(2008)研究认为,我国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投资需求偏高,消费需求不足,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同时分析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产生的危害,加剧经济的波动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内需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由于内需结构由该国经济制度、政策体系、消费者可支配收入能力、消费意愿等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内需结构是否合理能很好地反映出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否良好。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何影响到内需结构?货币政策传导通过何种途径来调节内需?本章将首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2.1内需及内需结构

2.1.1内需

社会总需求由国外需求和国内需求组成,国外需求(外需)指的是外国消费者对于本国产品的需求,通常包括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国内需求(内需)指的是国内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支付货币资金,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根据需求的最终目的,内需可以被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

2.1.2内需结构

结构指的是一个整体所包含的不同元素、不同部分之间有机结合的比例关系。而内需结构则可理解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国内总需求中的占比关系。一国的内需结构决定了该国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等,同时内需结构的合理化也会受到产业、收入分配和劳动力结构合理程度的影响。一国内需结构的合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国的经济结构合理与否。而一国的内需结构与该国经济制度、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意愿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内需结构是否合理能表征着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否良好。

2.1.3投资及投资需求

投资,是指出于获取经济回报的目的,将货币转化为资本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投资一般可以分为实物投资和虚拟投资。投资需求,在本文中仅指国内投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国内各个经济部门,用于建造、购置、更新固定资产和增加存货所投入资金的数量总额。投资需求是内需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提升内需的直接动力,其变动将极大地影响该国的内需水平。通常而言,大多数国家会采取刺激投资需求来拉动社会需求总量从而带动该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用各种货币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明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通过控制经济体系内的各种经济变量,从而影响经济体系中不同部门的经济活动,直至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种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不同的经济变量,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运行过程,就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整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出发,通过对金融市场上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根据不同的“传导机制”,使得中央银行采取的金融措施对居民和企业的非金融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调控目标。

在凯恩斯构建了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后,各个经济学派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和模型,各自提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这些不同的理论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利率机制、汇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信用机制和资产负债表机制等。但基于银行体系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划分的原则,这些传导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观”包括利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等和“信用观”(包括银行信贷机制和资产负债表机制)。而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研究探讨依然还是在这两大分类的范围之内。

 

3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现象和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实践········14

3.1内需结构失衡及基本判断·······14

3.1.1内需结构失衡的涵义··············14

3.1.2衡量内需结构失衡的指标··············14

3.2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现象与成因分析·······15

3.2.1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现象········15

3.2.2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成因分析·····20

3.3后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23

3.3.1后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沿革·············24

3.3.2后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分析············27

4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实证分析··········29

4.1模型构建与变量界定···············29

4.1.1模型建立···········29

4.1.2变量界定·········29

4.2实证结果与分析···········30

4.2.1单位根检验···········30

4.2.2协整检验·············32

4.2.3格兰杰因果检验·········33

4.2.4协整方程估计······35

4.2.5脉冲响应分析·········35

4.2.6方差分解分析·········39

5结论与政策建议········42

5.1结论············42

5.2政策建议·······43

5.2.1根据最终目标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43·

5.2.2加强货币供应量的管理·······43

5.2.3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44

5.2.4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44

5.2.5合理利用窗口指导对信贷结构进行调节·········45

5.2.6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合理搭配···············45

 

4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调整内需结构的实证分析

 

本文前三章分别对货币政策对消费、投资需求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本章将在前文基础上,对我国在后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与消费投资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4.1变量界定

(1)内需结构变量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需结构的研究成果,他们大多数是以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来衡量消费和投资在内需中的占比情况,但是本文采用季度数据,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布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所以本文采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季度数据来代表消费和投资形成的内需结构。

(2)货币政策变量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以及窗口指导政策导致的信贷结构差异,本文选用利率指标、货币供应量指标和存贷款余额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其中投资模型选用1年至3年(含3年)贷款利率,消费模型选用1年期存款利率和个6月至1年(含1年)贷款利率来进行计算。货币供应量指标则包括银行业投资贷款余额季度数据、消费贷款余额季度数据、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季度数据和基础货币季度数据余额。由于央行在2011年11月调整了的统计口径,致使数据缺乏连续性,所以本文中没有采用。

(3)价格指数变量

通常经济学研究中所用的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本文中因为是考量消费和投资需求在内需中的结构问题,所以投资部分选用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作为价格指数变量,消费部分则选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价格指数变量。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都只有月度数据,本文的研究样本是季度数据,所以要将这些月度数据调整为季度数据。

根据吕介民(2012)的研究,本文将2007年1月定为基期,取其价格水平为100,则根据环比增长率可以计算出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价格水平,再将每个季度三个月的价格水平指数取平均,则可得到季度的价格水平。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按此方法处理后可得到消费价格水平和生产价格水平的季度数据。

 

5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前几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了货币政策和内需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改善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现状。

 

5.1结论

从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果可知,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在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均有所反应。具体而言,1年至3年期贷款利率对当期投资影响为-8.7%,货币供应量对当期投资的影响为2.126%,金融机构投资贷款余额对当期投资的影响为3.361%2.126%。这说明,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企业贷款意愿的下降会导致投资的下降;而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会引起实际利率的下降从而拉动投资;金融机构贷款是投资资金的最重要的来源,因此贷款余额的上升将最为直接有效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对投资的影响为2.186%,这说明出厂价格指数的上升会带来生产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因此将刺激厂商在当期加大投资生产更多的商品来获取利润,而虚拟变量对投资的影响为-22%,这意味着虚拟变量所代表的“万亿”投资计划等一揽子财政政策会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较大挤出效应,这与现实经济中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出现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货币政策缺少独立性,为了配合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针对刺激计划中的重点工程和相关行业的贷款规模及增速都出现了明显地上升,这种变化导致了虚拟变量系数估计的偏差。另一方面,在虚拟变量所代表的四万亿经济刺激阶段,国际的经济形势表现持续不佳,这引起了我国的大部分外贸企业的投资下降,这种现象同样导致虚拟变量系数估计产生偏差。

而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货币渠道,主要原因是国内的消费信贷的发展尚不完善,信贷渠道对消费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信贷对产出的作用,从而影响居民收入及消费。从具体的实证结果来看,1年期存款利率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为-2.3%,居民储蓄余额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为1.048%,短期消费性贷款余额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为-0.274%,货币供应量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为0.015%。这说明,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居民收入在消费和储蓄分配上会发生变化,会有一部分的收入转化为储蓄;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一方面通过“货币幻觉”使得居民认为自己收入水平上升从而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会造成实际利率下降而带动消费,居民储蓄余额的上升则会通过财富效应的机制拉动消费的上升;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以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居民普遍不愿意负债,贷款余额上升导致了居民为了偿还贷款而在其他方面减少消费支出,从而降低了消费。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