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透过物的关系认识“现实的个人”之关系本质
发布时间:2017-12-18 17:2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透过物的关系认识“现实的个人”之关系本质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人学 现实的个人 关系范畴 人类解放 文明 唯物史观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需要我们从哲学上来探明其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需要回到马克思来寻求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支撑。研究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依托所开辟的人学道路——从“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出发,以马克思本人成熟的经典文本和理论著述为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深入挖掘马克思人学的理论实质和时代价值,对于正确认识和合理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人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人学是“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各种关系、关系本质和历史演变发展规律的学说,同时也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那么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思想究竟怎样?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构建过程中,他是把人放在或处在什么位置来研究说明的?本文以马克思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为论文契入点,指出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研究仍然局限于抽象世界、观念世界并由此研究“抽象的人”。而在这之后,马克思则将哲学研究转向研究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或称日常生活世界,从而研究“现实的个人”,以及现实的人在这个生活世界中的本质关系、历史关系及其规律。然而,马克思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和确立了“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关系的发展这条革命性的人学道路,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从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其人学或关于人的关键思想并不是断裂的,而是始终把“人”看作是主线。既然“人”是主线,那么马克思人学就是前后没有变化、始终一个面孔吗?非也。马克思早期的人学思想与其后来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一个完整的有逻辑联系的思想发展过程,这里我们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及便于理解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演变作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相关重要文本文献认为,马克思以“人”为主线的人学思想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并且指出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探索各不相同而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思想历程。但长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抬高马克思早年“人本主义人学”并认为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人学”理论是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础上而阐发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否定和对他早年人学理论的回归,这种思想认识和判断是不切马克思思想发展实际的。他们的这种理论判断归根到底是对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贬低为所谓“物本主义”且以这种错误的理论认知和判断为依据的,他们根本就没有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要通过对资产阶级各种拜物教理论的批判而透过“物”和“物的关系”来研究揭示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本质,归根到底是要说明人的关系本质和属性,由此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区别与资产阶级人学的人学。他们宣扬这种思想认识和观点目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歪曲等同于资产阶级以抽象人性论、抽象人道主义和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的资产阶级人学,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抽象人道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们知道,唯物史观的诞生是历史观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本文对马克思早期人学和晚期人学着墨不多,而是把重点放在马克思中后期人学思想的阐发上,或者说着重围绕他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而创立和成熟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探析和阐明马克思把“人”放在什么位置以及“现实的个人”又是如何历史地发展演进,并不是无视马克思早年的人本主义人学和马克思晚年历史笔记、人类学笔记所阐发的人学理论和思想,而是认为他早年的人学理论从总体上说没有摆脱和跳出黑格尔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和框定,它们还不能构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理论,而他晚年的人学思想则根据我们的研究而认定它们并没有超越和否定他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而是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完善。马克思当时暂时放弃《资本论》的继续研究和写作,他是基于当时人类考古学和历史的新发现而认为需要结合这些新材料而充实完善他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已经阐发的思想和观点,而决不是打算放弃他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所阐发和论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这从我们学界对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大量研究与考证中也足以证明和说明这一点,而且马克思、恩格斯生前都曾经说这是《资本论》的后续研究。马克思1874年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说:“我为第二卷收集了大量新材料”,马克思的晚年笔记与《资本论》是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正是在成熟马克思主义人学时期,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研究而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科学实证的深入研究与说明,并且实现了由一般的唯物史观哲学研究转向真正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性研究,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背后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起决定作用,即经济关系的范畴最终必须由人格化的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关系来说明论证这一科学真理。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不仅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实证性、真理性,而且确立了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真正成为历史地论证说明人的本质、属性、人格主体性、个体性和总体性以及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系统理论科学,并对人的人格、属性、权利、价值与历史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与实证性说明,联系人的生产关系与经济活动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立体全方位的总体性说明论证,鲜明地指出了人的本质不仅是伴随人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人格化”关系不仅是有人的属性、人的相互关系属性和各种不同的人的作用而得以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们要通过一定的经济关系、物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而获得表现,而且这些关系是作为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基础而决定他们在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由此而决定人们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呈现的社会历史性质和样态。