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理论视角的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问题研究
【摘要】 没有资本的形成与积累,便没有经济增长。资本形成的的物质基础来源于丰富的储蓄供给,但反过来说,充足的储蓄供给却并不一定意味着较高的资本形成水平,这其问的关键在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状况。我国目前储蓄投资转化的基本现状是国内储蓄大量剩余和引入巨额外资同时存在。即国内大量的储蓄资金处于闲置的状态,而同时我国又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外国资本进行投资,这是我国经济目前所特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甚至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个现象本质上反映出的是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低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中各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很难在时间和空间上达成一致,资金亏绌部门的投资可能会受到储蓄规模不足的限制。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实现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向资金亏绌部门的转化,从而提高资本形成的数量。这个机制就是金融机制,这是由储蓄、投资主体相分离决定的。金融机制在储蓄投资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得金融机制成为储蓄投资转化中的核心机制。在经济改革期间,巨额的国民储蓄资源通过金融路径进入到了各个投资需求旺盛的产业部门,带来了投资持续地、大幅度地增长,经济也随之快速增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金融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表现出了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上的作用不尽人意。中国经济中不是消费不足,而是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环节出了问题。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人们忽视了其背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但这一问题不容小觑。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对西部地区以及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近年来重庆经济高速发展,储蓄资源日益丰富。笔者认为,庞大的储蓄无疑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但必须要以转化为现实、有效的投资为前提,否则将是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本文选取了重庆市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有必要从金融视角对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储蓄投资转化角度对重庆市未来经济发展提出有用的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除导论和结论外,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从理论上分析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对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以及储蓄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等方面来阐述的。而对国内的研究是从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机制以及相关性来进行表述的。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储蓄、投资以及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后面进一步分析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现状进行判断。通过对重庆储蓄总量、储蓄率变化情况、投资总量以及储蓄投资缺口等大量数据分析,发现重庆市储蓄总额不断攀升,储蓄率稳步增长;投资规模高速增长,但储蓄率的增长幅度要远大于投资率的增长幅度,储蓄投资缺口在数量上不断扩大。即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不理想。第三部分主要是从金融视角对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低效率的原因分析。造成其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重庆市金融中介的信贷配置效率低下、资本市场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和工具较为单一、重庆市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低、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利率非市场化等等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成因提出了提高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率的方向建议。建议继续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以利率为引导的储蓄转化机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金融转化效率,疏通民间投资渠道,加快资本跨区域跨部门流动等等。
1导论
1.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促使储蓄充分地转化成投资。包括新古典经济学的“储蓄论”、凯恩斯学派的“投资论”或者基于发达国家经济实践的“经济增长理论”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均没有考虑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而只分析研究了储蓄与投资的这两个端点及其数量上的均衡。他们假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一直处在理想的状态中,储蓄能够充分地、有效地转化成投资,这明显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也不够全面。资本形成的的物质基础来源于丰富的储蓄供给,但反过来说,充足的储蓄供给却并不一定意味着较髙的资本形成水平,这其间的关键在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状况。我国目前储蓄投资转化旳基本现状是国内储蓄大量剩余和引入巨额外资同时存在。即国内大量的储蓄资金处于闲置的状态,而同时我国又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外国资本进行投资,这是我国经济目前所特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甚至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个现象本质上反映出的是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低效率。同时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中各主体的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很难在时间和空间上达成一致,资金亏细部门的投资可能会受到储蓄规模不足的限制。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实现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向资金亏绌部门的转化,从而提髙资本形成的数量。这个机制就是金融机制,这是由储蓄、投资主体相分离决定的。储蓄向投资转化需要中介机构,这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金融机制在储蓄投资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得金融机制成为储蓄投资转化中的核心机制。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早在1960年《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就对此作过阐述。
………….
1. 2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
本文以储蓄投资转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思路总体为:提出研究目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现状判断——分析重庆市转化效率低下的金融体制成因——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储蓄投资转化理论的回顾和评述,从理论上分析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主要概念进行界定,为后面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同时搜集、整理了重庆市历年来大量的经济数据,分析得出了重庆市历年来的储蓄量、投资量以及转化效率的状况,并以重庆市金融业相关数据来说明了造成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低效的成因,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储蓄投资转化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写作思路和全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理论,并对各家理论做了简单的评述。第三章主要是通过数据来分析重庆目前的储蓄投资转化现状,包括储蓄和投资总量上的现状、储蓄投资缺口和转化效率以及投资低效率格局反作用于储蓄投资转化等多个方面。第四章介绍了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的金融体制原因。主要影响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有重庆市金融中介的信贷配置效率低下、资本市场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和工具较为单一、重庆市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低、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利率非市场化等等。第五章主要提出了提高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率的方向建议。建议继续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以利率为引导的储蓄转化机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金融转化效率,疏通民间投资渠道,加快资本跨区域跨部门流动等等。第六章对全文做了总结。
………….
