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出处:《西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之要义。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与统计分析,深入探讨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生成机制。结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的现状与理论分析,本文尝试提出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念、原则和路径。概念分析是本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把“社会责任感”界定为:在无任何制度或权力约束的情境下,个体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全人类积极地选择去完成某件道义上应当的事情的态度或情感体验。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包含以下几点:社会责任感是个体而非集体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自律而非他律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动机是自爱与利他的统一;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对社会责任感概念严格界定的基础之上,我们编制了较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考察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现实参考和可能路径。该实证研究主要结果有:(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特点表现为:强度不很低,并不呈现简单的弱化表象;各个维度和各个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差序式”特点,大学生在对与己利益关联紧密的对象(家庭、自我)的责任感强度较高,而对与己无紧密关联的对象(国家、全人类)的责任感强度较低;“知行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较为凸出。(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人口变量学特点表现为:“男女有别”、“非独生子女优势”、“学生干部无示范效应”、“城乡有差异”、无传统“精英化”优势、再现“阶层差异”。(三)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依次为:归属感、自我效能感、主体感,这也提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及特定情境中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基于实证调查结果,我们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外部社会场域和内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外部社会场域是指外部的社会因素,是当代大学生身在其中、必须正视和直面的问题,这些因素主要来自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伦理文化的浸染及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市场经济可能使大学生“言利”而“忘义”、注重“利己”而忘却“利他”、充满“个性”而缺失社会关怀。社会转型造成的价值失范从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差序格局”的人伦关系规定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差序式”特点,即大学生在微观层面的责任感大于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高于对自我的责任感。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多元自我”,再加上自由、权利等思想的侵入,大学生的责任观念和价值立场遭遇了危机与挑战,“个人-社会”关系引发的不同政治立场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外部环境只有通过内部环境才能起作用,内部环境决定外部环境作用的发挥。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是个体在特定的责任情境中发生的,是个体和社会之间责任关系的具体联结。正是个人在与自我、家庭、他人、集体、国家等他者的具体联结中,在“责任事件-责任冲突”的特定情境中生成责任经验,责任经验又通过需求冲突机制和情意感通机制不断被改造、重组,从而回应以更新责任经验,如此的“联结-回应”使社会责任感伴随早期基础性情感的孕育发展而更加成熟,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品质。回返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需要看到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需求,较少直面大学生的责任冲突;社会责任教育过多注重理论灌输,其他的方法、路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情感人文素养有待提升,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加之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外部因素的存在,使得大学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不禁深深地担忧:大学何为?基于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的分析,我们尝试提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策略,即更新理念(包括树立现代的责任观、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树立关系型的情感观),在理念认同的前提下理解并实施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责权对等原则),最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拓宽路径(包括认知-判断、参与-体验、交往-实践、反思-评价),最终实现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文泽;;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08期
2 陈思静;马剑虹;;第三方惩罚与社会规范激活——社会责任感与情绪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3 叶浩生;;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李明;叶浩生;;责任心的多元内涵与结构及其理论整合[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5 任亚辉;;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J];心理学报;2008年11期
6 方益权;;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7 陈锡敏;健全人格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11期
8 杨咏梅;;大学生的权利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7期
9 宋晔;责任生成的道德内涵及其实现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文科;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彩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余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及其培育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雷巧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友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性缺失与社会责任感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22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322855.html