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思想及其创作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30 21:00

【摘要】 张孝祥是两宋豪放词派中介于苏、辛之间的一位词人,在两宋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他在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但历来的研究者对他的关注不多。 现有对张孝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词作,对于他的思想、诗文,则很少涉足。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孝祥的思想和创作的探讨,对他重新加以认识。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张孝祥研究的现状。五十多年为,张孝祥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时期以前,是张孝祥研究的发轫时期。尽管成果不多,但已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新时期以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张孝祥的家世生平、文集的整理、作品欣赏与风格探讨、问题争鸣等四个方面。目前的张孝祥研究呈现出几个趋向和特点:(1)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有待拓展。(2)研究地域过于局限,有待扩大。(3)研究方法相对陈旧,有待更新。新世纪来临以后,张孝祥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研究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第二部分:张孝祥的思想。张孝祥的思想是理学与禅学的二度并存。一方面,他接受了二程洛学的熏陶,立身行事,不脱“诚”的标准。在仕宦生涯中,也实践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独立不迁的人格,体现出浓厚的民本意识。同时与理学大师朱熹、张栻的交往,又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切磋,朱、张的理学思想对张孝祥产生了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张孝祥又吸收了佛家特别是禅宗即性成佛、超然随缘的思想。他的佛学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宋代禅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南宋高僧大德的交往、家族禅风的影响。首先,在宋代,佛学思想,特别是禅宗学说获得了空前发展,甚至对理学的形成也发生了作用。张孝祥出生、寓居、仕宦的地区,正是当时禅宗学说最为普及的地域。浓厚的禅学氛围,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张孝祥与南宋著名的禅僧宗杲等人交往密切,并成为其门下居士群中的一员。他对宗杲的为人和禅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认同。在遭遇坎坷之时,从禅宗的学说中,他获得了超脱的力量,以豁达的心境,看待人生的不幸。再次,张孝祥的家族有笃信佛教的传统。家人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甚至有人舍身入佛,他自己,也对佛教深信不疑。 第三部分:张孝祥的创作。张孝祥的创作成果丰硕。 首先,张孝祥的词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早在辛弃疾成名以前,于湖词早已声名卓著。他的词“骏发蹈厉”,扭转了苏拭之后豪放词不振的局面,为辛弃疾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于湖词尽管以清雄豪壮著称,但不能概括其全部词风。其词风体现为四个方面:救国恢复,悲歌壮烈:写景咏物,清新疏阔;赠答应酬,深情感人;伤春恋情,清艳缠绵。 其次,张孝祥的诗歌卓然成家。南宋有成就的诗人,多数都是学习江西诗派,又走出江西诗派,张孝祥也是如此。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早在杨陆等人的诗风转变之前,他就清楚地意识到山川自然、无边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更为广阔的诗材。张孝祥广学众人,各体兼作,题材比较广泛。而其主体风格,则可用清新如画、壮阔如海、雄浑如山来概括。具体体现在:悯时伤农、忠君忧国之作,浑厚雄劲;写景纪行,清新旷远兼而有之。 再次,张孝祥的散文创作因受南宋散文整体创作的影响,实用性、交际性的特点比较突出。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言事论政之文和书简(简赎)之文。他的言事论政之文跳出陈见,切中时弊,精炼简短,却能层层推进,富于气势。书简之文内容广泛,成为文才与翰墨双绝的佳品。体现为因人而易,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议论顿挫有力,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风采。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体把握,首次对建国以来大陆地区张孝祥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论述;2、对于张孝祥,并不是生硬的肢解。而是尽可能的贴近其时代,将其作为一个朋友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在论述其思想时,并不泛泛而谈,主要结合当时社会思潮和丰富的资料作出分析。3、对于张孝祥的创作,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阐述,在对于湖词逐首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得失缺陷。4、对于大陆学者很少涉足的张孝祥的诗文进行了论述,特别指出其诗歌的理论和渊源。 