2国内外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理论
2. 1国外储蓄投资转化的研究
储蓄-投资转化旳问题在国外经济理论研究中很早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却很少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分析。西方经济学者们基本上都是把储蓄一投资问题纳入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从而通过研究金融系统功能来分析储蓄投资转化。因此储蓄投资转化理论缺乏系统性,显得十分零散。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和市场出清假设前提下,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一种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对于储蓄和投资理论而言,古典学派认为利息是储蓄的报酬,是投资和资本形成的成本,利息率是资本市场上的价格,它可以保证经济社会的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不会出现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转化不存在任何摩擦或是障碍,储蓄可以完全转化为投资。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储蓄与投资分别由消费者的行为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很难协调一致,投资不一定随着储蓄的增加而等量增加。由于利率粘性的存在和资本边际效率的长期下降趋势,投资在没有完全吸收储蓄倾向和收入所提供的储蓄之前就停止了,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供给并不能创造它自身的需求,“萨伊定理”只有在特殊假设条件下才可以成立。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带来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因此是投资决定了储蓄,而非储蓄支配投资。这与在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利率是调节投资和储蓄相均衡的杠杆”理论相违背。
…………
2.2国内储蓄投资转化的研究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转化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比较热衷的研究课题。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转化效率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来改善我国的效率现状;一些力图分析其转化机制,想通过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来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还有一些学者则把目光投放在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上面,利用做数据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贺学会(1996)通过对政府、企业、家庭这三个部门的储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储蓄投资未能有效转化的原因是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导致的,金融资产品种不丰富、规范化程度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经济货币化程度,建立了多渠道和多工具、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目标模式。武剑(1999)认为,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社会需求结构变动以及实际利率提高造成了居民储蓄膨胀,政府对投资规模过度压缩、大量银行坏账、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投资压抑的局面,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和投融资制度的改革,实现市场利率化。肖红叶,周国富(2000)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储蓄资源配置、投资内部结构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低效的结论,并且指出各地区之间储蓄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是低效的原因之一。
…………
3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现状....... 15
3. 1重庆市储蓄现状分析.......15
3. 1.1重庆市储蓄的总量情况....... 15
3. 1. 2重庆市储蓄率的变化情况....... 16
3. 2重庆市投资现状分析 .......17
3. 3重庆市储蓄缺口和储蓄投资转化率....... 20
3. 4投资低效率的格局反作用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21
4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的金融体制原因分析....... 25
4. 1重庆市金融中介的信贷配置效率低下....... 25
4. 2重庆市资本市场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 29
4. 3重庆市直接融资比重小,效率低....... 32
4. 4重庆市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低....... 34
4. 5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 35
4. 6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水平低....... 36
4. 7利率市场化水平低 .......38
5提高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方向建议 .......41
5. 1继续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41
5. 2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引导的储蓄转化机制....... 44
5.4疏通民间投资渠道,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46
5. 5加快资本跨区域跨部门流动....... 46
5提高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方向建议
5. 1继续深化
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想提升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就应当关注内、外源方式的转化,直接、间接融资方式的协调与结合,掌握其间的平衡关系。而这之间的平衡,必定要将储蓄转化投资需要的多样化微观主体定位基础,因此,一定要持续加深国有金融企业的革新,不断推动非国有银行、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高质量的内源与外源转化需要的市场微观因素。加深国有金融企业的革新,塑造市场的微观主体十分关键,不但可以帮助提升外源的转化能力,同时也能推动内源转化能力的发展。如果人们面对许多企业遇到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三方中介机构不能坚守职业道德,股市投机现象频现,甚至货币政策执行过程受到了阻碍时,人们才会察觉到改革的进程也是很难推进的。如果奖励机制、产权维护与信誉问题频繁滋扰,优质的企业也不可能诞生,这些规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适用。因此,在微观主体的非市场化条件之下,想要提升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是不切实际的。就银行而言,产权清晰、政府、企业与银行相分离是实现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条件。只有如此,各市场主体才可以独自展开经济决策,彼此的借贷行为在平等且自愿的基本原则之下,按照利润最优的指向来完成。自然而然地,市场就决定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和配置,从根源上保护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提升了国有银行这一媒介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建立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
结论
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撑,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力量,而储蓄可以带来新的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来源,所以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幅度。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备充足的储蓄资金,同时可以有效地、长期地顺利转化成投资,那么这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储蓄转化成投资不单单是由储蓄数量、投资者意愿以及转化条件决定的,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实现资金盈余部门的储蓄向资金亏绌部门的转化,这一机制即金融机制。在储蓄与投资的转化过程中,金融机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了转化过程中的核心机制。经过本文对重庆地区储蓄投资转化状况的研究得出结论,重庆市具备丰富的储蓄资金满足了投资需要的资金条件,但是在金融体制方面还没有完全具备让储蓄资金顺利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主要原因是重庆市金融中介的信贷配置效率低、资本市场上投资的渠道和品种单一、直接融资比重小、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水平低、利率非市场化等多方面所致。所以金融体制构建还不完善是制约重庆地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关键原因。为此本文提出通过继续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建立以利率为引导的储蓄转化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疏通民间投资渠道、加快资本跨区跨部门的流动等建议来改善重庆市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现状,以期对重庆市的未来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
参考文献:
- [1] 尹继志.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J]. 金融与经济. 2012(05)
- [2] 郭翠荣,王付强. 金融中介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研究[J]. 江苏商论. 2007(08)
- [3] 杨勇华. 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03)
- [4] 陶毅. 我国居民储蓄与政府储蓄转化效率的实证研究[J]. 山东经济. 2006(02)
- [5] 贝多广. 社会资金流动和发展资本市场[J]. 经济研究. 2004(10)
- [6] 包群,阳小晓,赖明勇.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的经验性研究:1978~2002[J]. 统计研究. 2004(09)
- [7] 韩廷春.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 [8] 胡永平,祝接金. 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2)
- [9] 赖明勇,包群.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J]. 投资研究. 2002(05)
- [10] 李广众,陈平. 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 管理世界. 2002(03)
本文编号:9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