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00:35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研究
【摘要】: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基本动因,第二章分析了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调节因素,第三章分析了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区位优势。前三章以基本动因→调节因素→区位优势为基本脉络,对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生成结构进行建构。第四章对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进行了评估,第五章对当代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进行了阐释。各章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了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基本动因。地缘不安全是俄罗斯地缘环境的总体形势与特征,是俄罗斯需要应对和解决的主要安全问题。联盟作为俄罗斯应对和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其目标也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地缘不安全问题。因此,地缘不安全成为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基本动因,决定了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基本方向。俄罗斯地缘不安全包括两个层面:领土开放性和领土陆权性。领土开放性成为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对外扩张方向的基本动因。领土陆权性成为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竞争方向的基本动因。领土开放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俄罗斯领土因缺乏地理险阻而易受外部进攻;其二,俄罗斯与周边民族、国家在宗教、文化上的不融和,使俄罗斯与周边民族、国家经常处于领土竞争状态。领土开放性导致俄罗斯采取以扩张为防御手段的安全对策,促发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对外扩张方向。领土陆权性指俄罗斯属于陆权大国,与体系其他陆权大国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安全竞争。陆权大国由于地理上陆路相通而处于彼此易受攻击状态。陆权大国对对方的进攻能力、进攻意图的恐惧,使争取权力优势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可靠保障。领土陆权性导致俄罗斯对体系陆权大国采取权力竞争的安全对策,促发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竞争方向。第二章分析了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调节因素。调节因素包括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权力结构指大国实力排序形成的体系结构。在权力结构中,俄罗斯处于弱势大国地位(非首要强国地位)。根据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N.Waltz)的体系结构理论,体系中的弱势国家倾向于联合制衡权力优势国家,平衡权力优势,恢复均势结构。1因此,权力结构使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竞争方向具有较多权力制衡色彩,体现出维护均势的倾向。此外,根据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观点,处于相对权力弱势的大国,较少向实力更为强大的国家发动进攻,更倾向于维护现有均势免遭更强大对手的破坏。2因此,权力结构使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对外扩张方向受到制约,需要避免因过度扩张引起体系大国的制衡反应。权力结构对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竞争和对外扩张方向具有制约作用,使其转化为权力制衡和局部扩张。革命型意识形态倾向于以理想和正义原则改造国际秩序,并以输出革命的方式转化其他国家,对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竞争和对外扩张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权力结构因素来源于体系结构压力,其影响涉及到体系弱势国家的基本生存与安全,属于国家根本利益层面;意识形态因素来源于单元内部结构,其影响涉及到国家的对外权势增减,属于国家重要利益层面。从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来说,前者具有根本性,处于优先地位;后者不具有根本性,处于次要地位。权力结构因素对意识形态因素存在制约作用,与此对应,权力制衡目标对对外扩张目标也存在制约作用。第三章分析了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地理资源。地理资源指地理位置优势,包括三个方面:纵深优势、缓冲优势和边缘优势。纵深优势指俄罗斯因领土幅员而具有的防御优势。纵深优势使俄罗斯能够以空间换时间,弥补领土缺乏自然险阻造成的防御弱点。缓冲优势指俄罗斯与其他大国之间存在缓冲区。缓冲区由弱小民族、国家形成,有利于俄罗斯的对外扩张。边缘优势指俄罗斯地处欧洲边陲,使俄罗斯在选择盟友时具有灵活性。纵深优势形成的防御优势,有利于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制衡方向,通过制衡权力优势,维护国际体系均势。缓冲优势有利于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局部扩张方向,周边弱小民族、国家的存在,为俄罗斯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机遇。边缘优势有利于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制衡层面,有利于俄罗斯灵活变换结盟阵营,与处于权力弱势的国家结盟,对拥有权力优势的国家进行制衡。第四章对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进行评估与分类。从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两个层面——权力制衡与局部扩张的平衡性角度,辅以对区位优势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对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与分类。在大国实力排序形成的体系权力结构中,俄罗斯处于非首强的弱势大国地位。根据沃尔兹的体系结构理论,弱势国家应采取联合制衡行为,平衡潜在霸权国家的权力优势,维护国际均势,以保障自身安全。3因此,权力制衡对俄罗斯来说,具有关系国家安危的根本意义。而对外扩张则具有关系国家权势增减的重大意义。维护国家安全优先于扩展对外权力,对主权国家来说,前者居于优先地位,后者居于次要地位。对外结盟目标的平衡性是指俄罗斯在实施对外结盟时,应优先考虑权力制衡目标;并尽量避免局部扩张目标对权力制衡目标形成破坏性影响。根据实施效果,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平衡模式和失衡模式。平衡模式的实施效果较优,失衡模式的实施效果较差。第五章分析了当代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基本动因、调节因素、区位优势的时代演变,及以上变量对当代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影响。从当代俄罗斯面临的地缘安全形势、国际体系结构特征、地理区位特点切入,考察了俄罗斯针对地缘不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集中探讨了俄罗斯联盟政治的弱化与对外结盟目标的扩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传统的地缘不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观,领土开放性与陆权性依然存在,并增添了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外结盟目标的基本动因仍然未发生实质变化。苏联解体后,两极结构消失,国际体系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俄罗斯在体系权力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同时,俄罗斯的区位优势有所减弱,但仍保留基本特征。由于权力结构的嬗变与区位优势的减弱,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权力制衡方向在实践中有所弱化,对外扩张方向在范围与程度上出现收缩,在实现方式上以通过利益交换拓展影响力为主。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结盟政治的地位有所下降,内部权力转移与志愿性议题合作的重要性上升。在实践层面,联盟的运作范围比冷战时期大幅收缩,但对外结盟目标与历史传统相近,包括抗衡外部强权与增进对周边的影响两个基本方向。在思想层面,当代俄罗斯社会思潮对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内涵展开积极讨论与建构,其内涵继承了传统对外结盟目标的基本理念。当代俄罗斯对外结盟目标的内涵因增添了欧亚主义联盟概念、通过结盟不作为实现结盟目标、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内容而得以扩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851.2
,
本文编号:1264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6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