【关键词】 张孝祥思想创作研究; 

前  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张孝祥身为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历代评论家未停止过对他的关注,与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他生平事迹的考证和词作的鉴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面系统的研究日渐丰富完善,文献的整理、生平的考证、思想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他的研究偏重其词及生平事迹,对其诗歌、文章的研究不够充分。他处在南宋初年这样一个文学、思想剧烈变革的年代,当时的文学环境、思想潮流等必然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显然也不充足。因此,本文选择张孝祥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南宋初年的文学环境中,张孝祥的创作呈现出的独特风貌。 文学环境是文学创作的土壤,不同的环境下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南宋初年张孝祥的文学创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看出文学环境对文人创作影响的端倪。对张孝祥与南宋文学环境的研究能有所补充,为后世了解研究南宋文学提供一些资料。     
..........

二、研究目的 
宗对文学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精神上的影响,其随性放旷的思想在士人心中打下深刻烙印,尤其是处于仕途受挫时,更是以禅宗思想来调节自身,创作中显示出豁达乐观的心态和清旷不羁的诗文风貌。张孝祥,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状元及第,宋高宗朝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孝宗朝知平江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领建康留守,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是南宋初期政坛上有影响的官员,文坛有影响的文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面系统的研究日渐丰富完善,文献的整理、生平的考订、思想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研究分为以下几类:今存张孝祥的作品《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包括诗、文、词。宋代即有其词集刊本,最早的刻本出现于乾道七年(1171 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于湖集》四十卷,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毛晋汲古阁刻本,清《四库全书》本,铁琴剑楼影写本《于湖居士长短句》五卷,包括拾遗一卷。今其作品得到系统整理出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徐鹏点校《于湖居士文集》,黄山书社先后出版宛新彬、贾忠民的《张孝祥诗词选》,彭国忠点校的《张孝祥词笺校》和宛敏灏的《张孝祥词笺校》。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对《于湖词》进行了辑录,共 223 首。林半觉先生以实地考察的形式收集了张孝祥宦游桂林期间的刻石诗文 17 件(未见著录者凡 10 件),并将其中 9 件发表于论文《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桂游石刻研校》,该文虽未深入论述这些诗文,但无疑提供了研究张孝祥轶文和书法的重要资料。
........

第一章  交游情况 

第一节 与秦桧的关系  
张孝祥所处时代与张浚父子、秦桧、汤思退、朱熹、南宋四大家几乎同时,还与杨万里和范成大为同科进士,他们之间不可能没有交往。其与当时大家的关系亦可看出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张孝祥(公元 1132—1169 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廷试,宋高宗亲自擢为状元及第。高宗朝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孝宗朝知平江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领建康留守,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乾道五年(1169 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同年病死,时年三十八岁(以虚岁计)。 张孝祥以词名世,诗文也成就不俗,难能可贵的是书法也享誉一时,有文集传世,是南宋初期政坛上有影响的官员,也是文坛上有影响的文人。 张孝祥的生卒、籍贯问题考察较多,大致已形成公论。这里不再讨论,主要考察其交游问题。宛敏灏先生身为研究先驱,1959 年编成《张孝祥年谱》。其中相关其交游的论述只寥寥数语,所述十分简略,具体交游未论,且宛先生由于受资料搜集限制,其所编年谱部分问题存疑。后辛更儒、韩酉山先生先后为张孝祥列年谱,资料进一步完善,但关于其交游问题及部分事迹依然未详细说明,第一章部分内容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张孝祥与秦桧的关系,历来有说法,且比较一致。 《宣城张氏信谱传》中记载:“公性刚正不阿,秦埙同登第,官礼部侍郎,一揖之外,不交一言。”[1]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桧忌恶之,以他事下其父子大理寺。”
.........

