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马克恩主义信仰教育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研究内容确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论文的总体框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横向上,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对信仰的内涵、特征、‘类型、功能等理论进行了梳理,进而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纵向上,在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进程以及当代中国大学生所处的信仰教育背景和信仰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着重探究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渠道等。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遵循由概念到体系,由问题到对策的逻辑关系展开。 首先,结合当前大学生的信仰需要强烈、信仰竞争激烈、信仰状态多样的状况,指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在考察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难点与创新之处。其次,从教育的角度切入,在简明扼要阐释信仰的内涵、特点、类型、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进而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继之,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确立时期、迷乱时期和重建时期三个阶段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建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面临的全球化、信息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三大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挑战和机遇。然后,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象的信仰选择出现了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和教育者遭遇自身的信仰危机、魅力危机这两个角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并从大学生、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任重而道远。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渠道这四个角度提出了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从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长期性原则四个方面明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从创新内容选择、创新内容体系以及创新内容表达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从理论灌输法、情境感染法、实践感知法三个方面完善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从原有的渠道以及应该拓展的渠道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渠道。
【关键词】: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马克恩主义信仰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导论12-33
-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12-28
- 1.1.1 研究意义12-20
- 1.1.2 研究现状20-28
- 1.2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28-30
- 1.2.1 研究方法28-29
- 1.2.2 基本结构29-30
- 1.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30-33
- 1.3.1 难点31
- 1.3.2 创新点31-33
-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概念33-60
- 2.1 信仰33-41
- 2.1.1 信仰的基本内涵33-35
- 2.1.2 信仰的特性35-38
- 2.1.3 信仰的类型38-39
- 2.1.4 信仰的功能39-41
-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41-52
- 2.2.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41-48
-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48-52
- 2.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52-60
- 2.3.1 信仰教育52-53
- 2.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53-57
- 2.3.3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57-60
- 3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环境60-83
- 3.1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60-71
- 3.1.1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61-64
- 3.1.2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64-66
- 3.1.3 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66-69
- 3.1.4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69-71
- 3.2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环境71-83
- 3.2.1 全球化浪潮71-75
- 3.2.2 信息社会75-78
- 3.2.3 中国社会转型78-83
- 4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83-111
- 4.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象的问题83-93
- 4.1.1 当代大学生信仰的整体状况84-85
- 4.1.2 当前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85-93
- 4.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问题93-105
- 4.2.1 教育者的信仰状况93-98
- 4.2.2 教育者的能力状况98-105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05-111
- 4.3.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106-107
- 4.3.2 教育者自身的原因分析107-108
- 4.3.3 社会环境的原因分析108-111
- 5 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111-168
- 5.1 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则111-120
- 5.1.1 方向性原则111-114
- 5.1.2 主体性原则114-117
- 5.1.3 系统性原则117-118
- 5.1.4 长期性原则118-120
- 5.2 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120-133
- 5.2.1 创新内容选择120-126
- 5.2.2 创新内容体系126-132
- 5.2.3 创新内容表达132-133
- 5.3 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133-149
- 5.3.1 论灌输法134-140
- 5.3.2 情境感染法140-145
- 5.3.3 实践感知法145-149
- 5.4 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149-168
- 5.4.1 课堂教学教育150-151
- 5.4.2 课外实践教育151-154
- 5.4.3 校园网络教育154-158
- 5.4.4 校园生活教育158-160
- 5.4.5 组织集中教育160-162
- 5.4.6 仪式象征教育162-163
- 5.4.7 社会补充教育163-164
- 5.4.8 家庭补充教育164-168
- 6 结论168-170
- 参考文献170-174
- 作者简历174-178
- 学位论文数据集1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开梅,路来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 冯天策;;略论信仰本体的起源、分类和本质[J];东岳论丛;2007年01期
3 章秀英;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3年01期
4 秦红岭;;认知式德育与信仰式德育的失衡——兼论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06年06期
5 刘建军;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11期
6 李大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2期
7 曾令辉;;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5期
8 田心铭;;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9 陈少牧;熊建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灌输”理论为指导[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邹盛瑜;蔡朋杞;;浅析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原因及研究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涛;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及其匡正[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王锋;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周胤;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粲;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雷更翡;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洪伟;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8 罗泽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根源及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志强;论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成因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文斌;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问题及对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1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