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培养与组织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21:34

  本文关键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培养与组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 评价 培养 组织 博士后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是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第一资源。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中坚力量。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都极为重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摩尔定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工作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而评价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核心。本文将以博士后群体为例,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组织与领导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回顾了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分析的一个逻辑范式,并以博士后群体为例,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分析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组织和领导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 论文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在回顾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理论与方法后,以博士后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德尔菲法,提出27个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包括主观创新意向力、科技创新能力、思维观察能力、身心自束能力、知识配置能力、基础心智力、其他特征力在内的7个方面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论文从投入、培养、提升和产出四个角度来分析创新型人才的人力资本特征,并基于培养目标、培养评价、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模式这一分析架构,通过对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的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出基于领导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领导创新工作两个方面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领导机制。论文从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导,创新活动的领导,以及对领导者的期望和组织环境与团队建设4个方面,分析应如何加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团队的领导,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国内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导中存在的领导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通过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评价指标,并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领导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将为我国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人才 评价 培养 组织 博士后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64.2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2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7
  • 1.1.1 论文选题背景11-15
  • 1.1.2 论文研究意义15-17
  • 1.2 论文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与内容17-22
  • 1.2.1 论文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17-19
  • 1.2.2 论文研究方法19-20
  • 1.2.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和框架20-22
  • 2 文献综述22-45
  • 2.1 创新22-23
  • 2.2 创新活动23-24
  • 2.3 创新主体:创新型人才内涵及特征24-29
  • 2.3.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24-25
  • 2.3.2 创新型人才的分类25-26
  • 2.3.3 创新型人才特征26-29
  • 2.3.4 创新型人力资本29
  • 2.4 创新型人才评价与培养29-42
  • 2.4.1 创新型人才评价29-32
  • 2.4.2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管理32-36
  • 2.4.3 博士后制度36-42
  • 2.5 述评42-45
  • 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45-66
  • 3.1 评价对象、原则与方法45-47
  • 3.1.1 评价对象的界定45
  • 3.1.2 评价原则45-46
  • 3.1.3 评价方法46-47
  • 3.2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47-50
  •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50-53
  • 3.4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及权重53-65
  • 3.4.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53-54
  • 3.4.2 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分析54-63
  • 3.4.3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力权重63-65
  • 3.5 小结65-66
  • 4 基于投入-产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66-93
  • 4.1 基于投入-产出的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特征分析66-71
  • 4.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及其构成71-78
  • 4.2.1 国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71-73
  • 4.2.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73-75
  • 4.2.3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75-78
  • 4.3 中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78-92
  • 4.3.1 中国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简介78-79
  • 4.3.2 中外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比较分析79-91
  • 4.3.3 启示91-92
  • 4.4 小结92-93
  • 5 创新型科技人才组织机制93-124
  • 5.1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工作特征93-95
  • 5.2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组织机制95-102
  • 5.2.1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本身的领导97-99
  • 5.2.2 对创新性活动领导99-100
  • 5.2.3 对领导者的期望100-101
  • 5.2.4 创新的组织环境塑造和团队建设101-102
  • 5.3 中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科研创新领导分析102-122
  • 5.3.1 创新团队领导者和成员的背景103-106
  • 5.3.2 对创新型人才团队的领导的作用的认知106-112
  • 5.3.3 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导的状况及成效112-122
  • 5.3.4 综合评论122
  • 5.4 小结122-124
  • 6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124-139
  • 6.1 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124-127
  • 6.1.1 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的全局谋划124-126
  • 6.1.2 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同时防止人才流失126-127
  • 6.1.3 重点领域人才突破,梯队建设127
  • 6.2 宽松的创新环境的塑造127-132
  • 6.2.1 宽容的创新氛围127-129
  • 6.2.2 加大科研经费资助力度129-131
  • 6.2.3 共享创新资源,促进人才集聚131-132
  • 6.3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领导132-136
  • 6.3.1 保护和激发创新热情132-133
  • 6.3.2 加强学校正规化的科研教育和训练133
  • 6.3.3 改善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领导者的合作关系133-134
  • 6.3.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前沿培训力度134-135
  • 6.3.5 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135-136
  • 6.3.6 重视提升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组织和领导能力136
  • 6.4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激励136-138
  • 6.4.1 物质激励137
  • 6.4.2 文化感染137-138
  • 6.4.3 职业发展138
  • 6.5 小结138-139
  • 7 结论与展望139-142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139-140
  • 7.2 论文的创新点140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0-142
  • 参考文献142-154
  • 附录154-166
  • 问卷一 创新型科技人才人力资本特征调查问卷154-156
  • 问卷二 创新型科技人才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56-157
  • 问卷三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调查问卷157-160
  • 问卷四 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组织与领导的调查问卷160-166
  • 作者简历166-168
  • 学位论文数据集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及其修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马小健;美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2年05期

3 潘晨光 ,韩和平;美国的博士后制度[J];中国人才;2001年07期

4 李建钟;美国的人才汇集机制[J];中国人才;2003年02期

5 杨茂森;;创新型人才的六大特征[J];中国人才;2006年13期

6 刘加顺;王本涛;;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结构研究[J];当代经济;2012年01期

7 王强,宋协青,张子睿;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姚树荣;创新型人力资本、制度与企业绩效[J];当代财经;2001年02期

9 张效联;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培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10 张黎;创新人才素质浅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耿昕;领导授权赋能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蔡德章;基于成员合作的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许士荣;中国博士后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7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57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