第二节 与汤思退的关系  
提到张孝祥与秦桧一党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及秦党的另一重要人物——汤思退。张孝祥名声有损,多半是因为他的关系。《宋史•张孝祥传》记载: 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张孝祥早负才俊,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23] 宋史所说是否中肯,张孝祥因政治立场不坚定而为人诟病,值得探讨。 张孝祥于绍兴二十四年中状元,这一年进士考试的主考官正好是汤思退,二人因此有了学生与座主的关系。宋代进士考试中,主考官与及第者名誉上有师生关系,如欧阳修与苏轼就有师生关系。张孝祥在殿试中被高宗亲擢为状元,诗、词、书法均为皇帝所喜,当时即誉满天下,汤思退趁此机会拉拢他、培植自己的势力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张孝祥视汤思退为恩师,汤思退也视张孝祥为学生,并有意拉拢他,一开始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如《宋史•张孝祥传》所述:“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

第三章  张孝祥文学创作与思想渊源.............26 
第一节  于湖诗风与渊源 .............27 
一、对杜诗的继承.............28 
二、苏轼与“活法”理论的影响............31 
三、理学思想的影响.............33 
第二节  于湖词风与渊源 ...........37 
一、学苏词风.............38  
二、“骚雅”词风..........40 
三、“清空”词风............41 
第三节  于湖文风与渊源 ............45 

第三章  张孝祥文学创作与思想渊源  
文学史中将张孝祥定位为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自然以词作名世,其诗文的成就逊于词,但也不俗。他的诗题材广泛,广学众人,各体兼备。南宋初年推崇元祐学术,文学创作主张学苏、学黄。苏轼的创作备受推崇,整个南宋诗坛都笼罩在江西诗派的风气下,而理学思想和禅宗潮流也渗透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作中,张孝祥也受到这些影响,创作中存在这些影响因子。张孝祥生活的南宋初年,抗金救国、中兴宋室为主题的文坛创作,重才重气成为主要创作思想,体现了时代主题的影响,张孝祥也有许多此类创作留存下来,体现了时代洪流的影响。 张孝祥在人生不同阶段,诗词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和倾向,同代诗人韩元吉为其诗集所作序云: 安国少举进士,出语已惊人,未尝习为诗也。既而取高第,遂自西掖兼直北门,迫于应用之文,其诗虽间出,犹未大肆也。逮夫少憩金陵,望九疑,泛洞庭,泊荆者,其欢愉感慨,莫不什于诗。好事者称叹,以为殆不可及。[79] 韩元吉赞美其诗,认为其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即“取高第”和“憩金陵”、“泛洞庭”。刚中状元时,于秘书省等部门任职,春风得意,多应命写应用文,诗歌较少;到后一个阶段仕途出现波折,人生体悟增多,诗作增加,质量也提高。
.........

结  语 
本文论及主要对象“张孝祥”是南宋初年著名的词人、诗人、书法家,以点带面,透过他,我们大致可了解到当时文坛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当时文学环境与创作的关系,从中发现南宋初年文学环境的变化与文学创作转变的内在联系。前辈研究者研究张孝祥时,往往侧重其某一类文体作品,尤其是注重其词的研究,有关其词的研究成果可说是丰硕。本文通过考察其交游的文人墨客,发现其与相关的文学流派、学术流派的关系,个体总是存在于社会中,张孝祥与各类流派、团体的联系是在当时文学环境下的。联系当时文学环境的变迁,其中包括文学潮流、学术思想、政治环境的变化,发现其创作与环境的联系。结合当时文学环境变迁,探讨其不同文体作品呈现的风貌特点,并分析其创作思想渊源,从而达到一叶知秋的作用,考察当时文学环境变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见识浅陋,知识积累不够,文中的分析难免有疏漏不足,如文章第一章说明张孝祥交游情况时,与后文联系性不强;第二章关于当时文学环境的探讨与张孝祥的联系不够密切。在此,对本文的缺点和需完善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指正。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a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