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3 10:13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生 生存状态 自然生命 精神生命 社会生命


【摘要】:认识人的前提是了解其生存状态。中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中学生正经历青春期的身心急剧变化,在寻求个体独立的转变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叛逆取向,与家庭、社会甚或学校产生不同程度的对立,其生存状态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学校教育严重的应试倾向,使得中学生承受着极重的课业负担和极大的身心压力,较之小学生和大学生而言,中学生的生存状态体现出更多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从理论上讲,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专门组织形式,理应把学生真正当成人,以极大的热忱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凸显人的生命意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常常听到或看到青少年的校园生存状态多年以来不容乐观,学校教育对学生生命感受的漠视、生命活力的压抑、生命意义的扭曲屡见不鲜,已经成为社会广泛诟病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理解和把握这样的现实,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形成发展的内因,就成为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在中国教育专业媒体工作近30年,沉淀了丰富的采访经历,在工作中有一个深刻体会,教育做到最后,一定是一件必须见人见事充满人文情怀人性关怀的伟大事业。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与理想相去甚远,尽管近些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口号喊得山响,甚至不乏动听,但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这一人生成长关键期的真实生存状态却很少给予应有重视,现实教育中对附着于抽象人身上的理念和概念诠释远远大于对当下作为具体人的每个学生的体察与关怀。这一直接、感性的认识促使笔者对中学生在校园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由此,最终决定将研究视角聚焦校园,对中学生在其中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剖析,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学教育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明确教育改革方向。事实上,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其要研究和解决的基本矛盾包括个体自身发展的矛盾、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个体与社会之间发展的矛盾。古往今来,教育目的多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三个矛盾而展开的。关注生命、关怀人性、为了人的自由和幸福正是教育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和目的,这从很大程度上要求教育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存空间,关注个体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以生存求自由和幸福。本研究是关于当前城乡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实证研究,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调查了全国东中西部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市、城镇、农村,包括初中和高中在内的58所学校,主要从中学生的自然生命生存状态、精神生命生存状态、社会生命生存状态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又细分为自然生命状况、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亲子关系、同辈关系、师生关系、校园生活满意度、学习状态认知、社会角色认知、社会角色扮演、公民意识和行为等若干子研究项目,搜集到详实的反映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相关材料,对当前城乡中学生的校园生存现状试图作客观的观察与分析。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存状态是怎样的?2.当前中学生实际生存状态存在哪些异化与问题?3.以上这些生存问题是如何产生的?4.为了解决中学生实际生存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5.在整个教育环境中应该施行哪些政策,以缓解、解决中学生的校园生存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导论。主要包括问题提出的原因及背景,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章,中学生生存状态概述。主要了解与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相关的理论。涉及生存状态的本质与内涵、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与分析维度、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三章,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研究设计。主要包括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行为化表现、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调查的专家咨询、《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调查问卷》编制、《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访谈提纲》编制。第四章,中学生自然生命生存状态实证分析。主要包括自然生命的相关理论,自然生命指标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自然生命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第五章,中学生精神生命生存状态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精神生命的相关理论,精神生命指标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精神生命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第六章,中学生社会生命生存状态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社会生命的相关理论,社会生命指标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社会生命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第七章,结论与建议。通过前期的理论梳理与研究,加之实地调查所得数据资料与统计,得出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研究的基本结论,并由此提出改善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教育改革建议。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对已有相关理论的梳理,探明了中学生生存状态的测量指标。再通过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实际接触,发现并归纳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制定出中学生生存状态实证调查问卷。在调查中,笔者得到了一系列新发现:比如。绝大部分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表现令人满意,并且愿意为社会发展作奉献。表明90和00后一代并没有像社会上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无责任感;另外,学校在关注学生特长发展方面近些年也取得明显成效;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分数性歧视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国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十五年之后,中学教育在课堂上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并不明显,近七成的中学生仍然反映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太难听不懂;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灾区在城市;近五分之一的中学生明确表示兴趣缺失,显现出当前中学教育蕴涵着的深层危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是人的,我是我的”观点,结合实证调查的数据提出了推进我国教育公平需要强调的三个观念和改进措施。第一,教育公平本质上是让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第二,人们满意的学校是能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能使他们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学校。第三,学校要关注每个学生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爱好。关注,且仅仅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是我国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客观现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学校从关注升学率转向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切实增强,在学校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存在状态得到切实地改变,以保证中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5.5


本文编号:1218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18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c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