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标准 准入管理 培养管理 激励管理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水平、有利于促进辅导员职业的良好发展,更是在新时期大数据时代下,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首先,本文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鉴。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是在马克思关于职业相关思想、职业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理论为本文顺利开展研究奠定了理论支持和指导。马克思关于职业的思想认为职业选择的前提是自由,职业选择的基础是重视,职业选择的原则是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相结合。马克思关于职业的思想启示我们进行职业选择要坚持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本文运用人—职匹配理论说明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与之相对应,每一种职业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运用人—组织匹配理论说明个人价值观与组织文化之间是否一致,影响个人对组织和职业的认同。职业兴趣理论说明职业兴趣与个人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密切相关。这些职业学理论都为探讨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其次,本文主要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现状分析入手,认为经过多年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在规模、数量、质量、职业素质、职业认同、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因为辅导员职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大学生和辅导员两个层面的实际调查,分析总结得出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模糊;二是高校辅导员职责不明确;三是高校辅导员薪酬较低;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五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不够;六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不强;七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实践与职业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本文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建构辅导员职业化标准体系,加强辅导员职业准入管理,加强辅导员培训管理,加强辅导员激励管理。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体系包括以专业知识体系为理论支撑、以职业能力体系为实践标准、以从业人员多元结构为主体、以组织制度体系为保障等四个方面。二是提出了从辅导员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个方面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三是提出了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知与理念、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建设、建立科学化的辅导员培训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管理工作。四是从激励的目标、激励的原则、薪酬激励、福利激励、绩效激励以及退出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机制的建构。其中,薪酬激励主要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在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从经济性薪酬角度提出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薪酬的现状、更新辅导员薪酬观念、提高辅导员薪酬水平、调整辅导员薪酬结构等。从非经济性薪酬角度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学校的参与管理机会、创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加强高校辅导员组织文化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等。福利激励主要从实行弹性的高校辅导员福利制度入手,探讨辅导员实行带薪年假、学术休假等以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质提升。绩效激励主要从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原则、方法、评价模型和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总之,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标准、高校辅导员准入管理、高校辅导员培养管理、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探讨,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这些策略的提出和实践探索都将有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与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标准 准入管理 培养管理 激励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1章 绪论15-32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7
- 1.1.1 研究目的15
- 1.1.2 研究意义15-17
- 1.2 国内研究现状17-25
- 1.2.1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研究现状17-18
- 1.2.2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18-19
- 1.2.3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现状19-24
- 1.2.4 学生事务管理、公民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24-25
- 1.3 国外研究现状25-29
- 1.3.1 美国学生工作者发展四阶段理论26-27
- 1.3.2 人-职匹配理论27
- 1.3.3 人-组织匹配理论与职业锚理论27-28
- 1.3.4 职业兴趣理论28-29
- 1.4 研究方法29-30
- 1.4.1 文献分析法29
- 1.4.2 实证研究法29-30
- 1.4.3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30
- 1.5 本文创新点30-32
- 1.5.1 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体系30
- 1.5.2 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准入管理30
- 1.5.3 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管理30-32
- 第2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借鉴32-42
-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相关概述32-37
- 2.1.1 职业化的内涵与特征32-35
- 2.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与特征35-36
- 2.1.3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36-37
- 2.2 马克思关于职业的相关思想37-40
- 2.2.1 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的思想37-38
- 2.2.2 马克思关于职业人格的思想38-39
- 2.2.3 马克思关于职业相关思想的现实借鉴39-40
- 2.3 心理学相关理论40-42
-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40
- 2.3.2 心理契约理论40-42
- 第3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42-70
-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42-45
- 3.1.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42-43
- 3.1.2 高校辅导员工作水平不断提高43
- 3.1.3 高校辅导员社会认可不断增强43-44
- 3.1.4 高校辅导员鼓励政策不断出台44-45
- 3.1.5 高校辅导员发展机会不断丰富45
- 3.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突出问题45-70
- 3.2.1 大学生层面的调查与分析46-49
- 3.2.2 辅导员层面的调查与分析49-59
- 3.2.3 职业角色模糊59-60
- 3.2.4 职责不明确60
- 3.2.5 职业薪酬较低60-61
- 3.2.6 职业素质不高61-63
- 3.2.7 职业认同不强63
- 3.2.8 职业精神不够63-64
- 3.2.9 职业期望与职业实践差距较大64-70
- 第4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探讨与建构70-79
- 4.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探讨的必要性70-72
- 4.1.1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70
- 4.1.2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70-72
- 4.1.3 有利于辅导员职业的良好发展72
- 4.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探讨的可行性72-75
- 4.2.1 制度支撑72-73
- 4.2.2 论研究73-74
- 4.2.3 经验借鉴74-75
- 4.3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的建构75-79
- 4.3.1 以专业知识体系为理论支撑75
- 4.3.2 以职业能力体系为实践标准75-77
- 4.3.3 以从业人员多元结构为主体77
- 4.3.4 以完善组织制度体系为保障77-79
- 第5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和培训管理79-96
- 5.1 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的内涵与标准79-80
- 5.1.1 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的内涵79
- 5.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的标准79-80
- 5.2 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内容的探讨80-84
- 5.2.1 确定高校辅导员的从业资格80-83
- 5.2.2 探讨高校辅导员的执业资格83-84
- 5.3 高校辅导员培训管理的内涵与原则84-86
- 5.3.1 高校辅导员培训管理的内涵84-85
- 5.3.2 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85
- 5.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85-86
- 5.3.4 组织培训与自我提高相结合原则86
- 5.4 高校辅导员培训管理的策略86-96
- 5.4.1 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知与理念86-90
- 5.4.2 促进学生工作的学科化和专业化90-93
- 5.4.3 建立科学化的培训管理体系93-96
- 第6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管理96-114
- 6.1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内涵与原则96-97
- 6.1.1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内涵96
- 6.1.2 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原则96-97
- 6.2 提高高校辅导员薪酬管理水平97-104
- 6.2.1 高校辅导员薪酬管理的内涵97-98
- 6.2.2 提高高校辅导员经济性薪酬98-101
- 6.2.3 提高高校辅导员非经济性薪酬101-104
- 6.3 实行弹性的高校辅导员福利制度104-106
- 6.3.1 高校辅导员弹性福利制度的内涵104
- 6.3.2 带薪年假福利制度104-105
- 6.3.3 学术休假制度105-106
- 6.4 实行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管理106-114
- 6.4.1 绩效考核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106
- 6.4.2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管理的原则106-107
- 6.4.3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管理的方法107
- 6.4.4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模糊评价模型的建构107-111
- 6.4.5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模糊评价模型的实际运用111-113
- 6.4.6 高校辅导员退出机制113-114
- 结束语114-116
- 附录116-127
- 参考文献127-138
- 致谢138-14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书全;;高校辅导员政治素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辅导员队伍政治素质培养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05期
2 詹明鹏;;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年01期
3 暴占光;;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6期
4 王丽萍;姜土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内涵与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06期
5 姚念龙;王巍;;提升辅导员深度辅导质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2期
6 易钢;蔡若佳;曾雅丽;;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年01期
7 杨熙;;高校优秀辅导员成长规律及培育机制的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已评40名十佳辅导员的案例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4年11期
8 李莉;;试论专业化发展与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4期
9 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年02期
10 韦勇;林琛;王宁;;论新制度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化制度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1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1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