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众媒介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6:33

  本文关键词:大众媒介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众媒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传播 机构 技术 文化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介化生存的社会。人们被包围在一个现实媒介化的环境之中。媒介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不断重塑人们的认知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大众媒介俨然也是一个“活跃分子”,几乎穿透其各个场景。 大众媒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具有不解情缘。回顾大众媒介的诞生过程,可以看到其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痕迹。意识形态是制约大众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媒介对意识形态也具有能动性。媒介现实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大众媒介往往会带来意识形态的遮蔽。 在大众媒介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很多问题。从世界坐标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潮侵蚀的策略有所转变,利用大众媒介的控制优势来颠覆社会主义,攻势战略从鲜明对抗式转向隐蔽交往式;从中国坐标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并不代表着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并未能充分地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受到了质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传统路径受到了挑战;从个人坐标来看,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趋于多元。 本文立足于大众媒介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各种问题,试图在现有的理论争鸣和现实矛盾中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的生长点。在结合中国现实问题、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三个视角,即大众媒介机构、大众媒介技术和大众媒介文化来展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的论述。 从大众媒介机构视角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组织支撑。大众媒介机构具有多重属性,如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掌握大众媒介的控制权事关重要,一定意义上,谁掌控了大众媒介机构,谁就拥有主导权。我国的大众媒介机构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众媒介机构是党的喉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肩负起正面宣传为主,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我们必须掌握大众媒介机构,坚持党管大众媒介机构,以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权。 从大众媒介技术视角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支撑。大众媒介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拓展了数字化的生存境遇,但也成为新的统治和操纵形式。大众媒介技术参与意识形态建构,作为意识形态存在。大众媒介技术成为一种异化于自身、异化于人和异化于社会的力量。大众媒介技术生成新的权力,产生新的阶级。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依托大众媒介技术进行传播,并超越大众媒介技术带来的负效应,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大众媒介技术,以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 从大众媒介文化视角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文化支撑。大众媒介文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即大众、大众社会的产生,以及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大众媒介文化通过符号建构意义,具有意识形态性。大众媒介文化有负面效应,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冲突和矛盾。面对文化霸权的国际现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处于艰难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增强媒介话语阐释力,弘扬主旋律,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权。 大众媒介不仅是作为媒介机构的存在,还是作为媒介技术和媒介文化的存在。大众媒介并非单纯的宣传工具,也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的研究需要区分大众媒介机构、大众媒介技术和大众媒介文化,三者统一,不可分割。在大众媒介环境下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需要根据大众媒介的时代变化,根据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全方位地、灵活地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众媒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传播 机构 技术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0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5
  • 导论15-38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15-20
  • (一) 问题的缘起15-18
  • (二) 选题意义18-20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0-32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20-22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22-30
  •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0-32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32-38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32-35
  • (二) 主要研究方法35-36
  • (三) 主要创新点36-38
  • 第一章 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的不解情缘38-61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大众媒介、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8-51
  • 一、“大众媒介”的产生与发展38-44
  •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溯源44-49
  •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49-51
  • 第二节 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51-61
  • 一、大众媒介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痕迹51-52
  • 二、意识形态是制约大众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52-53
  • 三、大众媒介对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53-55
  • 四、源于大众媒介产生的意识形态遮蔽55-61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关于“大众媒介·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61-98
  • 第一节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众媒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61-80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大众媒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63-71
  • 二、列宁关于“大众媒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71-80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大众媒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80-91
  • 一、围绕着党的任务开展工作83-86
  • 二、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准则86-87
  •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7-89
  •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89-91
  • 第三节 知识借鉴:西方学者关于“大众媒介·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91-98
  • 一、文化工业、控制92-93
  • 二、媒介符号、语言、意义93-95
  • 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批判95-96
  • 四、“科学技术”的批判96-98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时代境遇98-122
  • 第一节 世界坐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潮侵蚀的策略转变99-111
  • 一、攻势战略由鲜明对抗式转向隐蔽交往式99-106
  • 二、利用大众媒介的控制优势颠覆社会主义106-111
  • 第二节 中国坐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并不等同于传播的有效性111-117
  • 一、改革开放的成就未能充分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112-114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受质疑114-115
  •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传播路径受到挑战115-117
  • 第三节 个人坐标:作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大众媒介境遇117-122
  • 一、大众媒介化生存状态118-120
  • 二、思想趋于多元120-122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组织支撑122-150
  • 第一节 大众媒介机构视角:由谁控制?123-133
  • 一、大众媒介机构的意识形态操控125-126
  • 二、大众媒介机构的多重属性126-133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众媒介机构133-145
  • 一、大众媒介机构的历史发展134-136
  • 二、大众媒介机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责任136-145
  • 第三节 掌握大众媒介机构,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权145-150
  • 一、坚持党管大众媒介机构146-147
  • 二、把握好大众媒介机构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之间的张力147-150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支撑150-171
  • 第一节 大众媒介技术视角:如何参与意识形态建构?150-162
  • 一、大众媒介技术:从“生产力”到“意识形态”150-156
  • 二、作为“意识形态”的大众媒介技术156-162
  • 第二节 大众媒介技术的社会主义语境162-166
  •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众媒介技术的依托与利用163-164
  • 二、大众媒介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64-166
  • 第三节 发展大众媒介技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166-171
  • 一、推动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环境167-168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逻辑与内容逻辑的统一168-171
  • 第六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文化支撑171-196
  • 第一节 大众媒介文化视角:扮演何种意识形态角色?171-182
  • 一、大众媒介文化的生成逻辑173-180
  • 二、大众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运作分析180-182
  • 第二节 文化霸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艰难环境182-186
  • 一、文化霸权:不可忽视的国际文化背景182-184
  • 二、大众媒介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巨大冲击184-186
  • 第三节 增强媒介话语阐释力,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权186-196
  • 一、弘扬主旋律,鼓励多样性187-190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对大众媒介文化的转化190-196
  • 余论196-198
  • 参考文献198-223
  • 后记223-226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26-2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长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荣鑫;;消费社会情境中的技术与统治——大众媒介的兴起及其意识形态效用[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3 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刘志雄;转型时期主导意识形态认同流失的社会生态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5 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张世鹏;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3期

6 马振清;;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1期

7 叶晓华;程群;;网络技术权利对媒介话语权的争夺[J];东南传播;2008年10期

8 雷颐;今天非常“法兰克福”[J];读书;1997年12期

9 谭宏凯;;不仅仅是发声的权利——谈对外传播的“话语权”问题[J];对外传播;2009年02期

10 孟轲;;略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时代挑战与科学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娜;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志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刘友女;意识形态结构视域下中国主导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4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04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9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