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教师采纳意向模型及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策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11 21:03
本文关键词: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教师采纳意向模型及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策略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终端 中小学教师 影响因素 模型 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在中小学逐步推广、应用,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在推广、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惑:主要问题表现为过分关注移动终端本身,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移动终端设备、搭建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环境,但对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参与者则欠缺考虑。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发现,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态度和意向并不一致,有些教师热衷于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实践,而有些教师则踌躇不决,甚至根本不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移动终端。此外,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即教学活动的主体,产生了何种影响尚不明确。特别是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目前相关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试图解答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面临的困惑。具体而言,本研究从教师视角出发,探究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学生视角出发,考察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为了探究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炼影响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初始模型,以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为基础设计《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预测版)。选取武汉市某小学教师为调研对象,开展小范围的预测试,验证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然后对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初始模型及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及正式的《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然后,以中小学教师为调研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接下来,利用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简称PLS)构建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通过SmartPLS 3.0软件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并对模型进行修正,确定影响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的关键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选择不同学科的教师代表,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进一步确认影响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关键因素。为了探究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笔者设计了一个准实验,包含两个自变量和两个因变量。两个自变量分别是:(1)基于不同媒体的教学;(2)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学科教学。两个因变量分别是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准实验开展前,首先分析符合开展准实验实施条件的实验学校,确定两组参与对比的4个班级:(1)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历史实验班与基于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历史对照班;(2)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英语实验班与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数学实验班。准实验前后,研究人员对4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分别实施前后测。前后测数据收回后,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的方法,从班级整体和不同学生群体两个层面,分别比较两组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前后测差异,旨在探究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与基于传统多媒体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影响的,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学科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影响的差异。通过探究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技术观念对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2)教师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对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3)教师使用移动终端的技能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法知识对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4)学科文化冲突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技术观念以及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反向影响。通过探究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与基于传统多媒体的教学相比,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能在整体上显著提升学生的外在目标导向;而且,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显著提升了成绩较差学生的“考试焦虑感”。(2)与基于传统多媒体的教学相比,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在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能够显著提升成绩中等学生的“寻求帮助”策略和成绩较差学生的“组织”策略。(3)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影响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以及课堂观察的情况对上述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促进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建议,主要包括:(1)促进教师态度与观念的转变:营造技术支持的创新环境;(2)确保教师使用移动终端的技能: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支持服务体系;(3)提升教师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法知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4)提高教师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开展混合式教师专业发展培训;(5)减小学科文化冲突:设计学科移动教学资源,探索符合学科属性的移动教学模式;(6)注重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学习策略:建立综合性的教育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管珏琪;Peter Riezebos;苏小兵;祝智庭;;电子书包对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成绩的影响——以上海闵行区小学数学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9期
2 孙洋;;电子书包试点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08期
3 杨浩;郑旭东;朱莎;;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4期
4 李玉顺;史鹏越;夏长胜;;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成功应用的学校案例剖析——丰师附小数字课堂与数字文化实践之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5期
5 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强;;“移动学堂”改变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4年
,本文编号:127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7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