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研究
【摘要】: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更新了课程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关于语文课程知识问题,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课程知识观和新的教学建议。然而,在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实施上,却一直存在着争论和偏差。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念及教学建议做了坚守与调整。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知识问题深受“认识论”的影响。哲学认识论在促进语文课程知识发展进步的同时,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宰制也是极具破坏性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依然可以看到认识论桎梏下语文课程知识的异化,出现语文课程知识学习的功利化、权威化、占有化、非生活化等不良倾向。把语文课程知识学习当作为考试服务的手段,讲求机械化训练,追求效率的绝对性,将知识学习局限于认识论范畴,遗忘了师生的存在,语文课程知识的本体性价值被抹杀,出现了语文课程知识学习与人的背离,语文课程知识丰富的意义被残酷地遮蔽起来。 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至今,语文课程知识学习作为主要变革问题浮现出来。目前,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呈现许多不足:一是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更多还是就语文论语文,总在语文学科的圈圈里打转,特别是长期以来局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构成的“基础知识”;二是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论争,正反对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人们专注于对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争论以及系统的构建,尚未能跳出语文的框框;三是热衷于将语文课程知识的认识论价值与对于个体生存、个体精神的意义世界对立起来;四是目前的针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还是比较分散,未形成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存在论哲学的慧眼,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视角,重新找寻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之思”。 从存在论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主要是指其对学习者精神生命的关照、滋养和护持,帮助学习者体验到生活的充实性与意义性。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透视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主体之维就是要帮助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觉知自我存在;意义之维则是应尽量呈现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超越之维则是促进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建构自我。 本论文的重点在于探讨语文课程知识的认识框架,以建立起更加符合母语课程特质及其学习者发展的语文课程知识教学信念。从语文课程知识的概念界定入手,审思与检讨了语文课程知识的知识论基础;接着按照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将眼光聚焦到历史纵深,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历史境遇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语文课程知识的范式演变规律;然后梳理到目前为止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的属性状态分类,利用费尼克斯“人性论”与“整合意义”的观点,尝试重新构建一种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可能框架;接下来是对语文课程知识存在论意义的实践考察和意蕴探寻,分别呈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知识的现实状况以及其本有的存在论意蕴;最后,从应用的角度,阐述存在论视域下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实现策略。论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以语文课程知识的概念界定与知识论基础审思为起点,辨别了与其相近的人们教学中常混淆的几个概念,从而归纳总结语文课程知识的特点,同时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知识论基础进行审思与检讨。 第二章从古代语文教育开始,直到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循着语文教育的历史轨迹,分析语文课程知识存在论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命运,争取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获得一个清晰的认知,归纳其发展变化轨迹。并借助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这对范畴,分析语文课程知识范式的演变。 第三章是针对语文课程知识属性状态分类的探讨以及系统构建。从知识属性与分类的角度,梳理国内语文界现有的语文课程知识构成理论及其分类,并分析其存在的优点与缺陷。从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系统重建的争鸣谈起,分析和检讨语文课程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根据人性论观点和整合意义视角,尝试构建基于促进意义实现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 第四章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采用叙事的方法,利用教学案例,呈现语文课程知识存在论意义的缺失;二是跳出单纯的认识论视域,把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从更广阔的存在论的视域,主动地去追求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实现课程知识对学习者的自身存在的关照。 第五章阐述存在论视域下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实现策略。主要从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的本体观与学习观、把准语文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精神、探寻语文课程知识的双层双向互构、回复语文课程知识的诗意陶冶功能等四个方面来思考。 总之,存在论哲学更加适应语文课程知识的诗性特质和浓厚的人文色彩,,高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的主观性和独特性的发挥,能体现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作为知识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回归和自我意识觉醒。语文课程知识在采用认识论基础上再吸纳存在论的视野,对于发掘语文课程知识的内涵与魅力,激活师生与语文课程知识相遇的丰富意义等方面必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的流变:学习观的视野[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攀峰;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8期
3 杨莉;;课程知识观的转变:理论与现实——兼论课程知识观转变的困境[J];内蒙古教育;2008年10期
4 郭晓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郑雪艳 ,王攀峰 ,张天宝;课程知识观的转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4年02期
6 龙宝新,郝林晓;现代课程知识观的流变:本质观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召存;;论两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3期
8 王攀峰,张天宝;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8期
9 葛春;李会松;;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演进与社会控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5期
10 郑利霞;;论课程知识观的转型[J];天津教育;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文;;从“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意义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陈天庆;;世界历史性、社会实践及自身——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存在论断想[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张青兰;;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该”——生态伦理观的新困境[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刘世文;;从“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意义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子仲;;象与像——物象的存在与显现[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杨建祥;;试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一个特定视域[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7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王恒;;列维纳斯的他者:法国哲学的异质性理路[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德峰;;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默涵;孟庆伟;;生存论视域下的技术存在论初探[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启泉 刘徽;换一个视角看科学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谢有顺;严峻的难题[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翟业军;“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人的”[N];光明日报;2003年
4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金寿铁;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陈遵沂;哲学蕴涵想象[N];光明日报;2005年
6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陈天庆;思维方式的当代转换[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张勇锋;从西方媒体歪曲报道拉萨事件解读新闻传播的几个原则[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沈湘平;历史意义的生成[N];光明日报;2004年
9 江苏社科院 陈天庆;对中国“自我性”建构的反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刘钢;信息哲学:哲学探索的新前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福明;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高广旭;意义批判的逻辑[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4 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永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群;“美”与人的自我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房林玉;作为场域存在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演进的流派分析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则阴;有死有限的人追求宗教的无限与永恒——一种存在论的考察[D];四川大学;2004年
3 肖国刚;课程知识观之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杰;知识观视野中的几何课程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元杰;海子诗学的存在论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满秀;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9 葛春;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靳艳芬;高校课程:回归和完善生命[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97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9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