因此,它们在资本主义社会必定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特定社会历史规定性的“人格主体性、个体性和总体性”的建构与呈现。当然,马克思人学不仅是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本质关系、人格主体性、个体性、总体性的历史分析和科学说明,它同时也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形成和成熟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探索也在不断向纵深推进。如果说在资产阶级社会人的关系和本质是通过人和物以及物的交换关系来实现和表现,人与宗教、人与政治、人与自己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关系又要表现和反映人在生产劳动及经济生活中的关系,那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关系和属性以及其人格主体性、个体性、总体性和人的权利、品格、价值、阶级性和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的揭示,显然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或物的关系来分析和揭示的。马克思《资本论》中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物的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关系实质的思想方法和逻辑方法不仅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成的过程相吻合的,这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和思想认识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根本理论原则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本质理论特征。马克思人学也在这里由此而深入到“人的关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深入到人之“奴役关系”的不同性质和历史演变,并进而指出了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断超越和消除人的各种关系束缚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最终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科学共产主义结论。而这在《资本论》中则是始终作为隐性逻辑主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逻辑。正是在这一核心逻辑的理论推进与历史发展客观逻辑高度统一的思想阐发和表述中,马克思科学论证了人的劳动解放、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及宗教与哲学解放的必然性和相互关系,论证指出了只有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革命才是最终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社会革命与彻底解放,从而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及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学说的完整系统性和革命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资产阶级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抽象人性论、抽象人道主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人学的本质区别和根本分歧,表明了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人类解放运动与以往一切历史运动与社会变革的本质区别和原则界限,科学地论证说明了人类解放的历史路径、发展阶段与终极目标,并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目标和标尺。可以说,马克思《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一系列经济关系的分析和批判,不仅系统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及形形色色的市场拜物教理论,揭穿了其造成的掩盖人们实质关系的重重迷雾及认识的理论误区,使私有制商品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面目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而且深刻指出了这些关系的历史暂时性、必然性和最终将被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系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完整的、步步解放发展的、充满光明历史前景的人类历史画卷,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与历史唯心论、历史循环论、历史悲观论根本对立的科学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进步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具有崇高理想奋斗目标的人生观,为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深邃与无穷魅力。本文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透过物的关系认识“现实的个人”之关系本质》为题,加导论由六部分构成。导论包含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人类思想史上的人学观念理论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和说明。第二章至第四章,根据唯物史观从萌发到创立、到成熟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及其重要文本文献分阶段地进行了分别的概括性研究论述:第二章分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对“人”的初步探索,即根据马克思当时局限于抽象的理性人的本质与劳动异化关系分析,指出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萌发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影响;第三章是唯物史观的初创和基本定型阶段,分析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诞生过程;第四章是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说明阐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人学才真正成为经验实证的人学或历史科学。第五章作为论文最后一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为什么说马克思人学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且最终得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结论,并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其根本理论特征及综合性的理论论证说明中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人类解放”的理论旨归及其所开辟的人类解放之路究竟是一条什么性质的道路,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类解放学说和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具有哪些理论特征与科学现实性,从而准确定位马克思人学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与实践价值。总之,马克思创立的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把人这一研究对象从抽象的虚幻的观念世界拉回到了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它透过人和物的经济关系揭示出了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关系,揭示了人的奴役关系以及超越和消除这些奴役关系的现实的人类解放道路。马克思人学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它们却是散见于其著作的“瑰宝”,不经过艰巨而系统深入地研究挖掘是不可能发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一个需要历经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理解把握并能付诸于人类解放实践的历久弥新的思想探索和发现过程。关于人学,如果说研究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在今天仍然会有许多新的认识和发现而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人学这个曾经被萨特称为“人学空场”的“理论飞地”,当然就更有理由和根据说这仍然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劳动而又充盈着希望或惊喜收获的思想探索过程,其意义显然是不可低估也绝无理由和根据来低估的。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
本文编号:1305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0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