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敦煌书法理论及书体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05 15:09

【摘要】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主要以毛笔或钢笔为书写工具的艺术。相较于远古器具,汉字对于中国历史的推动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其中体现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敦煌文献便显得格外重要。具有鲜明艺术表现形式的敦煌书法,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审美和民族意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自敦煌汉简和藏经洞重见天日起,敦煌简牍和写卷便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二者展现的书法艺术更是震惊世人。敦煌书法虽然遗存丰富、种类繁多,但却因历经时间久远、写卷大部分流向海外等原因,研究考证颇为困难,成果著述相对较少。在翻阅前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发现少有将敦煌简牍和敦煌遗书一起研究的论文,此外敦煌书法的理论研究和书体流变及特点相结合的论文也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便以此二者为研究对象,以敦煌学和文艺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两者各自的发展和特性入手,阐述敦煌书法的脉络。绪论部分对敦煌书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括,并解释了本文研究角度选取的原因。文章正文先对敦煌书法理论的衍变做了系统阐释,并简单介绍了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书法理论著作,以时代顺序和风格特点对敦煌书法进行分期。其次,将敦煌书法按照内容和书写主体的不同进行梳理和分类,并介绍了敦煌写卷的特殊形式与特点。在对敦煌书法有了一定的清晰了解之后,最后着重讨论了敦煌书法的书体流变,以敦煌卷子中出现的五大书体为出发点,在书体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转变的契合点,并简单介绍了对书法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敦煌籍大书法家——张芝和索靖。最后提出的中国书法发展的愿景和方向,是研究过程中作者一直思索的问题,拙见仅为抛砖引玉,只希望能在研究方面给文章提供更多视角。 

【关键词】 敦煌书法; 书法理沦; 内涵与分类; 书体流变; 

绪论

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托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途径以毛笔和钢笔为主。虽然观赏者自身对于书法欣赏的水平和深度不尽相同,但是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所以它带给不同受众的审美享受大体上是一致的。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一直根植于华夏广袤深厚的土壤中,在历代众多文学家和书法家的不断探索研究下,书法逐渐发展成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体。敦煌藏经洞被意外发现之后,“敦煌文献”便迅速被世界各国的文学家和考古学家所重视,纷纷幵始着手敦煌文献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外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建树的研究成果。自敦煌藏经洞被意外发现幵始,“敦煌文献”便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和考古学界知晓。至此,一些中外专家便开始着手研究敦煌文献,截至目前,国内外涌现出了大批成果颇丰的研究成果。敦煌文献的面世,兴起了一波敦煌热,如研究热,旅游热,展览热等。
在此过程中出版了一批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郑汝中编著的《敦煌书法管窥》是敦煌书法领域内学术水平颇高的著作,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沃兴华编著的《敦煌书法艺术》是敦煌书法方面重要的著作,是对敦煌书法相关书法理论的系统研究;在《敦煌遗书书法选》中,徐祖蕃从已发掘出的敦煌遗书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进行逐一讲解,向世人展示了敦煌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李正宇编写的《中国唐宋硬笔书法——敦煌古代硬笔书法写卷》中,以硬笔书法为切入点,阐释敦煌书法中所蕴含的硬笔书法内涵;《甘肃藏敦煌文献》是以段文杰为主编的六卷本,展示了在甘肃收藏的敦煌文献,以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印本拓片向世人展示了敦煌文献的巨大魅力。
............

