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的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7:01

  本文关键词: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的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衍生能力 大学衍生企业 创新型大学 能力结构 能力演进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衍生企业日益成为大学技术转移和知识产业化的有效模式。不过,无论国内外,不同大学在衍生企业活动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大学促进企业衍生的能力是导致这一不均衡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的衍生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成为本文的主要目的。研究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的能力,能够丰富和发展组织能力理论、大学创新创业理论,在实践层面能为促进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治理方法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资源基础理论、组织能力理论、三重螺旋理论、大学治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逻辑推演、案例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学衍生能力展开研究。在基础理论构建上,提出创新型大学的突出特征是科技经济的一体化,注重以衍生企业的方式直接参与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这就凸显了衍生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大学衍生能力进行明确界定后,比较了大学衍生企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衍生能力具有复杂抽象性、资源依赖性、多元整合性、动态演化性和路径内生性的特点。 在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结构分析上,首先对组织能力理论尤其是公司创业理论中有关能力结构的思想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架构大学衍生能力结构的分析框架。基于动态过程视角,对东北大学及其衍生企业东软集团进行精致的案例分析,,发现从技术研发与初步应用,到企业创办,再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即技术商业化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网络化联盟能力,三种能力有机整合,构成了系统化的大学衍生能力。 大学衍生能力作为组织能力的一员,必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演变。本文认为,大学衍生能力演进的实质就是大学的创新创业知识与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匹配,大学衍生能力的演进是大学将外部诱因和内部动因加以协调整合的结果,大学衍生能力演进的具体过程表现为各能力要素的阶层进化和整体能力的变异、选择、复制和保持。这些观点通过大学衍生能力演进数学模型的建构和运算,获得了有效验证。由于衍生能力体现为一系列的组织知识和惯例,因此大学需要借助组织学习、创新等机制促进衍生能力的进化,从而推动大学持续衍生企业。 对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测量和评价是基于以上分析进行的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国家统计资料的收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衍生能力的三个子要素进行分解,并构造大学衍生能力的计算模型,以此对我国32所“985工程”高校的衍生能力进行测算、聚类和评价,同时对衍生能力与衍生绩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大学的衍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大学衍生企业的数量、经营绩效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确证了大学衍生能力对大学衍生企业不均衡性问题的解释力。 最后,从大学治理角度,本文分析了我国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从国家、大学和企业不同角度论证了提升大学衍生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虽然我国大学在校企关系定位、推动科技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总体水平不高、经费与人才短缺、受政策牵绊等问题。因此,大学应从技术商业化、管理创新、网络联盟、能力演进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衍生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推动创新型大学可持续、高质量地衍生企业。
【关键词】:大学衍生能力 大学衍生企业 创新型大学 能力结构 能力演进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9.2;G64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1章 绪论15-36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5-18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问题的提出16-18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8-19
  • 1.2.1 研究目的18-19
  • 1.2.2 研究意义1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9-32
  • 1.3.1 大学及其功能研究20-22
  • 1.3.2 组织能力研究22-25
  • 1.3.3 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研究25-29
  • 1.3.4 母体大学对衍生企业的支持研究29-31
  • 1.3.5 文献评述31-32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2-36
  • 1.4.1 研究内容32-34
  • 1.4.2 研究框架34-35
  • 1.4.3 研究方法35-36
  • 第2章 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理论构建36-65
  • 2.1 相关概念界定36-47
  • 2.1.1 创新型大学36-40
  • 2.1.2 大学衍生企业40-45
  • 2.1.3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45-47
  • 2.2 相关理论基础47-56
  • 2.2.1 资源基础理论47-49
  • 2.2.2 组织能力理论49-51
  • 2.2.3 三重螺旋理论51-54
  • 2.2.4 大学治理理论54-56
  • 2.3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特性56-60
  • 2.3.1 复杂抽象性56-57
  • 2.3.2 资源依赖性57-58
  • 2.3.3 多元整合性58-59
  • 2.3.4 动态演化性59-60
  • 2.3.5 路径内生性60
  • 2.4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研究的理论逻辑60-63
  • 2.5 本章小结63-65
  • 第3章 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结构分析65-82
  • 3.1 组织能力的结构观65-68
  • 3.2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结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68-71
  • 3.2.1 理论架构68-70
  • 3.2.2 案例选取与资料收集70-71
  • 3.3 案例分析与结果71-78
  • 3.3.1 第Ⅰ阶段:技术商业化能力72-74
  • 3.3.2 第Ⅱ阶段:管理创新能力74-76
  • 3.3.3 第Ⅲ阶段:网络化联盟能力76-78
  • 3.4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结构模型78-81
  • 3.5 本章小结81-82
  • 第4章 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演进分析82-98
  • 4.1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演进的实质82-84
  • 4.2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演进的动因84-89
  • 4.2.1 内部动因84-87
  • 4.2.2 外部动因87-89
  • 4.3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演进的过程89-93
  • 4.3.1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内部要素的层次演进89-90
  • 4.3.2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整体演进90-93
  • 4.4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演进模型93-97
  • 4.4.1 模型假设与建模94-95
  • 4.4.2 模型运算与结果分析95-97
  • 4.5 本章小结97-98
  • 第5章 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测评98-113
  • 5.1 测评目的与方法98-101
  • 5.1.1 测评目的98-99
  • 5.1.2 测评方法99-101
  • 5.2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分析与评价101-110
  • 5.2.1 大学技术商业化能力的分析102-103
  • 5.2.2 大学管理创新能力的分析103-105
  • 5.2.3 大学网络化联盟能力的分析105-107
  • 5.2.4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评价107-110
  • 5.3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与衍生绩效的分析110-112
  • 5.4 本章小结112-113
  • 第6章 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提升113-135
  • 6.1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提升的现实基础113-119
  • 6.1.1 提升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必要性113-117
  • 6.1.2 提升大学衍生企业能力的可行性117-119
  • 6.2 大学衍生企业的进展与衍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119-126
  • 6.2.1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主要进展119-122
  • 6.2.2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122-126
  • 6.3 大学衍生企业能力提升的治理策略126-134
  • 6.3.1 基于技术商业化能力的提升策略127-128
  • 6.3.2 基于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128-131
  • 6.3.3 基于网络化联盟能力的提升策略131-133
  • 6.3.4 基于衍生能力演进的提升策略133-134
  • 6.4 本章小结134-135
  • 结论135-138
  • 参考文献138-152
  • 附录A 东软衍生过程访谈大纲152-155
  • 附录B 大学推动科技企业衍生状况调查155-15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58-160
  • 致谢160-161
  • 个人简历161


本文编号:1062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62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9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