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 财经类院校 本科教学 深度融合 地方高校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引发和推动着教学思想、教学体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对高校本科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直希望推动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使之成为教学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对促进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据此,本人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及教学实践中发现,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的偏差,存在认识与使用上的偏差。这就导致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仍停滞在浅层次推进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甚至有些应用还流于形式,更缺乏对财经类学科特点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细致的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未能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潜在教学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丰富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提供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形式,笔者进行了专门研究与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变革与转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使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革,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更多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人才。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许多地方型本科院校需要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二、问题与原因。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在延伸教学时空、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教学变革中一个最为活跃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存在着师生不想用、不会用、形式上用和不实用等现象。笔者通过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能给教学带来一些变化与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功能、特性与规律,但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也需要正确的看待和理解,并在使用中要合目的、合规律;进入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来源较为多元与复杂,升级更新变化快,有时又表现出不稳定性,影响师生使用的热情;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自身也具有二重性和一定的局限性。三、应对对策。针对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信息技术能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取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直至达到深度融合,本文以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现状与问题,按照“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新理念”的系统性思维,提出四点对策:一是树立开放式办学、主体参与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二是科学应用,实施有效教学;三是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四是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机制。四、实践与创新。在上述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个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价值引导、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思路,从日常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一些途径,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创新。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教育,变革的教育需要地方性高校的转型。转型后的地方性高校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变革教育首先需要变革教学,变革教学需要采用变革社会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之相适应。变革教学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和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不是从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单一方面开展研究,而是将信息技术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大环境下,揭示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考察信息技术潜在教学价值与实际教学价值之间关系;探索信息技术与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各种可能;形成了可借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与实践,对进一步指导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财经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G4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子侠;乔金霞;余文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兴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 张进宝;黄荣怀;吴砥;;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内容与结论[J];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3 冷静;徐小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创新经验与趋势——访著名学习技术专家克里斯多夫·迪德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4 任改梅;汪晓东;郑艳敏;李琼;焦建利;;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04期
5 乔金霞;余文都;余子侠;;试析电化教育及其在我国近代兴起的外缘内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03期
6 杨宗凯;;未来教室 未来教师 未来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变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年11期
7 刘清堂;上超望;;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发展——2013年第十二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6期
8 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9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2期
10 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颖;基于情境感知的智慧校园体系及运营模式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严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幼如;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17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1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