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及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3 23:2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及预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就业不稳定性 职业生涯初期 心理预期 预警管理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对于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此阶段大学生就业的显著特征即为就业不稳定。一方面在国外发达国家,学者早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重点从就业率转移到就业稳定性上,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迫切需要解决。因此,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及就业促进机制”的资助下,完成了这篇题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及预警研究”博士论文。 本文首先对就业稳定性与职业生涯初期概念做了准确界定;其次将预警理念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管理中,从初入职场大学生员工及即将毕业大学生两个角度剖析处于此“中间状态”的大学生员工就业不稳定性特点,,一方面通过对天津市内26家企业内1010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大学生员工发放问卷,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诱因传导模型并对不稳定性诱因传导模型构成变量进行界定,逐一分析各个变量对于就业不稳定性的传导及作用机理,以此了解造成大学生员工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的主要心理路径;另一方面对天津市内13所高校1292名即将毕业大学生发放问卷,发现高校毕业生预期收入过高是导致职业生涯初期大学生员工就业不稳定的核心因素,从高校毕业生角度揭示就业不稳定原因;再次邀请专家与企业资深人力主管座谈,在现有离职预警理论基础上确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预警指标模型并确定测量标准,将FCE与AHP两种方法结合对多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明确预警重点,并选择警情输出方式;最终从微观层面(组织、高校与个人角度)与宏观层面(政府、社会角度)分别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预警策略,其中在微观层面加入事后预控策略并首次引入知识持续管理,从新角度提出相应的预控策略,以便消除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不稳定性因素。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综合经济、管理、心理、社会、法律等知识跨学科研究,并结合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历史与实地调研等实证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与创新成果: 1.借助PriceMuller(雇员离职模型),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流失诱因传导模型。 2.研究并分析出大学生员工流失过程中心理变量所起的单独作用和交互作用,包括自变量、控制变量、中介变量、离职约束等。 3.分析并描绘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大学生员工产生不稳定性的主要心理路径。 4.分析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就业不稳定性核心影响因素预期收入偏高。 5.建立大学生就业不稳定性预警指标模型,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6.预警中加入事后预控策略并首次引入知识持续管理,全方面预控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大学生就业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性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7.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磊;周小兰;;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离职倾向的U型关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谭亚莉,廖建桥;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员工——组织匹配理论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3 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4 杨春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实证研究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11期

5 张建琦,汪凡;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流失原因的实证研究——对广东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离职倾向的检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6 叶仁荪;王玉芹;林泽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国企员工离职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3期

7 张龙;刘洪;;高管团队中垂直对人口特征差异对高管离职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8 樊丽,陈友玲;企业危机生命周期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年06期

9 熊明良;;员工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关系实证研究[J];河北企业;2008年05期

10 程文文,葛世伦,吴君民;离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翁清雄;职业成长对员工承诺与离职的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0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20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7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