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测量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测量与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管理 社会融入度 模糊综合评价 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流动人口尤其是青年流动人口迅猛增加,与青年流动人口相关的群体性社会事件频频发生,大量青年流动人口到城市后如何管理,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青年流动人口发展诉求,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为研究主题,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全面了解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融入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需求以及影响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制度障碍,为政府制定关于青年流动人口科学管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本文立足我国国情,在充分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青年流动人口管理的实践经验,把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管理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总结了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测评的基本思路和计算方法,并使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详细了解了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其城市社会融入的主要因素。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第一,本文通过对现有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先期理论以及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借鉴和研究不足的规避,构建了新的、更符合实践意义的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整合、社会生活、政策接纳和文化适应四个维度构建9个二级指标及35个三级指标。该体系不仅考虑了显性及隐性指标、客观及自评指标,还引入了青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双向互动和流入地"接纳"的维度。社会融入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社会融入过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由结构融入到内核融入的动态进程,即由外在的经济地位提升、就业空间扩大和消费模式转变等外在表现,逐步过渡到在文化、价值和观念上对所生活城市的认可。第二,提出一种基于二阶收敛技术的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测评模型。如何把社会融入从概念、模型变成可量化的评价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构建了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测评模型。本文利用三角模糊数对模糊语义的构建进行处理,并提出二阶收敛技术对指标和权重模糊值进行处理。用三角可调模糊数表示被访者意见,采用模糊的逻辑概念来描述主观评估值,可降低主观性,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群体被访者决策,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分析的两阶段收敛方法,可较大幅度降低被访者意见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实证研究表明,二阶收敛技术能够有效剔除偏差较大的被访者意见,从而降低了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被访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让社会融入度的量化测评变成了可能。第三,开展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测评实证研究,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主要需求进行了分析,为制定青年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在指标体系、测评模型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开展了大规模的实证调研,从政府视角和个体视角分别计算了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总体社会融入度和个体社会融入度(考虑到不同城市青年流动人口的差异性,在实证分析时将青年流动人口划分成两类分别计算:大专学历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总体社会融入度为0.5284,属于中等水平。对整体社会融入度作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差异性:一是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呈现差序融入,文化适应最好,社会生活次之,政策接纳和经济整合最差。二是青年流动人口不同亚群体间的社会融入情况差异较大,高学历群体的总融入度显著高于低学历群体,特别是在经济整合方面的差异最为明显。从个体角度数据分析结果可看出,物质性价值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大部分青年流动人口的主导需求。同时,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青年流动人口的需求层次则有较强的社交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经济收入、加强对青年流动人口教育培训、完善青年流动人口权益保护制度、搭建社会连接机制以及渐进化的户籍改革等具体政策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社会融入视角研究青年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二是从经济整合、社会生活、政策接纳和文化适应四个维度构建了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指标体系;三是提出了基于二阶收敛技术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四是基于管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融合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的管理机制创新思路和举措。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测评是科学制定青年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前提,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一方面可以为研究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问题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青年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24.24;C9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衡;儿童伤害的模糊综合评价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0年04期
2 刘树梅,何锦义;综合评价活动的发展、问题、建议[J];统计研究;2002年12期
3 丛湖平 ,李寅生;也论模糊综合评价——兼与吴松龄同志“刍议”一文商榷[J];体育与科学;1989年02期
4 吴松龄;再论模糊综合评价——兼答“也论”一文之疑[J];体育与科学;1989年06期
5 丛湖平;王明海;;刍议综合评价及其在体育研究中的功能[J];浙江体育科学;1992年02期
6 王岳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应注意的问题[J];浙江统计;1995年11期
7 王宗军;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J];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8 李晓宁;标准分法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新方法[J];北京统计;2000年06期
9 李晓宁;一种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新方法[J];统计教育;2000年02期
10 刘军,孙中震;美国的环境核算: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妙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王亚军;刘道永;滕桃居;郭跃明;;结构安全的模糊综合评价[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杜树新;韩绍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食品安全状态综合评价[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书祥;;体育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焦辉东;;综合评价中权的级别稳定区间[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6 周仁郁;;统计软件完成配对比较的综合评价[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召敏;李涛;宋光兴;;网络营销中顾客信任的建立途径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劲;王如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价[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9 艾时钟;杜荣;陈新;;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实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晓东;;建立工作负责人综合评价制度[A];第一届电力安全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冯有虎;我市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启动[N];金昌日报;2008年
2 记者 解悦;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综合评价启动[N];南京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庆国;我市综合评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骆逸群;实施综合评价工作 推进工业强县建设[N];浙江日报;2013年
5 李大航 魏书慧;黑龙江县域发展综合评价最新成果出炉[N];中国信息报;2014年
6 刘跃华;物有所值是多种效益综合评价[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年
7 记者 王晓伟;切实做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N];白银日报;2006年
8 曾珊 陶贵彬;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要过综合评价关[N];光华时报;2007年
9 记者 杨碧蓉;自治区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组圆满结束对我市检查[N];桂林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洁、通讯员 苏顺泰、徐文林;省五部门将作综合评价[N];湖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平;空中交通管制运行品质定量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刘宝玲;水污染环境风险分区综合评价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旭;基于能量的露天矿边坡灾变时空演化与多模型综合评价[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4 张庆武;青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测量与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孙薇;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效益综合评价及运营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6 彭张林;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8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刘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风强;保定市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D];河北大学;2015年
2 向歆夷;基于开源GIS的交通应急诱导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蔡久艳;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梓涵;基于因子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算法改进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张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党军强;某微型航空发动机可靠性的综合评价[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寅龙;云南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8 张健华;火电厂能效综合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段翔颖;甘肃某风电场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马彪伟;船舶营救落水人员的计划和程序符合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61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6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