第一章敦煌书法艺术

第一节书法理论研究
两汉时期,佛教文化不断渗透,道家思想逐渐扩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统一融合,儒学独尊的局面受到较大影响,社会动荡,思想文化领域内矛盾激化,这些都使得新的观念和思想开始萌生,书法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产生。“书,心画也”是西汉杨雄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最早阐释。前代文学家、书法家根据汉字的特点和书写的方法,在长时间的书法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书法理论,其中以“六书”最为有代表性:崔瑗所著《草书势》、赵壹所著《非草书》、蔡邑所著《篆势》、《笔论》、《九势》;张芝的《笔心论》和曹喜的《笔论》也较有影响力。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书法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将其升华到理论高度,反映书法艺术在两汉时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对当时乃至之后的书法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给与了指导,对于书法艺术理论的建构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敦煌书法的历史分期
从早期的刻划符号开始就显现出了书法的因子,也就是说刻划符号就是原始的硬笔书法,它己经具备了书法的结构美、线条美和布局美。在随后刻划、书写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开始运用情感意志丨全释线条和结构的生命。尤其体现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大地,情感与书面创作的接触加剧,明显的显现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趋向,反映国家的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精神,并体现了宗教生活,与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因此,书法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书法创作,演变到最后的各种书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书法形态和文化内涵,并与其他艺术形式交流渗透。作者现就以书法艺术的时代顺序和风格特点做以下分期。第一阶段,以象形图画和刻划符号为主,这一时期主要以线条和图画表词达意,但书法因素逐步显现,是文字产生前的准备期。

第二章敦煌书法的内涵与形式.........................14
第一节敦煌书法的内涵及分类...................14
第二节敦煌写卷的形式及特点...................23
第三章敦煌书法的书体流变与分类研究....................26
第一节敦煌书法的书体与流变................26
第二节敦煌书法的两颗明珠..........................31
结语......36

第三章敦煌书法的书体流变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敦煌书法的书体与流变
在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文献中,敦煌蒙书的墨迹极少,仅有几篇《千字文》残卷,前文也有叙述,这里稍作补充。历代关于《千字文》的写本极多,但以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禅师所书的《千字文》最为有名,在敦煌文献的整理工作中就发现署名蒋善进之人用篆书临摹智永的《千字文》。这一发现填补了隋唐时期以篆书书写《千字文》具体史料方面的空白,对于我国书法史意义重大。观此卷便可知写本中有许多奇特之处,不仅结体布局颇为诡异,不似一般篆书的书写方式,在文中更有多处体现了措书的写法,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第二节敦煌书法的两顆明珠
在张芝不断练习书法、逐渐掌握书写要领的过程中,被书写工具和章草那种带有隶书波磔、一板一眼的形式所限制,便突发奇想的将衣料作为书写纸,东晋卫恒这样记载:“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练之”。凡是家里的衣帛,必先被张芝用来写字,洗净之后再拿去制作衣裳。衣帛的吸墨性比竹木简牍好得多,更主要是尺幅增大之后可以自由的、连续不断的书写,同时张芝也根据书写材料的增大,对毛笔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合于书写大字草书。也在这一时期,左伯改良了纸张,韦诞研制了墨锭,加上张芝改良的毛笔,一起被称为“书法三宝”,今天看来,笔墨纸砚的改良是张芝创立今草的前奏曲。之后,张芝从纸和笔的束缚中解放,从章草波诡云谲的点画中挣脱,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从杜度、崔瑗和民间的章草大师中汲取了草书艺术精华,删繁就简,省略了章草的波磔,创造出了一笔到底、连绵不断的“一笔书”——今草。在张芝之前,篆书和隶书都是字字独立、笔笔不连,张芝的“一笔书”使汉字的笔画有了连续性,从而产生了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从此书法真正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张芝被奉为“一代草圣”。
...............

结语

饶宗颐先生说,永远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敦煌书法所昭示给后人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作技巧,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古代艺术宝库中,包含着繁星一般闪烁着诱人光芒的新课题,而每一个发现都会引发更多的探索和再发现,这就是它的巨大魅力所在。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恢弘的文化宫殿的价值,己经远远超出了它的艺术和文化本身。国内最早注意到敦煌写经书法的书法家们,己从敦煌的书法宝库中获得充分的滋养。复大学教授沃兴华就承认自己在书法方面进行创新研究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敦煌书法。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历史命题。上世纪初,康有为曾经掀起过碑学革命,以打破唐代以来的帖学传统;书法大师沈曾植最早尝试借助敦煌汉简进行变法,他把简牍中行草的笔法融入到碑版书法中,最终在行草书的变革上取得了突破,创造出一种古朴厚重而又自由奔放的行草书,令人耳目一新。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