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构建与贸易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06 09:56

【摘要】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许多国家纷纷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谋求自身经济发展利益,然而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在多边机制下却困难重重,鉴于此,众多国家优先选择了降低贸易壁垒,增进贸易自由度的区域经济合作。尽管理论界对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意见仍有分歧,但不可避免的是,二者已经成为当代世界贸易经济的显著特征。并且二者的关系日益呈现出优势互补,并行不悖的态势,这从组成WTO的成员国参与贸易协定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都参与了一个或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由三大经济板块:欧盟,北美,东亚组成。作为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欧盟和北美的东亚,一体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其他两大板块,尤其对东亚经济起着决定性支撑作用的中日韩三国,至今制度性区域合作框架尚未建立,目前三国经济只限于一体化的启动阶段。因此,加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东北亚的经济融合,实现区域合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东亚地区在三大板块中的地位。而在此世界经济背景下,研究中日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问题就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中日韩三国不同行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三国今后经济合作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后对三国的贸易潜力,实际和预期贸易额进行了国际间的综合比较,认为三国建成自贸区将会促使成员国贸易量大幅增长。最后针对三国达成贸易协定中的技术升级和降低贸易壁垒问题以及构建路径选择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区域合作; 经济一体化;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自50年代欧盟签订 CU(EC Treaty),世界范围内签订 RTA条约的国家开始增加,到 80 年代末,三十年间签订数量达到 22 个,其中有 10 个为 FTA,占到将近一半的水平。90 年代,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国家之间相互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短短十年间 RTA 签订的数量就增加到 61 个,将近是原来的三倍,而其中的 47个条约是自由贸易协定(FTA)。进入2000 年后,世界范围内的 RTA 签订数量增速持续上涨,截至到 2013 年 6 月 1 日,已经达到了177个,其中163 个条款为FTA。在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亚洲国家却相对滞后,这从亚洲各国参与 FTA 的数量可以看出。亚洲国家之间签署的 FTA 数量为 18 个,最早的是东南亚国家于1992 年签署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条约,这也是该地区 90年代唯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其余 17个均为2000 年以后签订的。其中日本签订的自由贸易条约有8个,贸易合作对象按照日期的前后排列分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东盟,菲律宾,越南。中国有 3个,分别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新加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学者对贸易伙伴选择研究的深入,分别对合作伙伴的不同特征对自贸区经济效应和福利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地理距离因素层面,距离接近意味着运输成本的降低,文化相似度的提升。因此,地理距离近的国家间更适合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然而,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并提出“经济距离”概念,认为即便两国地理距离相隔较远,但如果结成了某种贸易条款以促进双方贸易发展,如最惠国待遇等,即经济距离较近,也可认为两国相较那些地理距离近但经济距离远的国家间更适宜建立自由贸易区。
.............

2  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的提出者,着重从产品的生产成本角度出发,分析国家结盟后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指成员国间关税取消后,产品生产由组织内成本较高的成员国向较低的成员国转移,从而产生新贸易。由此促进了成员国间的分工合作,分工分别在两国的同一产业内或产业间进行。产业内垂直及产业间分工体现了成员国间经济结构互补的特征,产业内的水平分工则体现了相似的结构特征。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分别从劳动生产率和国家的资源禀赋差异角度解释了产业间以及产业内垂直贸易分工现象。贸易转移效应体现为由于组织内外关税不统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扭曲,产品从生产成本低的组织外国家向成本高的组织内国家转移。由此看来,决定国家间是否应当建立同盟组织的是综合创造和转移效应后的总体效应,总体效应为正,国家间适合建立关税同盟,反之则不适合。  

2.2 贸易潜力理论探讨
本文通过对中国构建引力模型,对其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经验分析,模型中除了传统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距离变量外,还加入了 APEC。该虚拟变量衡量加入该组织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APEC 相较自由贸易区组织更为松散,因此不能将其视为一体化组织,但它的存在对于提升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合作水平,减少贸易壁垒,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加入该变量,能使我们不仅关注模型中的具体地理距离,还有因为经济制度安排的国别差异造成的经济距离。引力模型中包含的成员国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以及贸易结构,都是影响自贸区构建的重要因素。

3 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现实基础………………14   
3.1 对外贸易对中日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4      
3.1.1 中日韩三国贸易总额与变动趋势…………………14 
4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建模型分析……………………32 
4.1 贸易引力模型介绍………………………32   
4 . 2 方法和数据………………… 33 
5 对中日韩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政策建议……………………41   
5.1 经济技术合作制度建设………………………41       
5.1.1 日本—东盟和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制度..............41

4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建模型分析 

4.1 贸易引力模型介绍
引力模型的思想源于物理学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物体间的吸引力同各自的质量成正比,同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这一定理启发了大量的经济学者,开始将该模型用于对国家之间贸易流量的研究。学者用贸易流量取代了原公式中的应变量引力,两国的 GDP取代了物体的质量,地理距离不变,从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其经济学含义可以表述为,两国间的贸易量的大小同象征一国商品供求能力的经济总量呈正比,同象征贸易阻力的距离呈反比。后续学者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其他变量,如人均 GDP,经济组织 APEC,国家面积大小等。因此,模型逐步发展成为研究贸易流量同一系列用于描述贸易推动力和阻力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该模型的时效性很强,使用方便,数据能够进行国际比较。

4.2 方法和数据
由于模型理论基础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贸易模型的成功建立是基于经验分析的结果。然而,Feenstra et al(2001)表示,由于引力等式可以分别运用同种类别和不同类别的商品推导出,不同的理论基础导致在关键系数值的测算方面就会不同。Evenett 和 Keller 也在引力模型估计中提出了模型的建立问题。他们认为根据几乎没有产出是能够完全依据投入要素不同而不同的并且只要产出不能完全根据国家而细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和不完全竞争的产品模型同样都可以经验解释引力模型。因此,Evenett 和 Keller 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解释他们的样本。
...............

5 对中日韩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政策建议 

5.1 经济技术合作制度建设
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同日韩相比呈现劣势,主要是贸易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主要体现在以经济总体规模为基础的标准化商品上而非以居民收入为支撑的基于产品质量的商品。由此可以推断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内贸易过少,并且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这一状况不利于中国在今后的贸易合作方面实现技术升级。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在建立区域贸易合作协定时将经济技术合作纳入其中,从而为加速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升级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


5.2 降低关税税率促进贸易潜力的实现
2001 年入世至今,中国不断削减自身的关税税率,从最初的 15.3%下降至2010 年的 9.6%。日本最惠国的关税平均值较低,2010 年为 4.9%,但农产品作为重点保护领域,其关税平均值却远远高于其他类产品,然而该类产品恰好是中国传统的出口类产品,高关税往往造成农产品的出口障碍。如表 5-1显示的水果、蔬菜,日本最惠国平均关税高达 122%,最大值达到 415%,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